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問題,簡單來說還是個供需問題,當需求遠遠大於供應,供不應求的時候,自然就是賣方市場,這個時候定價權就在賣方的手裡。
這個時候要想降下糧價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大供應量。當供需關系平衡後,價格自然就不可能任由賣方說了算。但是現在問題偏偏就是朝廷手裡沒糧,大唐到武德四年才滅掉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勉強算是統一中原。
武德五年,嶺南才歸附大唐,可緊接著又有劉黑闥二次反唐,整個河北山東都差不多打亂了。代北、朔方更是到貞觀二年才收復。
而直到去年冬朝廷兵出六路北伐擊敗頡利,這才算是擊滅突厥,結束了突厥年年入侵邊塞的殘酷過往。
連年用兵,加上隋末大亂,又天災不斷,朝廷每年都是數著米下鍋的,哪還有余糧可用?
這可不是隋朝,隋朝大業時雖說天下皆反,可畢竟楊廣有他父親楊堅三十年的安穩積聚,所以各位反王們只要打下了隋朝的大糧倉,往往都能得到幾十萬甚至是幾百萬石的糧食。
就比如大唐到貞觀時,洛陽的大倉裡都還有一些隋朝時封存起來沒吃完的糧食。
“老師,那要怎麽辦,就這樣乾看著?”
“當然不能任由糧商漲價,否則損害的是無數百姓,而百姓是大唐的基石,朝廷的職責是管理,是引導。雖大權在握,但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亂來,否則就是亂政。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引導。”
承乾想不到還有啥法子能引導那些糧商降價。
“臣可以提醒殿下兩個字,交換。政治關系本質上來說,就是利益關系,而利益是政治關系的出發點。利益也是政治關系的歸宿,利益是政治關系的基礎,離開了利益,就沒有政治關系可言,利益是政治關系的核心和紐帶。”
秦琅說了一大段當初讀書時學過的東西,那時覺得很空洞,但現在卻深有體會。
“殿下,說白了,何為政治?就是利益和妥協。”
承乾覺得政治兩個字很陌生,尤其是聽秦琅直指本質說其核心就是利益,而要搞好政治,就要不斷的妥協,以調整利益關系。
這讓打小學習仁義孝道這些的他,有些一時轉不過彎來。
以前東宮學士們都喜歡講君子不言利,可現在秦琅卻說一切政治關系的本質是利益關系。
“老師,不是說小人逐利嗎?”
秦琅笑了。
“一切都講利害關系,本質上就是利益分配。”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糧價問題,本質上也就是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糧商想逐利賺錢,當然是糧價越高越好,而百姓災民們想要的是求生活命,他們沒有太多錢,買不起太多高價糧,希望糧價降低。對於朝廷來說,常平倉裡的糧食,是從南方辛苦轉運過來的,運力有限,供應不足。”
“在糧商、百姓、朝廷這三方之間,殿下以為,朝廷的目的是什麽?或者說朝廷的職責是什麽?”
承乾苦思,“朝廷的職責是牧民,饑荒災難之時,朝廷有職責救護百姓。”
“沒錯,朝廷在這個局裡,最根本的目的是救護百姓,讓更多百姓活下來,其次是盡量維護百姓利益,不讓百姓遭受糧商的打劫。所以,朝廷其實是百姓們利益訴求的代表。”
“糧商與朝廷和百姓之間,看似對立矛盾的,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調和矛盾。”
承乾怎麽也想不出,該如何調解。
在他看來,已經陷入了死局了。
朝廷要照顧百姓利益,必然損害糧商利益。
“老師,若是兩害相侵取其輕,孤以為還是應當打壓糧商,維護百姓利益,因為父皇也曾說過,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殿下,其實我們並不一定要對立的,矛盾有時雖不可調和,但可以轉移分散。比如在這件事情中,糧商逐利漲價,若朝廷以行政手段強行讓他們降價,他們則可能不再販糧北上,則會導致最後總的糧食減少,供應更加不足,最終就是糧商也受損,百姓更受損,朝廷也威信全失,這是三敗局面。”
“難道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當然是有的,商人所求不過是利而已,所以我們只需要把他們這個利轉換成其它利,那麽商人其實就沒有損失了。所以搞清了這點,要解決的辦法其實有很多個。”
承乾覺得不可思議,他怎麽都覺得沒有辦法,可秦琅居然說有很多個解決的辦法。
“老師,快說來聽聽,到底如何解決。”
“我先說一個最簡單的吧,補貼法。比如說糧商現在售賣米二百錢一鬥,這個價太高對吧?那我們就給他們補貼。可以是朝廷以二百錢一鬥收購糧商的糧食,然後再一百錢一鬥的賣給百姓,這樣糧商依然賣好好價錢,而百姓則沒花那麽高價買糧,是不是兩邊利益都照顧到了?”
“可是,可是這樣一來,朝廷每鬥米就要貼一百錢進去啊。”
“沒錯,朝廷看起來虧大了,但特殊時間特殊辦法,眼下就是個特殊時期,所以朝廷掏錢,我覺得沒問題,這畢竟只是暫時之法。”
承乾還是覺得這個補貼法太過讓人驚訝了,朝廷貼錢給糧商?
這說出來,估計會滿朝震驚,沒有人同意吧。
但秦琅覺得這確實是最簡單的辦法,畢竟其實現在朝廷財政上來說不怎麽缺錢,但最缺的是糧,而現在錢沒法直接變成糧,所以拿錢補貼返糧北上的糧商,這沒毛病啊。
“老師還有什麽好辦法嗎?”
“當然有,再比如可以以鹽換糧,或者是以茶換糧等等,重點就是我們拿一些比較賺錢的買賣,來跟糧商交換。比如說我們可以規定,用一石糧可以換一張鹽引,而一張鹽引可以販鹽一百二十斤。販鹽必須得有鹽引才能從鹽倉中領鹽販運,而販鹽的利潤很高。”
對朝廷來說,鹽的銷售每年都是有固定量的,所以鹽引數量也是幾乎固定的,現在朝廷只不過是把本來給原先鹽商們的鹽引,加了個條件,拿糧來換鹽引,不管你是買其它糧商的,還是你自己從南方運到北邊,你只要拿糧食交到各地糧倉,就能換取鹽引,到鹽倉裡取鹽去販賣。
而販鹽的利潤向來極高,比正常情況下販糧賺錢的多。
當然,具體細節方面肯定還有操作空間,比如說這一石糧食朝廷可以按市價收購,或者定一個和買的批發價。至於鹽引,只是獲得一個販鹽的資格,依然要先納稅,並按定價付鹽款。
總的來說,這就是一個極正常的商業化操作,同理,也還可以用糧換茶引、酒引等等。
糧商本質就是逐利賺錢嘛,所以把糧賣給百姓,跟賣給朝廷,其實沒半點區別,若是他們便宜點賣給朝廷,轉手能獲得販賣鹽茶的資格,並能拿到鹽茶去販賣,那就能賺更多錢。
這麽一轉,糧商利益得到了保證,甚至還能多賺一筆。而對朝廷來說,等於是借用了糧商的力量增加了北運糧食,手裡增加了糧食,常平倉就能供給百姓更多糧食了。
“當然,除了上述兩種辦法,也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漢代時就用過,我朝先前也用過,就是輸粟授官。”
說白了,花錢買官改成用糧買官,這個官可以是散官,或是勳官之類的,也可以是給死去父母的追贈啊,或者是給兒女的門蔭這些。
而這些對於那些沒有官職爵位的商人來說,其實還是極有吸引力的。
不過這樣搞,終究是有賣官嫌疑,官職本是國家公器,賣官影響不好。
承乾聽完,對秦琅真是佩服萬分。
在他看來那麽難的事情,秦琅卻還有一二三多種解決對策,每一種都還是確實有操作性的,而不是紙上談兵。
比起他想的簡單的下命令讓商人降價,確實高明的多。
“老師有此良策,為何不直接上書陛下呢?”
“我現在告訴了殿下,殿下可以跟長安留守朝廷的官員們討論推行,也可以上奏陛下請求推行。”
秦琅沒告訴承乾,這幾條,洛陽朝廷的李世民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肯定也是懂的,就是長安留守的李靖和王珪應當也懂。
可為什麽沒有這樣做,有時候就有更深層次的複雜原因了。
比如說補貼這個辦法,估計是舍不得錢。
而用糧換鹽茶引這個, 估計則是會觸動太多權貴們,畢竟現在掌握鹽茶酒糖這幾項買賣的,那都是朝中的頂級門閥勳戚們。
“其實以現在的運糧情況來看,只要這樣下去,糧食會越來越多,等到夏收一到,那麽糧食必然會更加充足,所以糧商們也沒多長時間,這也就一錘子買賣。如果殿下能夠跟這些人談一談,照顧下他們的利益,臣想念,可以讓他們主動把糧價降到鬥米百錢的,當然,其它方面得補償下他們的利益。”
秦琅建議承乾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話,商人們的利益照顧到了,而百姓們也維護到了,到時承乾將收獲裡外兩波讚譽,聲望上漲,能力也會被認可。
當然是賣官還是補貼還是糧換茶鹽這些,就看承乾如何選擇了。賣官,朝廷丟面子,補貼,朝廷丟裡子,糧換鹽引,會觸碰損害那些大貴族豪強們的利益。
本質上來說,其實那些大糧商,本身也就是那些壟斷鹽茶酒糖的豪門。
“殿下,臣建議殿下可以直接召見關中的糧食們,賞他們點散階勳官,然後再給點補貼,最後再拿鹽茶引換他們的糧,三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