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 五月中旬的時候,教育部長賈文正突然來申請特別經費,朱慈烺有點奇怪,這教育投入了這麽多還缺錢?
賈文正進來的時候,朱慈烺發現這家夥看著更加陰鬱了,把這麽一個懟懟放在教育崗位上對大明也不知道是好是壞。
賈文正躬身:“陛下,自複興歷之後,陛下就遣了一部分舊儒官入皇家圖書館修繕圖書編寫史書。
臣上個月前去觀看,發現這些人在其位確並沒有做好相應的修史工作,而修繕圖書更是根據個人愛好隨意刪減。
陛下意為讓百家爭鳴重現大明,但是這些人確派出異見,把非儒家的書籍隨意處置丟棄。
臣以為這樣的皇家圖書館已經不足以完成陛下的重托,所以臣請陛下,允許這些人提前退休,然後重新招募人才完成圖書修繕工作。”
朱慈烺有些發愣,大明皇家圖書館?自從上次讓複印一百套永樂大典之後有多久沒有關心過這個部門了?
朱慈烺也不是那麽愛讀書的人,尤其是那些生澀的古文還有之乎者也的,翻都懶得翻,
這皇家圖書館他是沒有去過幾回。
當然這些人被安排在圖書館其實從崇禎事情就已經在搞了,那個時候是把那些不聽話的頑固派丟過來,讓他們編書,後來複興歷開啟,大明很多儒家官員都被送去養老。
你指望一群進了養老院的人乾活能有多認真?不給你找事已經不錯了。
不過賈文正說的也對,圖書館可不是小事,而對大明現有的書籍歸納總結,然後對有價值的書籍進行刊印並且備份存放也是圖書館的一個重要任務。
因為不是所有的書都值當大規模刊印售賣的,而這些書又有一定的價值,這個時候就需要圖書館進行小規模的印刷,然後分發到各地圖書館進行備份存放。
如果這個工作懈怠了,那麽大明皇家圖書館裡就會出現大量的只有一本的書,到時候一旦出現火災、蟲蛀、受潮、霉變、淋雨等等情況,這些書就沒有了。
所以想要讓他們養老還真的不能仍在圖書館不管了。
還有就是賈文正說的排除異見的事情,
這些人都是儒家出身,別說是其它學派了,連新學都不怎麽待見,讓他們整理編修圖書,那確實就是隻關心那些儒家學說。
大明現在正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期,如果不好好的歸納總結讓更多人能接觸到,那怎麽產生巨人的肩膀給人站?
這麽看,這些人確實影響了大明的教育還有大明的未來。
賈文正提出的提前讓人退休,這個還真的不是他首創,這個是朱慈烺自己發明的,因為從大明開始有退休金制度之後,朱慈烺就規定了幾個可以提前退休的情況。
例如身體突然殘疾,突然重病,或者能力不能適應該崗位工作等等。
當然提前退休肯定退休金也有影響,這些圖書管理員們願不願意提前退休就不好說了。
不願意的你也不好直接強製,把這些人留在體制內,看著是浪費了朱慈烺的錢,實際上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約束。
並不是誰都不願意為五鬥米折腰的。
這些儒家的官員,因為還拿著朝廷的工資,所以言行舉止上都會考慮不要冒犯禁忌,也不會參與或者組織那些陛下不喜歡的活動。
有個工作,乾活不乾活,這一天天的可要在圖書館坐著。
但這一提前退休,這就相當於搶了人家的錢,然後還讓人家閑了下來,那還不天天上大街上溜達,天天說你的不是啊!
所以這改革圖書館可以,想要讓這些人提前下崗,就有點走極端了。
怎麽安置?修史?指望這些人修史,那修來修去最後還是把大明以前的歷史都修成儒家的歷史。
而朱慈烺想要的是從各個方面全方位的去了解一個朝代一個時期的歷史,包括事件,包括氣候數據,包括物價變動數據,軍事數據,鋼鐵煤炭產量等等。
這些數據最後都會成為大明大數據體系的一部分,成為朱慈烺治理國家的重要參考資料。
也就是說,讓這些人修史都是不合格的。
遣散又遣散不了,用又用不上,那就去編寫儒學教材吧!
朱慈烺開口說道:“最近莫臥兒地區和其他各地區,儒學教育迅速崛起,但是那裡的師生和教學內容確各有不同。
儒家可以有流派,但是不能有不符合大明治理國家要求的學派。
就讓這些人去編寫儒家的教材吧,儒家不是法外之學,莫臥兒也不是法外之地,你回去之後盯緊他們編寫的教材,親自審閱,務必要符合忠君愛國的主旨思想。
正所謂堵不如疏,既然儒學還有生存的土壤,那麽我們就要精心修剪,使其成為大明的棟梁。”
賈文正聽到的就是,儒家不能亂教,尤其是莫臥兒那邊不能亂教,要教忠君愛國,要疏導,要修剪,陛下說的太對了,這些儒生就是欠收拾。
一定是孫傳庭前一段時間在莫臥兒搞的事情讓陛下不滿了, 你看孫傳庭又被發配了這次跑的更遠,都去奧斯曼了,所以還要修剪!
朱慈烺不知道自己的幾句話讓賈文正又找到了收拾儒學的借口。
朱慈烺繼續說道:“至於這個圖書館的事情,確實需要重視,你從新招募人手,規范制度,確定書籍審核流程,最好是交叉審核,不要搞一言堂。
另外明年就是複興十年了,朕準備修訂一本大明百科全書,記錄大明各行各業取得的說有的技術突破和先進工藝。
這一套書既要真實詳盡,又要做好嚴格的內容保密,大明的很多先進科技和秘密技術都是不可以外泄的。
除了大明百科全書之外,還有修訂一本大明百科全書讀物,普及一些基本知識,方便借閱查閱,而大明百科全書,將會複製十套。
其中三都皇宮各藏一套,三都大圖書館各藏一套,西安、成都、武漢和沈陽圖書館各藏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