聽了劉佩的解釋兩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劉佩招募的那些流民在完成今年的開荒工作之後,大部分人就被抽走去建立鹽田了。反正劉佩買了大片的荒地,其中靠近海邊的荒灘也有不少。這些荒灘剛好修築鹽田。
在現代的時候,劉佩一直以為古代人很笨的。就那曬鹽來說吧,這麽省時、省力、成本低的事情怎麽就沒人想得到那?接過等劉佩到了明朝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這麽回事!原來曬鹽的事情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而是很早就有人使用了!最早的時候可以追溯到宋朝。元朝就有清晰的曬鹽和鹽場生產的記錄。包括明朝也有大規模的官方鹽田記錄。
至於為什麽鹽田建設的不多,主要是因為朝廷的不作為,還有就是是鹽商的不作為。因為在過去鹽鐵是朝廷專賣的,而朝廷除了開國初期的時候,否則他們才不在乎鹽田的建設。他們寧可讓鹽價高一點!鹽價高昂還有利於稅收。而建造大量的鹽田會降低鹽價。
而對私鹽販子或者說鹽商來說,建設鹽田沒意義。因為他們也希望鹽價高昂,好讓他們得到足夠的利潤。而且,這些人都有私人打手,還買通了官府,只要壓榨煮鹽的灶戶們就有大筆利潤了,何必費錢費力的去造鹽田那!
至於熬鹽的灶戶們為什麽不建鹽田就更簡單了!首先他們沒錢!要知道那個時候時候沒有混凝土,造鹽田的話就要用大量糯米汁灌漿的三合土和石板鋪設,耗費極高。沒幾個人願意建設或者建得起來。而且就算他們建好了鹽田也會被官府或者豪強奪走,還不如繼續用柴草、鐵盤煮鹽來的方便。
而到了劉佩這裡建設鹽田自然就不是什麽難事了。他安排吳大叔招了幾個工匠。並示范了水泥的用法後,工匠們立刻就領悟了!而且還對水泥表示讚歎!不過他們都一致認為水泥的價格肯定很昂貴。劉佩也不說破,直接安排人跟隨工匠去修築鹽田了。算起來再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該出鹽了。所以劉佩的底氣很足。
本來劉佩計劃新兵訓練好了之後在打這些鹽梟的主意,沒想到這些鹽梟居然先一步來找他的麻煩!所以劉佩乾脆乾掉了這些鹽梟,順勢把計劃提前了。
王傳浩聽了挺高興,他興奮地說道:“放心吧,家主!只要有足夠的鹽貨,他們不會在意是誰出貨的!我們可以順利的接手逢猛鎮的一切!”
劉江在一旁撓頭說到:“家主,要是隻想打聽一下鹽路的情況這很簡單。隨便找幾個打手都能打聽清楚。而且他們的路線都是固定的小路,很容易查的。而且現在我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慢慢的核實一些小問題。剩下的時間我們幹什麽?”
劉佩一想還真是這個道理。販私鹽的肯定是只能是走小路,不可能走官路。而且私鹽販子都有固定的圈子,只要找收買幾個打手就問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幹什麽?
劉佩想了又想,突然有注意了,說道:“若是消息收集完了,那麽我們就搞嚴打!”
劉江奇怪地問道:“什麽叫嚴打?”
劉佩得意的笑笑說道:“就是嚴厲打擊膠州、即墨犯罪分子專項治理行動!”
看著兩個人快出蚊香圈的眼睛,劉佩就更得意了!他接著說道:“你們第一件事情就是招人。人招齊了之後,用嚴格的紀律約束他們!必要的話可以送到營地進行軍訓。之後就開始把膠州、即墨地面兒上的潑皮遊手這些人通通抓了,然後送到鹽田去做工!還有我的荒地開荒也需要人手。
絕對不能讓他們在這兩個地方搞出任何事情來。你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黑社會成員!” 劉江很為難的說道:“抓人倒是可以,可用什麽名目啊?”
劉佩一拍桌子喊道:“我們是黑社會啊,抓人用什麽名目?凡是在街上鬧事的,小偷小摸的通通抓起來進行勞動改造!以後這兩個地方在我們的控制之下了,想要讓老百姓支持我們,就從地方安定開始!”
劉江一聽樂了,說道:“對呀!我是黑社會呀!黑社會打架還需要理由嗎?把他們抓起來揍一頓,收拾老實了再放出去,那就是聽話的眼線了!”
劉佩興奮地說道:“對!把這些平時禍害老百姓的統統抓起來收拾老實了。 若是願意老實過日子的就放回家老實過日子;不願意過老實日子的,挑那些敢拚敢打的,請武師操練一下,然後到分到王傳浩手下。剩下的作為眼線歸劉江手下。到春節之前,我要你們把膠州、即墨兩縣牢牢地控制在手裡!無論發生什麽大事小情的我都要知道。明白嗎?如果缺錢的話直接跟我說。先給你們每人5000兩銀子,回頭到營地去取。”
兩個人聽了之都表示能絕對按時完成任務。這時候啟奇濤和吳毅洲兩人走進門來。劉佩急忙轉身問道:“怎麽樣?統計清楚了嗎?”
啟奇濤點點頭說道:“統計清楚了。死了六個;重傷十一個,其中可能殘疾的六個。不過我們總共乾掉了包括惡員外在內的鹽梟和打手120多人。剩下的都不知道逃到哪裡去了。”
劉佩聽了不由得又搓了搓臉,歎了口氣。又有人離去了!還有一些人雖然活著,但是他們將要面對身體的缺損。自從劉佩決定來到這個世界,已經有十一個人跟隨他戰死了!也許等自己未來將後金韃子消滅了,陵園裡也將插滿了墓碑!
吳毅洲看出了劉佩的想法,於是他在一旁勸導說道:“家主不必憂心。自從跟著家主,大家心裡都有準備。他們雖然死了,最起碼他們家人還能活的像個人的樣子!要不是家主的話,他們還不知道活成什麽樣子呢!”
劉佩又歎了一口氣說道:“我知道。我只是心裡有點不太舒服。算啦,不說這個!收拾東西回家吧。我們還要再跑一趟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