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大強的確有點桀驁不馴,做什麽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特別是鷹嘴崖子那件事上他所表現出來的樣子,無視法律的凶狠,還有鷹嘴崖子男人死得那麽的蹊蹺,蔡老四的猜測王志軍也有同樣的。
但找不到證據證明鷹嘴崖子那些人的死與鄧大強有關系,不是王志軍要糾結於此為惡人申冤,那些人雖然死有余辜,那也該法律的製裁他們,而不不是古代遊俠那般的方式解決。
兩人又談了很久,譚大嫂從對方的話裡總算得窺一二,原來是擔心鄧大強走路歪路,那哪裡可能?
譚大嫂把鄧大強這個人的性格仔仔細細的掰扯過王志軍聽,一個疼愛女兒的父親其實他真的壞不到哪裡去,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自己的娃。
王志軍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鄧大強這個人三觀就是個歪的,疼愛女兒疼愛的掏心掏肺的,這種愛相比起大義是極自私,魔性的很。
他隻疼愛他的女兒,連親娘老子都比不了,這樣極端的疼愛,一擔鄧青娃有個閃失後果不堪設想的,他所看過的卷宗,那些個十惡不赦的犯罪分子難道就沒有柔軟處了,有一個犯人的形象以及作風還與他極相似。
聽了王志軍的理由,譚大嫂哈哈大笑,笑得眼淚都出來了。
“小王啊!你讓嬸子怎麽說你呢!年紀輕輕就操心這麽多事,天有不測風雲的事情多著呢!現在就擔心上了,鄧大強那脾氣強的跟牛似的,除非你順著他來,反著來一點作用都沒有,反而搞不好關系,也起不到你的引導作用。”
王志軍滿臉都是問號,那要怎個子辦?這丫最疼愛的就是他閨女鄧青娃,難道還讓他一村書記去討好一個小丫頭片子?不要面子的嗎?
小王同志忙擺手。
“不行不行不行!嬸子你別說了,反正就這個樣子,我們也沒影響工作。”
譚大嫂沒猜到王志軍那奇葩的想法,隻自顧自的說自己的理由。
“比如說,小王你要搞學校建設,比如建設操場這個事,你就不能說啥子精神文明建設,什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人發揮什麽黨員精神捐錢捐物。”
“你要說讓娃兒們多鍛煉身體才會更好,不求為四個現代化做貢獻,但求身體無病無災健健康康的長大,當你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你不要以黨支部書記的方式說,要當那些娃都是你自己的娃,你是一個父親,你以一個父親的心態與鄧大強同志討論這個問題。”
“愛女心切的鄧大強同志對你的看法就不一樣了,你與他基本上能達到了共鳴。”
王志軍眉頭皺的死緊,夾死一隻蒼蠅妥妥的,不可否認老人這個方式很不錯,既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又能很好地展開工作,比起自己剛才那不靠譜的想法合適的多,但怎感覺那麽別扭呢?
一個父親的心態去看待孩子們,他一個還沒結婚的老年輕,真的不好定位啊!看來還是得趕緊把婚結了,結了婚有了孩子大概他就能找到老父親一般的定位。
譚大嫂又舉了一些例子,比如說王志軍對老村子那邊的擔憂,就可以這樣說,那邊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抓一抓,一定不能讓拐賣人口的惡徒在那裡再次滋生,到時候受傷害的還是咱們自己的娃,還是以老父親的擔憂之情說出來,愛鄧大強會比誰都急。
要是王志軍不那麽剛硬,好她教的這樣說話,譚大嫂猜測鄧大強那家夥怕是覺都睡不著,搬了鋪蓋二十四小時守著老村子,如譚大嫂猜測的那樣鄧大強的確擔心,雖沒有她猜測的那麽誇張自己二十四小時去盯著,煤球它媽是派過去了的,許以重利二十四小時盯著。
王志軍通過這番談話,也算是轉過彎兒,仔細想想他的工作的確做得不太好,畢竟這裡不是部隊。
龍水村雖小,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無疑是個小型的社會形態,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以那種正規化軍事化的管理方式來約束他們不太現實。
這位老同志說的那些道理雖土,更沒有領導的指導方針作引,卻是句句說的在理,想要工作做得更好,他還得跟老同志好好的學習。
王志軍一臉受教的樣子,譚大嫂滿臉都是欣慰,哎!兒子還說沒她村子裡照樣運轉,怎個樣子?沒有她老人家這村子裡還真不行,看吧看吧,從上到下亂糟糟的,哪有她在位時那般的和氣。
那個時候除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村幹部之間真是和和氣氣的,日常吃個花生米喝個小酒,哪像現在這幾個鬥得跟幾個烏眼雞似的。
人類社會形成之初,發生戰鬥一般都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勻,國與國之間亦是如此
某老太太得意得不的,她怕是忘記了她在位時,大家窮的叮當響飯都吃不上,和氣?那是因為沒有打的理由。
兩方人馬出動, 各有收獲,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主要是陸雲興這邊鄧大強個油鹽不進的不好搞,但總的來說此次工作還是成果斐然的,兩個鬧翻了的在車裡碰到,還是會打個招呼的。
是真心實意?還是面子情,又有什麽關系?只要它倆不要當著全村人掐架就可以了,陸雲興他們的要求就這麽簡單。
村民們依然搞自己的生產,娃兒們上學,老太太們上掃盲班,村幹部也不搞事情了,好像一切都挺好,茶樹的事情也該提上日程了。
按照正常的情況,現在是不適合種植茶樹的,鄧大強培育的茶樹卻恰恰相反,試驗田裡生長的欣欣向榮,長勢這麽好王志軍也是很高興,能夠早日投入生產種植,就能早日見到效益。
還沒等再次召開村幹部會議,村子裡發生了一件相當大的事,差點出了人命。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甲老漢娶兒媳,本該是熱熱鬧鬧喜慶的一件事情,青溝子娃兒們鬧新娘子,起哄要老頭將兒媳婦從院門背進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