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了衛生部的決算和預算之後,剩下的部門中預算增長最明顯的就是稅務部了,隨著新航線的不斷開辟,大明征稅和稅務監察的范圍也越來越廣。
而進入遠海之後,這些人逃稅成本降低而且更加喪心病狂,甚至開炮威脅稅務人員和稽查人員。
而稅務人員使用的船隻也都是福船沙船這種慢船,有時候竟然追不上對方的貨船。
所以稅務部計劃分批采購飛魚快船,裝載艦炮的海軍用型號,不過和海軍的動輒三四十門火炮的戰艦相比,稅務部的船型選用的是專門設計的十二門火炮的船型。
朱慈烺敲著桌子思考,稅務部的需求合理,不過緝私查處偷稅漏稅武裝的軍隊化有沒有什麽風險。
朱慈烺覺得稅務部的這個戰艦性能已經跟藩國的炮艦性能相當了,甚至還要好一點。畢竟稅務部是朱慈烺的親兒子也是內閣的心頭肉,用的武器裝備自然要最好,藩國那些肯定不能比。
雖然戰力上比起海軍戰艦差一點,但是數量多啊,稅務部打算在全球全球范圍內征稅緝私,所以要求建造的數量達到一千艘。
海軍現在炮艦才維持三四百的規模,加上主力戰列艦也沒有到一千艘,稅務部直接超過海軍總數。
而且還有很現實的問題,兵員從哪裡來?造船容易,這種一千多噸的緝私征稅船大明幾百家船廠都能批量製造。
甚至都不用一年就能全部完工。
但是一千多艘船,每條船每個炮組五人,十二個就是六十人,再加上指揮操帆掌舵跳梆手等等一百二十人的配置是最少了。
一下子就十二萬兵員需求,稅務部的意思是,明年計劃先造一百艘,以後逐漸增加。邊造船邊培養,邊訓練,力爭三到五年的時間完成部署。
這又衍生了新的問題,這些人到底是算軍隊還是算吏員,這批士卒是從增兵走還是走稅務部招募路線?
如果算征兵那麽內閣豈不是就掌握了部分軍權?這會不會引起權利的爭奪?
如果不算征兵而是內閣自己招募,那麽以後有了海上征稅緝私武裝,如果內閣在以此為例要求陸上也成立緝私總團?稅警總隊什麽的怎麽辦?
這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海上偷稅漏稅猖獗,陸地上關外千裡無人煙,那些偷稅漏稅也不比海上好多少。
職位怎麽定?升遷依照那些條例?遇到戰事優先級如何?什麽樣的抗稅行為才能使用火炮?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盤旋在朱慈烺的腦海。
內閣願意為這個項目撥款六百萬兩,每條船造價加上舾裝火炮等等要近四萬兩銀子,如果一千條全部到位預計總花費要超過五千萬兩白銀,以後每年維持費用也要過千萬。
足見內閣對這支征稅緝私艦隊寄予厚望。
朱慈烺猶豫了半天,最後還是準了,畢竟稅收是國本,只有稅收能穩定的收取,大明才能繼續強大下去。
繼續翻下去,郵驛部提出恢復大明驛站體系,利用皇明商號掌管的驛站系統完善大明驛傳。
朱慈烺翻了翻白眼,駁回!想蹭他皇明驛站體系的好處,當初你們信誓旦旦的同意撤銷三品一下使用驛站,大量裁撤驛卒的時候怎麽沒有想到驛站的好處?
再說了,讓這些人經營驛站,指不定又給他搞成官員親屬們的福利院呢!
朱慈烺為了完善皇明驛站系統付出了多少心血,賠進去多少錢,好不容易有收支平衡的希望,這些人又想來摘果子,門也沒有!
關內的驛站還好大部分線路都能掙錢,通過送信,送遞包裹,或者信鴿急傳,
還有接待過往行商等等,依靠著關內密集的人口,驛站最次也能自負盈虧。但是到了關外情況就比較差了,人員稀少,驛站又是五十裡一個,聯通各個墾殖公司和駐軍,來往的信件包裹極少,而關內遷移的移民又都是窮人,基本上都是吃哪種最便宜的飯,睡大通鋪。
還不是每天都有,所以整個驛站系統是用關內掙的錢補貼關外。
這些人估計是看到關內寄遞業務的繁榮,以為有利可圖,所以想分一杯羹,又不願意自己出錢建立驛站,所以想蹭皇明驛站。
再往下翻,外交部和理藩院都有一些增建計劃,因為是大明的臉面,所以每一個大使館和理藩院建的時候規格都比較高,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兩白銀。
一個兩個還好,這數量一多總造價也過了百萬,這些都是小事。批準了!
最後翻到工業部這邊,希望成立示范工廠,朱慈烺對此不怎麽感冒,不管是官辦經營還是官督商辦,最後都會證明沒有商人自己搞效益好, 甚至可能虧錢。
官辦的壞處不必細說,單說官辦往往要承擔社會責任,各種福利要拉滿,而商人自己搞,恨不得工資都給你扣光,一年恨不得讓你乾三百六十五天,根本不關心員工死活,這些都是官辦沒法搞的。
你包袱比別人重,怎麽跟別人比?所以這個示范工廠搞不好最後就會成為笑話。
朱慈烺都不敢搞的事情,內閣拾起來,真是不知死活。
朱慈烺為什麽把輕工業這一塊逐漸從直接辦廠轉變為賣機器為主,除了讓利之外也是知道自己經營不過這些商人。
皇明商號依靠的一個是品牌一個是壟斷,當然主要還是靠壟斷貿易才能一直這麽掙錢。
隨著蒸汽機的逐漸普及,辦工廠的商人越來越多,朱慈烺會逐漸退出一些和百姓競爭的行業,結果朱慈烺這邊一退內閣確看到了機會湊了上來。
朱慈烺想了想最後還是批複了,有些人不撞的頭破血流就不知道悔改,反正不管誰買機器最後都是皇明商號掙錢,工業部願意搞就搞去。
商務部計劃明年主要梳理藩國關稅,這個也準了,現在各藩國都在模仿大明成立海關,但是稅收上因為各自考量互不相同,這不利於商品流通,特別是大明商人對於各地的高稅收怨聲載道。
他們恨不得一分錢不交才好,不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商務部的目標就是跟各國協商一個合理的關稅額度。
先從藩國開始,以後再考慮跟其余非大明藩國的國家協商關稅。
朱慈烺很滿意,總算有一個乾正事的衙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