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貞觀俗人》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強硬天子
  百濟太子扶余隆領軍在外,城中是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見唐軍已經轟開了城牆缺口,直接就帶城中文武投降了。

  都城陷落,敗退城郊山上的太子扶余隆也隻得率部投降。

  報捷的使者押著扶余隆和扶余文思爺倆趕到洛陽時,剛好是除夕夜。

  正旦改元前一夜,蘇定方送上這樣的獻禮,當然討的李胤龍心大悅,於是賜封鎮軍大將軍,特授為帶方道經略安撫使,晉封刑國公,賜世封刺史。

  百濟的滅亡,對秦琅來說,這是早有預料的事情。

  李績在遼東向高句麗用兵,而秦琅也早把倭國這個百濟盟友拉到了大唐這邊,現在忙著革新和挖礦搞錢,哪裡顧百濟死活。

  至於新羅就更不用說,這是世仇,金春秋帶兵趁火打劫呢,還有伽倻和耽羅這兩個大唐扶持的藩屬島國,更是落井下石。

  百濟比歷史上處境更艱難,所以滅的更快。

  “聽說政事堂現在對於百濟處置有些爭論,”魏昶笑著道,“長孫相公說先皇曾有遺言,說滅百濟之後,扶立一位對唐恭順忠心的百濟王子立為百濟國王,對百濟羈縻統治,設立都督府。”

  “但是聖人卻並不願意,要將百濟直接設為經製道州縣。”

  長孫無忌認為應當按李世民的意見,對百濟實行羈縻統治,甚至擬定要授封扶余隆為百濟國王,賜封帶方郡王,置帶方都督府,下設熊津等五都督,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

  但李胤卻提出改土歸流,置帶方道,以漢晉時帶方郡所置七縣,俱升格為州,置帶方、列口、南新、長岑、提奚、含資、海冥七正州,下邊三十七縣。

  百濟國自己的區劃,是五部三十七郡製,官方戶籍是七十六萬戶,人口還不少的。

  長孫無忌認為百濟太遠,如今高句麗也還沒有拿下,所以沒必要實行直接統治,畢竟雖然國王死了太子降了,但大部份地區現在依然還沒降,若是朝廷搞直接佔領,那估計到時百濟地方上還要繼續對抗。

  倒不如羈縻統治,以太子扶余隆為國王,原五部改為五都督府,三十七郡改為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不變,原來百濟各部郡縣的官吏將領們,依然留用,授官賜爵,然後便可不戰而下全境。

  到時以百濟之糧,百濟之兵,助蘇定方之軍,從南面往攻高句麗,與李績一起拿下整個高句麗。

  可李胤這人的性子,卻是不願意放棄到嘴的肥肉。

  在他看來,百濟不過又是一個吐谷渾而已,就算有反覆,又能反到哪裡去,當年吐谷渾也幾次做亂,他還親自出兵乾過他們,如今吐谷渾還存在乎?

  在這件事情上,皇帝居然不肯遵從元老首輔的意見,僵持不下了。

  李胤態度堅決,百濟直接改成七個州,原三十七郡降為三十七縣,原二百五十縣,皆降為鄉。

  對那些百濟舊貴族官員們,也不必過於優待,他們是被征服者,所以王室貴族等都要遷往兩京。

  接下來蘇定方帶兵繼續掃蕩地方,敢有不歸附者,直接滅了。

  對百濟地方上的官民,就如同之前東征對遼東的高句麗地方一樣處置,貴族豪強地主富民們,全都遷回中原,然後把那些人的土地等全都充公沒收,一部份為官田,一部份賞賜給征百濟的將士們為勳賜,另外則拿來招中原移民,以及分給百濟普通百姓。

  這幾乎就是先前對遼東佔領後的處置政策。

  長孫無忌反對,認為當初遼東的這個佔後政策,執行起來並不順利,因為缺少足夠的中原漢人能移民過去,而把大量的當地上層遷走,又帶來眾多的叛亂反抗,增加了維持的成本。

  現在遼東的實際情況,比戰前高句麗人控制時要蕭條的多,人口大量減少,填補不過來,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才能恢復的過來。

  而百濟也這樣搞,那情況會更糟糕。

  而且長孫無忌提出警告,若是朝廷在拿下高句麗前這樣處置百濟,那麽百濟地方上必然會掀起大規模的反抗,甚至會讓新羅有可乘之機,乘機搶佔百濟之土地。

  可李胤對長孫無忌的警告無動於衷,堅持要一步到‘胃’。

  李胤甚至都打算把伽倻這個大唐早年扶持的藩屬小國給並入到帶方道中去,還打起了耽羅國的主意。

  “聽說這次滅百濟,有好幾將領表現非常不錯,你那兄弟牛見虎,還有王文度、劉伯英、劉仁軌、劉仁願、薛仁貴,一個賽一個的猛。”

  “欺負化外蠻子而已。”

  喝著酒聊著天,秦琅對於半島上的戰爭,不算太感興趣,因為早知道了結果,就沒有半分期待的刺激了。

  相比起蘇定方的用兵迅猛,李績在遼東卻是穩打穩扎,故意在鴨綠江一線消耗著高句麗軍力,他這樣做的目的秦琅也能一眼看穿。

  唐軍在鴨綠江一線,也早經營了數年,儲備了許多糧草軍械,甚至修了許多城堡兵站,在這裡打,唐軍基本上就跟主場做戰沒什麽區別,不會有半點後勤補給上的壓力。

  甚至還有水師可沿海沿江支援,連靺鞨諸胡的騎兵也能提供更多助力。

  這比起直接長驅直入攻往平壤是有一些好處的,可避免補給線過長,後勤壓力大,甚至是能避免在敵人主場上攻堅做戰。

  先在鴨線江一線消耗高句麗的生力軍,待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一舉殺過去,到時高句麗人就再無抵抗之力了。

  這種打法得耐的住性子,尤其是朝堂上得支持。

  好在李胤也不是不懂軍事的人,對於李績這位聖祖挑選的主將,也表達出全力支持的態度,不管李績怎麽打,他都讚成,完全不干涉。

  “三郎不是說呂宋一直缺人嘛,我看這倒是個不錯的機會啊。如今百濟剛滅,蘇定方手裡頭肯定有大量的俘虜等,正好買些過來啊。”

  因為李世民故意卡呂宋脖子,設立的移民限制,雖有許敬宗崔敦禮等幫忙,但依然受限很大,這導致如今呂宋也不得不修改策略。

  秦琅早前本打算大量從中原移民漢人過去,建立一個漢移民殖民地,並不想過多的在呂宋保留本地土著或其它外來奴隸。

  可在現實面前,他也不得不低頭。

  不低頭不行,人口增速過緩,嚴重製約呂宋發展。

  他現在只能放寬對土著的控制,不僅開始招安一些土著部落,將他們遷移到呂宋外島,分田授地,甚至還對一些土著部落保留了不少自治權力。

  另一方面,也只能加大奴隸的引進。

  搞的現在,呂宋的漢人已經不到半數了。

  秦琅只能加強殖民教育,比如規定所有土人的孩子都要到呂宋本島上接受漢化教育,實行寄宿制度,安排這些土人孩子到漢人家庭中寄宿居住,呂宋官府給寄住家庭一筆補貼。

  同時,也到處搜羅那些孤兒,讓漢移民家族收養,官府同樣補貼一筆錢。

  秦琅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可靠的呂宋人口。

  當年秦琅在武安實行這種收養蠻族孤兒的政策,效果還是不錯的,許多蠻族的戰爭孤兒們,打小在漢人收養家庭中長大,認漢人為父母,學習漢文化,長大後,除了長相稍有些不同外,其實已經跟一般的漢移民沒什麽區別了。

  他們的思想,已經完全漢化。

  在武安,在太平港,這種收養長大的孤兒特別多,如今也都已經成長為年輕一代,在各行各業之中,甚至許多黑不溜秋的昆侖奴年輕人,都已經漢化了,一口唐官話說的比許多中原山裡漢人都好。

  但秦琅一直覺得這只能是權宜之計,如果不想辦法保證主體民族的數量優勢,那麽將來一定會有嚴重的隱患的,尤其是呂宋這樣的海外之地。

  在秦琅的設想裡,主體的漢民族不能低於七成。

  這種思想在後世可能被攻擊,但在這個時代,是必須的。

  “百濟雖說是東北扶余人南下征服馬韓諸部建立起來的國家,但扶余人也算半個自己人。”魏昶雖說奴隸出身,但畢竟如今也是個侯爺,所以這些年也是學了些知識的。

  他也知道說百濟與高句麗國的統治者都是出自扶余,扶余是扶余人建立的,他們屬於穢貊人的一支。

  濊貊族早在西周時代,就已經是周王朝的臣屬國了,夏商之際,廣泛分布於南起朝鮮半島北至松花江流域中遊的廣大地區,濊貊主體在東北,周滅商後小部分逐漸遷至其他東部地區,一小部分濊貊人遷至朝鮮半島。

  後來濊貊族的北支索離族在松嫩平原建立王國,中原譯為扶余國,漢晉時,一直臣藩中原王朝。

  “到如今啊,大部份的扶余人都同東胡、蕭慎的後裔以及濊貊人和三韓後裔融合了。甚至啊,從兩漢到魏晉,中原多少漢人移民到遼東、朝鮮,後來又被並入扶余、高句麗、百濟、新羅,所以說,其實這些人跟我們關系還是比較多的。”

  相比起黑不溜秋的昆侖奴,或者是金發碧發的泰西奴,遼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上的這些人,確實跟漢族關系比較複雜。

  就如同朝鮮半島在遠古時代,其南部地區一直是三韓部落土著,這些號稱三韓的諸部落組成了三個部落聯盟,什麽辰韓、馬韓,弁韓。

  百濟國就是後來一位扶余王子帶兵南下征服了西南的馬韓部落聯盟建立起來的。

  當然,也有傳說,說當年殷商箕子建立的箕子王朝,在漢初時因為收留了衛滿,最後反被衛滿篡國,箕子朝鮮的末代國王就帶著一些部下南遷,硬生生的把南面的三個諸韓部落聯盟給乾服了。

  統了諸韓,自稱辰王,建立辰國。

  不過這位末代朝鮮王據說無子嗣,死後無人繼承王位,引發內訌,最後三韓又獨立了,但在吸引了箕子朝鮮國帶去的一些文化、技術等後,實力提升不少。

  也有傳說,當年秦始皇派徐福和韓終兩位術士帶著許多人口出海求長生藥,後來徐福入倭為王,而韓徒則帶著人到了如今新羅一帶為韓王。後來到漢惠帝時,韓人越海朝貢,便自稱是韓徒之後。

  雖然這些內容,也都記錄在古代的史書之中。

  但秦琅是不太相信的。

  他還是覺得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是土人,半島北部是濊貊土人,後來殷商時,箕子封於朝鮮,到半島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鮮國,一直延續到了西漢初。

  漢初衛滿跑到箕子朝鮮被收留,但後來卻篡奪了箕子朝鮮國,然後某位箕子朝鮮的王子跑到了南邊,把三韓土著揍了一頓,宣布自己以後就是韓王,三韓人的王。

  但這個韓王或是辰王沒做多久,被衛滿朝鮮派兵追擊討伐,兵敗而亡,韓國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三韓各部轉向衛滿朝鮮拜老大。

  沒多久後,漢武帝發兵滅了衛氏朝鮮,在遼東設郡。

  這個時期,不管是北邊的扶余人還是高句麗人又或是南邊的三韓人, 都得對強大的漢帝國俯首稱臣。

  直到後來,他們學習了許多先進的漢文化和技術後,一步步的壯大。

  扶余人先後建立了高句麗和百濟國,而辰韓人也建立了新羅國,弁韓也建立了伽倻聯盟等。

  到此時,不管是高句麗還是百濟又或新羅,這幾國確實已經是融合了許多部族,其中也包括有不少漢人的血統。

  從某方面上來講,此時的半島人,跟中原嶺南啊,黔滇等地的南蠻,沒啥區別,甚至可能比那些西南夷,嶺南蠻什麽的,可能跟漢族的血緣關系更近一些。

  就好比百濟國,人家是半島上最先主動尊崇儒學的國家,比倭人早的很。

  百濟的上層貴族,早就能夠寫漢字讀儒書了。

  “你們既然打算去呂宋,那我也不會虧待你們,到了那邊,土地肯定會劃給你們的,地很多,但是人就得你們自己想辦法。如果你們覺得百濟人口不錯,那你們想辦法多弄些過來。”

  “三郎你不要百濟人?”

  “自然也是要的。”

  (https://)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