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統計大明》第172章復活紙鈔
為什麽發糧票而不是直接發銀子,朱慈烺當然有自己的考慮,第一當然是現在手裡有糧食了!

還是那句話,要是有優勢自然要把優勢發揮到極致,現在朱慈烺既然控制了糧食,那自然就要把糧食作為武器。

發糧票還有一個好處,有利於朱慈烺推行糧本位制度,眾所周知的事情,大明的錢鈔已經形同廢紙了。

要是朱慈烺再直接推行新紙鈔,那估計是地獄難度的任務,大明百姓又不是傻子,國家信譽已經丟了,想要撿起來代價巨大。

所以乾脆來個曲線救國,以發行糧票來重新樹立國家信譽,到時候糧票價值堅挺,在把糧票轉化成新紙鈔,百姓會減少很多抵觸情緒。

而先從官員開始,官員使用糧票,要麽換糧食,要麽拿到市場上換成銀子,到時候糧票跟糧食綁定,在京城一石糧票就等於一石粳米。

而糧食價格又是浮動的,而且整體趨勢是上漲的,因為朱慈烺就是全國最大的糧商,他可以左右糧食價格。

所以糧票必然是保值的,比銀子還保值的糧票自然百姓願意用了,當然關鍵還是可以隨時兌換糧食,甚至可以在糧庫直接根據當日的糧價直接兌換成銀子。

糧價既然是朱慈烺掌握的,那麽這個糧價浮動,自然也是在朱慈烺掌握的范圍內,所以不用擔心有人借此牟利。

而真正麻煩的問題反而是流通區域的問題,全國的糧價是不一樣的,朱慈烺運糧食從江南到西北,西北的一石糧食運到消耗的可能就是江南三倍的糧價。

若是全國統一糧票,那麽大家直接全部把糧票拿到西北兌換糧食,那絕對是暴利的生意,畢竟帶幾張紙多輕松的事情。

所以糧票最終還是要考慮是采用分區域發放分區域使用,還是糧票兌換價值浮動制度。

分區域就是後世那種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了,顯然這種糧票是不方便的,大家出遠門還要兌換糧票,影視劇中充斥著各種倒票的販子。

雖然朱慈烺可以在糧倉專門設立部門兌換,但是一地一票就等於變相的阻礙了他的貨幣功能發揮。

而浮動糧票價值,例如以京城為基準,在江南一石的糧票可以換兩石糧食,在西北一石糧票只能換五鬥。這樣的好處就是把糧票變成了一種計量單位,他不僅代表了糧食本身的價值,還加入了運輸成本。

缺點也是明顯的,計算繁複,不僅是確定各地糧票價值,就連各地的官員薪俸也要根據地區不同而區分。

官員還好,士兵就更複雜了,士兵不停的運動,那月響豈不是要專門雇傭一大堆人去算。

而且這樣他的貨幣屬性就太明顯了,萬一有人發現了朱慈烺的算計怎麽辦?

最後朱慈烺還是決定選擇第二種,糧票價值浮動,各地糧倉根據成本和本地糧食到倉庫的消耗成本來確定糧食兌換比例。

各地在根據糧倉的糧食兌換比例確定官員薪俸,確保官員實際收到的糧食跟朝廷規定的一樣。

而軍隊打仗期間因為糧食都是糧倉直接供應,不受糧價變動影響,而軍餉則根據月底所在地的糧倉糧食兌換比發餉。

反正又不用他親自算,人手不夠就繼續招人唄!

不過全國統一糧票另一個危險就是容易發生擠兌,例如西北某地發生旱災,百姓大量兌換糧食,而且有人從其他地方運來糧票,打算兌換糧食牟利。

朱慈烺不可能在某地一直存儲大量的糧食,而且糧食跟銀子還不一樣,銀子擠兌只要及時調運就不會有事,但是糧食調運可不是個輕松的活計,

耗時久成本大。好在只要決定了用這個辦法,那剩下的就是解決困難,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了。

增加災情檢測機構,災害預測一定要準確,而且還要在各地設立戰略儲備庫,如果旱災蝗災等是可以預測的,那麽洪澇和地震等不能預測的災害也要有所準備,確保不發生糧荒。

聽著好像很麻煩一樣,不過即使不搞糧票,朱慈烺還不是一樣要建立戰略儲備糧庫,大明雖然已經有完整的糧食儲備制度,不過朱慈烺的目標可不是這麽簡單。

朱慈烺計劃大明的戰略儲備糧要做到即使顆粒無收,大明的糧食儲備也要夠三年食用。

想更長也不可能了,以現在的儲存技術,放三年已經是極限,存四年的糧食肯定不能吃了,所以三年已經是頂滿了。

這樣新糧倒騰舊糧,循環往複的使用確保存糧總量不便。

當然現在大明整體存糧也不過夠幾個月使用而已,想要搞儲備朱慈烺還有好幾年的路要走。

突然想起前一陣子寶鈔司焚燒製鈔模板的事情,朱慈烺想到抬起頭:“貴喜,你去把寶鈔司的人喊來。”

大明戶部雖然有管理錢鈔的機構,但是大明的寶鈔印製確是在內廷的,上次為了給報紙印刷倒騰地方,寶鈔司直接被搬遷。

朱慈烺正好看到太監抬著印版,當時他就有新恢復寶鈔,擔心印版外流對以後回收寶鈔不利,所以就派人監督著把那些印版燒掉。

當時朱慈烺計劃的是等有錢了,先低價回收市面上的寶鈔,抬升了寶鈔價值之後,再在自己的產業裡開始流通寶鈔,例如寶鈔買煤,寶鈔買皇明特供產品等等。

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寶鈔回歸了其錢的作用,然後再發行新鈔兌換舊鈔,恢復大家對於新鈔的信心,達到復活寶鈔的目的。

不過經過了解之後,大明寶鈔的發行量比他想象的多的多,即使朱慈烺全力補貼,估計也要損失數千萬兩才能完成。

若朱慈烺是一個善良又正直的人,當然會選擇為大明的信譽買單,還百姓實惠,可惜朱慈烺不是。

在不知道市面上還有多少寶鈔存量的情況下,窮逼朱慈烺直接選擇作廢寶鈔,另起爐灶,這不就等於變向節省了幾千萬兩銀子麽。

至於良心,以後有錢了再說吧,等大明啥時候一年稅收幾十億上百億,那時候在回收寶鈔也不遲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