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到的時候,滿勇還站著那裡,崇禎視乎沒有給他賜座的打算,反而見朱慈烺來了才說了一句:“坐,給滿勇也般個凳子。”
滿勇覺得自己還是借著太子的面子才混了一個凳子坐。看來自己的猜測沒有錯。
朱慈烺也認真的打量了一下滿勇,才轉頭問道:“不知父皇傳召兒臣何事?”
崇禎指了指滿勇說道:“滿同知說,河套地區有三個大問題,需要立刻解決,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朱慈烺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看著滿勇:“哦?不知哪三個大問題?”
滿勇連忙拱手說道:“回太子殿下的話,臣在河套數月,發現自從漢民開始移居墾荒,特別是四個衛所的人到了之後,這漢蒙矛盾就開始加劇了。
因為漢人和蒙古人人員雜居,漢民和蒙民多次因為水源、耕地、草場等發生矛盾,更是發展為械鬥,臣覺得長此以往,可能會不利於當地穩定。
而河套地區,無論面積還是人口,都已經超越一般上縣,所以臣建議陛下在當地設立州府,派駐得力官員管理。”
朱慈烺點點頭:“確實是很好的建議,父皇,兒臣也覺得當地應該設立州府,自從漢唐以來,當地就是我漢人固有之土,不如恢復五原朔方之名?”
崇禎思考了一下說道:“太祖和成祖時,為了掃清北元余孽,在當地設置過大量衛所,現在那裡更是駐扎衛所士卒為主,不如在當地設立五原五衛和朔方五衛?”
崇禎說的五原五衛和朔方五衛,意思就是設立例如設置五原衛加上前後左右四個衛,朔方也是如此,十個衛所五萬人,即是民也是兵,確實是現階段最好的辦法。
崇禎接著說道:“上次皇兒說的屯墾衛所之事,遼東暫時還沒有穩固,不如先在五原和朔方兩地試行吧!”
朱慈烺一聽這個,立刻就知道崇禎的意思了,上次不是跟崇禎說過改革衛所不僅不會吃虧,還是一筆賺錢的買賣麽。
今天崇禎突然否定建立州府而是改為衛所制度,顯然是惦記著朱慈烺說的衛所掙錢的事情。
上次的四個衛所遷移,朱慈烺雖然沒有大賺一筆,但是通過對衛所財產的處理,除去遷移費用之外還是盈余了一二十萬兩上繳內庫的。
顯然崇禎是得利之後,對此念念不忘了。
朱慈烺抱拳道:“既然如此,那兒臣建議從山西和陝西挑選十衛充實五原和朔方兩地。”
崇禎嗯了一聲:“你仔細挑選之後由五軍都督府配合你遷移之事。”
五軍都督府就是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五都督府的總稱,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
聽著好像很牛掰一樣,但是實際上自從土木堡之變之後,基本喪失了職能。
原因嘛有很多,像什麽勳貴階層因為土木堡之變大量死亡導致的文官集團奪權,還有衛所制度的崩壞導致五軍都督府掌握的衛所軍隊失去戰鬥能力。
還有募兵製的發展,使得兵部有了跳出五軍都督府管轄的兵力,進一步使得五軍都督府名存實亡。
衛所制度的崩壞,導致各地衛所由自給自足變為依賴兵部戶部撥款供養,地位進一步降低。
等等一大堆理由,反正到了崇禎這裡,五軍都督府更像是一個武官和勳貴的養老機構。
就連都司衛所任命官員呈送五軍都督府的步驟都直接省去,這使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了武將官員的選拔任命權。
後來崇禎更是寧願練太監當兵都沒有想起來過五軍都督府。
但是現在又不一樣了,
朱慈烺自從提出了把衛所改造成屯墾殖民部隊之後,崇禎也記起來他還有兩百萬衛所士兵可用。而且大明有錢之後,原本各種拖欠的款項也能及時還上了,而且朱慈烺根本不可能把這個錢在撥給戶部和兵部,讓戶部和兵部漂沒兩層在發給各衛所。
所以五軍都督府意外的又掌握了一點小小的財權,這只要有了權利,這些人就好像活過來了。
而且朱慈烺建立了勳貴講武堂,最後擴大到所有衛所,但是當初的勳貴講武堂底子,第一批學員還不是他們這些勳貴之後。
很明顯朱慈烺是要大用勳貴的,對於衛所子弟的在培養,朱慈烺雖然扼住了人員安置的命脈,不過五軍都督府在協調配合的時候自然也有參與的機會。
而且講武堂說到底裡面都是衛所的人,這些人很大一部分是要回去繼承衛所的家業的,即使不回衛所在新軍中那也有一份好前程。
所以下面的人為了這樣一個上講武堂的機會,又開始想辦法走動五軍都督府的關系。
也就是說,以前的清水養老衙門,現在依然靠著朱慈烺對於衛所制度期待複蘇了過來。
特別是朱慈烺的提議讓崇禎覺得衛所有利可圖,打算納入皇家直管之後,崇禎這次乾脆不問戶部和兵部直接讓朱慈烺跟五軍都督府一起把事情就辦了。
要知道原本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節製互不統屬。
崇禎這樣做等於就是賦予朱慈烺原本屬於兵部的調兵權,雖然緊緊限定在五原和朔方十衛的補充。
但是誰知道這以後會不會成為常例呢?在朱慈烺看來這是必然的。
這樣一個問題皇上跟太子兩人商量了一下就解決了?不過滿勇又覺得不對,改成衛所製能化解兩族的矛盾麽?
滿勇小心的問道:“陛下,太子殿下,臣愚鈍,臣覺得好像設立衛所並不能改變兩族矛盾吧?”
朱慈烺微微一笑:“怎麽不能,現在再五原和朔方的漢人只有五萬,若是增加到二十萬,三十萬,那時候不就不用擔心矛盾了麽?”
是這樣麽?滿勇覺得太子的話好像意猶未盡,朱慈烺接著說道:“現在蒙古人聚集在河套,是因為建奴的襲擾,等建奴被控制之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還是要回到草原生活,到時候留下的都是會種田的蒙古人,幾代人之後,他們自然就會忘記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