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動千山》第400章 醫治道心
古玉民間流轉數量巨大,就品相質量而言,民間藏玉不少要遠勝於館藏品。這可能同考古所講的“十墓九空”有較大關聯,也就是說館藏一件,民間可能已取走九件之多。想來,遠古時期的墓葬也不會為後世的盜取留有等級之分,因而九件中的品相總歸要好過那單調的一件。更何況,中國盜墓的歷史要遠遠長於近幾十年的考古出土,明白了這點,就不難理解為何說中國古玩商圈的水要多深就有多深的道理了。正所謂:

古玉收藏皆憑緣,眼力腦力還有錢;

海納百川不覺小,吾喜古玉藏民間。

漢沁色玉雕螭龍紋劍璏:66,700

白玉質,正面描繪螭龍紋樣,兩端向下內卷,有供穿掛之用的矩形孔。玉質細膩,玉色富有變化,略帶紅沁,工藝極精,面上剔地淺刻與陰刻相結合,螭龍卷尾屈身,龍首回望身後,張口怒吼,爪牙皆露,綫條行雲流水,不失剛健有力,極見功力。劍璏是古代裝飾在寶劍上的玉飾之一,一般固定在劍鞘鞘身一側,其上的扁方孔可穿過腰帶,使得寶劍劍鞘能夠固定在腰間,方便佩戴和取用,常與劍格、劍首、劍珌組配使用。玉劍具興起於春秋戰國,而流行於秦漢。它們往往製作精美,用料考究,以彰顯佩劍人之尊貴身份。明清以後,劍璏漸失實用,而演化作把玩器、文房器,稱為“文帶”或“昭文帶”。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春秋穀紋玉環:69,000

玉料青綠色,表面為灰褐沁色。體扁圓,環內外均無棱綫。兩面紋飾相同,皆為凸起的穀紋,穀紋以“丁”字形陰綫勾連。為典型的春秋戰國玉器風格,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貴族隨身佩帶的身份表徵。
古籍載環形玉器中倘若璧肉與孔的比例達一比一,則應視之為環。1983年考古專家夏鼐先生曾在《商代的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一文中指出:“其中器身作細條圓圈而孔徑大於器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稱為環。”玉穀紋環雕工精細,有驅邪避凶之義。圓形似青天,谷丁紋象徵著滿天星星,以禮天用。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春秋勾連紋帶沁玉佩4.5x3.5cm.

此器玉質為青白玉,器表帶褐色沁。長方形扁體,邊緣為扉棱狀,兩端對稱,在正背兩面用壓地隱起的雕法淺浮雕勾連紋,勾連紋飽滿,彎曲轉折,排列有序,疏密有致,佈滿整個器身。上下兩端各有穿孔,適於佩戴。工藝細膩周全,紋飾典型大方,包漿色澤濃而不艶,古意盎然。此玉佩為頗具代表性的春秋玉器,可能為組玉佩之一,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戰國穀紋玉璧7.8cm.

《說文》釋璧:“瑞玉,圓器也。”《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作為上古禮器的一種,璧是為古代宗天禮地之重器,各種形製的玉璧均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範。《周禮·大宗伯》載:“子執穀璧,男執蒲璧。”可見在上古時代,穀紋璧的等級之高。
玉呈青色,有扇狀灰褐沁斑。通體圓環形,圓周有一圈陰刻線,內環一周亦有一圈陰刻線。兩圈陰刻線所圈範圍內滿飾穀紋,

穀紋排列規整,雕工細膩精巧。整體玻璃光。如此精美的大尺寸玉璧較為少見,為戰國玉器中難得的完美品相。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玉雕龍紋璧:25,300

本品玉質灰青,有棕色斑沁,包漿渾厚。兩面紋飾相同,璧肉以陰線琢勾雲紋和抽象鳳鳥紋,排列有序,充滿秩序的律動感讓人視覺愉悅,璧內透雕出廓龍紋,龍曲頸扭體,龍首、頸及身均運用經典的S形構圖法則,使之洋溢出橫空出世的靈性和霸氣。龍口大張,龍首瞠目,昂然挺胸,身上飾蒲紋與卷雲紋,帶有濃鬱的漢代之風。其中從龍首到蹬踏有力的四肢,出廓龍似能在流雲中美妙騰躍,富立體感。此璧均衡之嚴謹構圖,體現漢代玉璧象天之禮祭思想。
兩漢是一個經學與神讖並盛的朝代,玉雕藝術集大成地將充滿遠古傳統的原始活力的龍鳳、神獸等形象,生動地呈現於水砂並下的琢床之上。漢人重建商周用玉禮儀制度的同時,承前啓後地豐富禮玉、葬玉、瑞玉和陳設玉的體系和形製,漢代玉璧即是典型體現。兩漢遠逝,觸撫玉璧,依舊能使人慨然感受到漢人根柢深厚的浪漫激情與欲上九天的沖湧力量。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戰國鏤雕龍紋璜10cm.

此玉璜通體墨色沁,呈扁平狀,扇形。兩面紋飾相同,器身雕夔龍紋。器兩端各雕夔龍一隻,居中共用龍首,龍身處兼以透雕小夔龍。龍首瞠目,毛髮卷起,龍體飾以單或雙陰綫雕刻細密斜方格紋,龍鱗熠熠,造型抽象寫意,形態詭譎神秘,極富想像力。器身利用減地與淺浮雕技法滿飾排列有序的鱗片,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又似神龍暢遊於天際,加上S形曲綫設計,龍姿雖靜猶動。邊緣出扉棱,雜以卷雲紋、束絲紋,更顯華麗。整器集切割、平雕、陰刻、剔地、透雕等技法,使玉佩表面具有淺浮雕感。包漿古樸自然,紋飾為典型的春秋戰國時期風格,珍貴難得。
《周禮》雲:“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璜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此件玉器正是玄璜,應為戰國時期用以禮北方之祭祀玉器。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玉雕螭龍紋雞心佩:69,000

玉佩體扁,略作長方倭角形,中心穿一圓形孔,一面略突,一面稍凹,均雕刻線形流雲紋。周邊三面透雕螭龍紋,四肢有力,作張望狀,姿態靈活,神態自若且又纖毫畢露。玉料呈白色,局部有黑色沁斑。質地細膩溫潤,雕刻精細巧妙。
雞心佩又稱韘形佩,源於商周時射箭時套於拇指之上的鈎弦器——“韘”。《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兩漢時期,玉蝶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有了很大的發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的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雞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這是漢代韘形佩區別於戰國玉韘的又一特徵。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白玉觽:230,000

觿是古代佩玉中的名貴造型,此件為青白玉製,瑩潔密緻,玻璃光澤,局部受沁呈黃褐色。鏤雕鳳鳥一支,回首遠望,喙張開,似正鳴叫九霄之上,陰刻眉目、冠羽,下半身漸抽象成如意雲紋,周流回轉,變幻莫測,具穿雲之姿態。鳳凰於飛,飛登九天,周遊八極,輕揚舒卷,風姿綽約。陰刻線條細膩不失矯捷躍動之感,充分展現了漢代能工巧匠們的藝術創造力和對楚地文化神秘瑰麗之風的崇尚、繼承。琢工刻繪皆美輪美奐,玉質上佳,不可多得。
觽,本為遠古先民所佩帶之獸角。因早期服飾不用紐扣,皆以繩帶繫結相連,解衣釋服則多需借助於專用的器具,於是這種一端粗闊、一端尖細的彎角,被製作出來,用以解結解鎖;後用玉仿其形,雕琢成一端較寬圓,另一端較尖細之彎角形佩飾,多做龍首、鳳首、獸首造型,宜佩於身。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白玉龍佩:92,000

玉質青白,瑩潤光滑,因年歲高遠,局部受黑沁,沁色自然,渾然一體,觸手宜人。佩體呈不規則橢圓狀,透雕一龍。龍首低垂呈三角形,雙角高聳,腦後飾有長鬣,威風凜凜;龍身回環團繞,龍尾捲曲,周身雕勾連雲紋作裝飾,與整器渾然一體,線條流暢,雕縷精細。雙面雕工,反面黑沁彌漫,宛如滄浪之水,波濤奔湧,營造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
此件玉龍充滿漢代玉雕的多視點設計,作者利用曲綫的錯位,創造許多翻滾轉折的視覺空間,其龍身所透雕間隙,既有空靈透視之意境,也有便於穿繫絲縧、衣帶之功能,可謂匠心獨運,是一件極具造詣的頂級藝術品。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玉文化進入“德玉時代”,以玉“仁、義、智、勇、潔”五品為貴,故君子隨身必佩如此佳器。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玉雕螭龍雞心佩8.2cm.估價:HKD500,000-800,000

此佩滿沁,飯糝深入肌理。形象生動真實,動感強烈,造型張揚靈動,整器作扁片狀,盾形環變長,上尖下圓,左右鏤雕出廓,玲瓏剔透,具備漢代玉作的典型特徵。線條流暢,鬼斧神工,佩中心圓磨一穿孔,廓外鏤雕螭龍,環佩身盤旋而上,引頸回首,陰線刻繪髭須飛揚,口張若怒吼狀,氣勢磅礴威猛。環佩而下裝飾流雲紋和小螭,與螭紋渾然一體,蜿蜒不絕,線條行雲流水,有蒼龍教子之意,“翩若驚鴻,矯若遊龍”之意境呼之欲出,打磨工藝極精,是漢代雞心佩中的精品之作,河北省博物館藏有同類玉器,可作比較。
《禮記·玉藻》:“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沖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漢代繼承先秦“君子必佩玉”的思想,中期以前仍然流行以玉璜為主體的組玉佩。西漢中期以後,以玉璜為主體的組玉佩已不盛行。漢代流行的佩玉主要有環、環形佩、韘形佩。韘形佩又稱雞心佩或心形玉佩,是從先秦時期的玉韘演變來的佩玉。早期的雞心佩器形簡單,略呈圓筒狀原為古人套在手指上,用於射箭時用的鈎弦器,相當於清代扳指。戰國以後,玉韘演變成扁平狀的盾形環,喪失了實用的功能,變為人們佩戴的裝飾品,且男女皆可佩帶。兩漢時期,玉韘成為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亦逐漸繁多,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雞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肌肉隆起,充滿活力,為漢代玉韘區別於後代的又一個特徵。本件雞心佩體現了兩漢時期琢玉的傑出成就。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西漢玉雕龍鳳紋璧:80,500

玉呈青白色,周身近半水銀沁,體扁平。圓形,中心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自外圈向內圈輪替雕琢龍鳳紋與穀紋,外區共飾五組龍鳳紋纏繞相交,內區穀紋滿地,內外區以一周繩索紋相隔。
此類玉璧上的龍鳳紋曾長期被稱為雙身動物面紋,日本林巳奈夫教授多年前將其釋為龍鳳紋,現學界基本已達共識。戰國以前多見單純的穀紋璧,自戰國起,開始新增此類飾有二至三圈紋樣的玉璧,至漢代達鼎盛。這類玉璧通常可達二、三十公分,外圈的龍鳳紋可多達四、五組,古人主張天圓地方,有“以蒼璧禮天”之傳統,可見此器主要為祭天之用。本品直徑近二十公分,外圈龍鳳紋達五組,製作規整,質地堅硬,紋飾精美,是漢代玉璧中之精品。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西漢玉雕帶沁劍珌:46,000

劍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製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此件西漢玉劍珌,玉色黃白閃青,瑩潤內斂,色澤青蔥,局部受沁發白。整器上窄下寬,呈束腰梯形,體厚,兩面紋飾不同,一面中部琢谷紋,四周一圈“T”形勾連雲紋帶;另一面僅減地隱起方折勾連雲紋。納鞘端並列三個圓孔,圓孔中間大,兩旁小,另一端平素。
《說苑·反質》曾載:“經侯過魏太子,左服玉具劍,右帶佩環,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視。經侯曰:‘魏國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國寶也。’經侯應聲解劍而去佩。”從這則故事中可見西漢時期貴族階層對玉具劍與玉佩飾等寶物之重視。此件西漢玉劍珌製作精湛,技法高超,用料精良,以淺浮雕技法為主,留有戰國遺風,應為西漢前期之物,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有類似西漢前期玉珌,大小紋飾工藝基本類似,可資比較。時時賞玩,慕古之情油然而生,嘆漢代瑰麗之藝術魅力,令人心生嚮往。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戰國穀紋玉環7.7cm.

玉色金澄,局部有褐色沁斑。器體扁平,正圓形。兩面紋飾完全相同,飾排列有序的穀紋,穀紋顆粒小而細密,排列整齊,轉角尖銳。內外緣各有凸出弦紋一周。整器形式古樸,去地平整,工藝精良,體量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自然,展現了戰國玉器高超的製作水準,深具上古禮器之神秘威嚴,令人愛不釋手。
《周禮·典瑞》:“子執穀壁,男執蒲璧。”穀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當時黃河流域農耕文明正輝煌燦爛,其取自穀物發芽時形態,象徵著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及人們對風調雨順之嚮往。漢宣帝時曾以方士言,為隨侯(珠),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可見玉璧直至漢代仍為禮儀用器,地位崇高。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西周玉束腰佩:71,300

玉質青白色,稍有狀褐色蝕斑。佩作圓柱狀,上窄下寬,略收腰,通身無飾,皮色如蒼雲漫漫,變幻瑰麗,中心鑽有一通天孔,繫繩以佩掛。繩上穿一綠松石,圓雕壽龜,靈氣逼人,玉管在史前時期已普遍出現,後演變為勒子,掛於胸前或腰間,多屬單獨佩戴使用,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搭配。以常見形製來看,有圓柱形、扁圓柱形、紡錘形、方柱形等;早期的勒子,紋飾一般以素面為主,後出現各種紋飾,常見的有獸面紋、綫形紋、穀紋、文字紋等;在雕刻方式上,則有平面線刻、曲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龍山文化玉刀34cm.估價:HKD300,000-500,000

玉刀,呈青色,器表多處受水銀沁和灰白沁。體扁長,呈梯形,一端寬闊,一端窄而似柄,鑽一孔;平背邊刃,藏鋒芒,近刀背處等距、雙面鑽三孔,體現出早期玉刀形製特點;全身素面無雕繪,以自然褐斑為點綴,天地玄黃,肅穆頓起。其包漿潤澤,器型碩大,保存較好,存世稀有,具有龍山文化玉器之典型特徵,學術價值極高,是史前時期的珍貴遺物。
詩經·衛風》曰:“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刀,本義為小船,故船形兵器亦引申為刀。玉刀是由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發展演變而來,當時石製工具與武器有斧、錛、刀、鐮、鏟、鉞、戚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變為玉製品,其用途發生質的變化,脫離實用,成為一種標志象徵器。此類玉刀為儀仗、禮儀使用,後逐漸變為武器,再由武器變為象徵性禮器。多孔玉刀為史前古玉的一個常見門類,兼有實用及大型禮器之功能,是當時部落首領權利與地位之象徵。新石器時代玉刀多長條無紋,平首,玉刀柄不明顯,只在刀背上有穿繫孔,如龍山文化玉刀,在背上有四個孔。山東龍山文化西朱封遺址出土的四孔玉刀,與同期多孔石刀相同;而南京陰陽營出土的青蓮崗文化玉刀還有多達七個孔。孔之用途多是來將器具固定在木柄上,以供穿繩索用。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也曾發現過七孔玉刀、三孔玉刀,形製較大,製作精細。這類玉工具、玉武器多置於墓主人的胸腹側畔,拱繞其身,彰顯著其對墓主意義特殊,可見當時社會財富與權力已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使得玉刀這類物品成為他們的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帶沁勾連紋玉璧4.6cm.
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璧為重要的禮器“六瑞”、“六器”之一,《爾雅·釋器》載:“肉(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周禮·春官·大宗伯》有“蒼璧禮天”的說法,據此推演,玉璧在古人心目中是權力地位的代表,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玉璧,經三代、春秋、戰國、兩漢,迄於明清,歷代皆有製作。本品白玉質,溫潤通透,滿布深淺沁色,包漿熟絡,璧上刻勾連紋,構圖優美,刻畫精細,厚重典雅,整體工藝流暢簡潔,技法精湛,古趣盎然。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白玉帶沁鳳首帶鈎:23,000

鳳頭作帶鈎之首,眉眼秀美,雙耳作如意型下卷,喙短而略彎,鈎身纖細修長,鈎尾鏤一孔,孔周飾如意雲紋,並陰線刻繪鳳足,略帶紅沁,宛如雲霞,可謂首尾呼應,神來一筆。下承圓鈕,雖觀之簡明,但其製作工藝難度極高,因其刀刀見功,充分彰顯漢代碾玉工藝的最高水準。造型小巧精緻,玲瓏可愛,堪稱鬼斧神工。
玉帶鈎一般為束帶之用。帶鈎最早使用於春秋時期,戰國後人們把製作精美的玉帶鈎當做裝飾品。帶鈎不僅裝在革帶上便於束腰,而且也裝在腰的兩側,用來佩刀、佩劍、佩印、佩鏡等。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玉雕螭龍紋劍璏:345,000

劍璏為古代玉具劍飾,呈長方形,前後兩端內卷,背後有長方形孔,用以穿插腰帶。玉劍璏是鑲嵌於劍鞘上,供穿帶佩繫之用。璏嵌於劍鞘中央,正視為長方形,其上一般雕琢雲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於革帶穿過,可固定劍於腰帶上。在古代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此件漢代劍璏,紅沁彌漫,古雅非凡,工藝極精,面上剔地淺刻與陰刻相結合,飾螭龍紋,螭身線條流暢,呈S型蜿蜒,鬣鬚飛揚身畔,捲曲如意,瑞意之間,霸氣十足,尤為少見之處是本品為螭龍紋出廓劍璏,十分珍罕。本品刀法犀利,形簡意真,極見功力。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玉雕螭龍紋璧:46,000

玉質因年代久遠,通體呈雞骨白。雙面雕工,邊緣起輪廓線,正面採用剔地和陰刻技法,淺浮雕二螭龍,螭龍扭頸回首,亞字眉眼,炯炯有神,廣額如意形大耳,眼際往上翻卷,與頸、身互連接。螭龍身軀修長,肢體柔韌,攀伏於璧上作“三停”蜿蜒,前肢收於腹下,緊依璧孔周圓上方;後肢則向兩側開張,穿梭前行,蓄勢待發,營造出懾人氣勢。玉璧背面滿佈乳丁紋,排列細密,一絲不苟,光潤肌理,有如波光。整體佈局飽滿,充滿張力,雕工蒼勁,線條流暢,有漢代典型健勁之氣,保存完整難得。
《禮記》記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 “蒼”即“草色也”,是言古代玉璧,實際青玉為上。玉璧為古代禮儀六器之一,作為人們與天地溝通的媒介,等級極高。璧常見雕飾為穀粒紋,而玉璧中最華美尊貴者,莫過於飾以虺、螭、龍紋。螭龍紋在戰國時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現,又影響到漢代,大量使用於玉酒器、玉劍飾、玉佩飾之上。漢代穀紋穀粒小而圓,為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亦是受戰國長沙地區楚文化之浸染熏陶而有此特徵。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漢水晶熊一對HKD:112,700

圓雕,水晶質地,呈玻璃光澤,多處可見紅褐色絲狀和點狀沁,熊一大一小,形象逼真,體態笨拙,憨態可掬,均作弓背狀,軀體龐大,四肢粗壯,大腹便便,右爪呈撓頭狀,左肢撫膝,下肢跪地,頭部下垂,面部呈三角形,吻部突出,尖嘴張開,似正在咀嚼食物,圓坑狀小眼,兩耳竪立。小熊姿勢與大熊相若。兩隻水晶熊雙頰鬃毛纖長,脖鬃、尾部等細處均以陰綫刻出,刻畫整齊,《中國青銅器全集·12卷·秦漢》即收錄了一對東漢銅鎏金熊,本品和此雙熊風格相同、姿勢相似,都具有典型的漢熊特點。本品選材精細考究,技法簡練嫻熟,全無匠氣,清新脫俗,是一件珍貴優美的藝術品。
嘉德高古玉"TITLE="古玉鑒(四十):2015年春嘉德高古玉"/>
(資料來源: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加載中,請稍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