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統計大明》第1379章3省吾身
聊著聊著朱姬潤就發現聊跑題了,一開始聊的是什麽來著?對了,聊得是改革的事情:“陛下同意臣對皇明商號的改革麽?”

 朱慈烺呵呵一笑:“好像話題扯得有點遠,這件事容後再議,那麽咱們聊聊改革的事情,你這個交通體系設計的是以鐵路為骨乾,以公路為血管通達整個大明的交通網絡。

 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想要完全建成這個運輸網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皇明商號能承受麽?”

 朱姬潤拱手:“回陛下,這個設想並不是一次性建成,我們可以分批分階段的建造,總體來說有了計劃有了規劃整個皇明商號的運輸體系只會越來越好,不會越來越差的。”

 朱慈烺拿起紅筆在朱姬潤的奏章上打了一個對號,這就表示朱慈烺已經同意了,然後貴喜會拿過去用印,這樣一份奏章再下發下去,形成文件就算完成了。

 拿著貴喜用印之後的奏章朱姬潤高興的笑著:“陛下,有了高效的運輸體系,皇明商號不僅僅能滿足自己的運輸需求,以後戰爭期間還能幫助軍部後勤部運送一些物資。”

 朱慈烺也跟著笑了:“那你可要努力了,大明的後勤部運轉效率可比皇明商號高的多了,你想要搶他們的生意可不容易。”

 大明的後勤部的前身是東宮典運司,後來新軍數次改革之後才單獨並入軍部成為後勤部,大明後勤部從一開始就是為戰爭而生,戰爭講究的就是一個效率。

 誰能更快的把人力和物力運送到戰場上,那麽誰就能獲得戰爭的主動權,進而贏的戰爭。

 朱慈烺記得一句話,打仗就是打後勤,就是看誰能用最高的效率把人和後勤物資集中的戰場上,那麽誰就贏的了戰爭。

 所以朱慈烺每年對大明後勤部投入巨資,例如大明每五十裡必有的驛站體系,關外地區還有很多棱堡,這些就是後勤部陸上運輸的基石。

 後勤部一開始使用的是人力拉車,後來改為騾子和驢,後來又是馬車,一直到現在的火車運輸。

 隨著大明科技的進步,交通的進步後勤部每一次都是最先享受到進步成果的。

 而海上運輸主要依靠的就是船隻,後勤部一開始依靠的是二手的福船沙船,後來天津造船廠自己建造新式福船,在後來就是各種快速帆船,一直到現在的蒸汽船。

 後勤部不僅有陸路運輸和海上運輸,還有自己的空中運輸能力,大明專門研製了用於運輸和投彈的巨型飛艇,後勤部也是率先享受。

 除了工具的先進,後勤部的管理理念也是先進的,例如裝備預製,戰略儲備倉庫和常用倉庫的結合,軍民運輸的結合,不僅是陸地上的馬車征集體系,還有海上的載貨商船軍用化改造等等。

 新技術研製上也有很多都是專門為後勤開設,例如重型挽馬的培育,還有載重四輪馬車的製造和內燃機動力貨車的研製等等。

 軍隊追求的是效率,只要效率高哪怕貴一點代價大一點都是可以承受的,而皇明商號追求的是性價比,為了利潤運輸需要找到最合適最經濟的運輸方式。

 朱姬潤竟然想跟軍部搶生意,他要是真的能把皇明商號的運輸體系改的比參謀部的運輸效率還高,那朱慈烺就把後勤部的改革也交給他全權負責!

 至少朱慈烺覺得皇明商號不能跟後勤部比,其實朱慈烺能不知道高效運輸的好處麽,為啥當初皇明商號建立之初不采用高效運輸呢?

 這個可能就是思維慣性的原因吧,一開始大明的後勤體系受到交通運輸條件的限制,所謂的大路有很多甚至連基本的三合土化都沒有做到,交通運輸主要靠的還是河流和海洋。

 沒有那個條件何來改革交通運輸?

 後來皇明商號越發展越大,朱慈烺也就沒有功夫一點點的去經營去管理了,他只能保證大體上複合他的設想,至於下面的具體事物那完全就靠那些管理者自己去發揮了。

 後來交通的逐漸發展,後勤改革的條件已經具備,不過朱慈烺已經習慣了,皇明商號的人也已經習慣了,沒有人提出自然也就談不上改革。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引入了朱姬潤這個局外人,他就能敏銳的發現皇明商號的各種問題。

 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就像一個新家新房,你第一次去的時候打掃的非常乾淨,並且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甚至看到汙垢雜亂都無法忍受。

 但是你居住一段時間之後,十年二十年之後,大多數家庭都會出現亂堆亂放,也出現了衛生死角,甚至地板洗漱台都有點發黃,廚房的油漬都發黑了你都不會覺得有啥。

 這個時候的你還是剛住進來的你,人還是同一個人,當初不能忍受的東西,為啥後來就習以為常了,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朱慈烺從朱姬潤提出的後勤改革的事情也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確實這些年大明發展的太順了,導致很多問題都在發展中被掩蓋,一些汙穢在暗地裡滋生而朱慈烺已經習以為常了。

 確實需要掀開蓋子好好的打掃打掃了,現在的大明已經和當初朱慈烺規劃的大明大不相同了。

 首先內閣延伸到整個官僚體系上, 朱慈烺當初的計劃是什麽?進行從上到下的徹底改造,把各自的責權全部明晰,打造高效廉潔的內閣和官員體系。

 但是回過頭再去看,改革隻進行了一半,雖然這些年朱慈烺還在努力的改革,但更多的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打補丁而已。

 縣令依舊是縣令,衙役雖然獨立了出來,但是很多地方還是跟縣令在一個屋簷下辦公,稅收雖然全部上繳內閣了,但是朱慈烺有多久沒有親自審計一下地方財政了?

 就算是內閣每年的預算朱慈烺也只是簡單的過一遍而已,甚至都懶得動一下算盤,懶得去計算一下這些開支是否合理。

 當初朱慈烺可是一遍一遍的算,生怕多花一兩銀子。

 現在內閣稅收每年遞增百分之十以上,在沒有大規模增加人力的情況下,每年的內閣收入除去軍費掙多少花多少,每個部門都在增長,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