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波拿巴是哪裡出現的將才,竟然如此難纏,讓我們的席卷之勢功虧一簣!”
正義法庭推出來的正義軍團名義上的總司令亨利.卡維爾看著手裡匯總的軍情,不解的自語道。
按照原本的計劃,這一次利用尤裡的禁槍令對美利堅聯邦各個階級的無差別打擊,完全可以掀起來無法匹敵的聲勢。
佐治亞州這個索倫家族的老巢正義法庭不敢想,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地方權貴在之前的美利堅內戰中,遭到的兵禍最多。
地方權貴差不多被血洗一空,單靠正義法庭豢養的匪幫和持槍暴民的血性也很難真正攻破一州首府。
紐約首都區是尤裡的老巢,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地方權貴中除了死心塌地跪舔尤裡的慫貨,都被尤裡以各種理由遷徙到其他州了。
再加上尤裡本人坐鎮在紐約首都區,凶威赫赫,有幾個人敢在尤裡眼皮子底下造反?
正因如此,正義法庭在這幾個地區的造反運動都是小打小鬧,根本不成氣候。
然而,被正義法庭集中了主力運作並拉攏大量地方權貴的馬薩諸塞州、賓夕法尼亞州、弗吉尼亞州竟然沒有一處攻破州首府,橫掃全州。
這個時代的軍心主要看的都是政治首府,政治首府往往都是人口眾多,且自給自足能力很強的大城市。
只要無法攻破政治首府,這一州之地的政府軍就不會土崩瓦解。
這一切自然不可能是警察和民兵的功勞,全都是拿破侖的指揮才能造就的。
然而,正義法庭發動了大量人手,卻絲毫查不到拿破侖的蹤跡,這個人仿佛憑空冒出來一般。
這一點無疑讓正義軍團高層感到驚悚。
“難不成,拿破侖也是尤裡從地獄中召喚而來的名將?
可是歷史上也沒有這個名號的大將啊……
幸好,第二個計劃進行的還算順利,拿破侖的第一軍團終歸兵力有限,看守的地域太過遼闊,分兵乏力,很難組織各地的正義軍團匯合。
等到各地正義軍團匯合,我至少可以拉出十萬杆火槍,到時候弗吉尼亞州還有誰能阻擋?
拿破侖的指揮能力再強,也不可能以一敵十。”
亨利很清楚,在如今槍炮主宰戰場的時代,兵力總數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哪怕只是一個普通民兵,拿著火槍也能射殺最精銳的騎兵,只要別給兵力少的一方形成局部兵力優勢的機會,穩扎穩打大兵壓進,往往都是兵力多的一方勝算更大。
正義軍團中雖然大部分都是匪幫和地方權貴的私兵,剩下的都是被忽悠進來反對禁槍令的愣頭青,但戰鬥力卻不比美利堅聯邦的正規軍差多少。
那些匪幫之所以無法被剿滅,可不是正義法庭暗中扶持。
正義法庭再牛比也是個黑暗組織,又不是政府,又能給匪幫多少明面上的支持?
不過正義法庭卻可以派遣科班出身的軍官對匪幫進行訓練,再加上以前與清剿部隊的交手,正義法庭控制下的匪幫綜合戰鬥素質已經不亞於美利堅這裡的正規軍士兵。
既有正統軍官訓練又有政府軍時不時進行實戰練手,匪幫的戰鬥力不想提升都難。
至於那些地方權貴的私兵,平均戰鬥力或許會略低於正義法庭扶植的匪幫,但裝備卻很好,而且也有專業的軍事教官訓練,稍微整合下就是一名合格的士兵。
因此,看似烏合的正義軍團的實際戰鬥力遠超大多數人想象!
這也是拿破侖只能阻擋他們蔓延,而無法真正殲滅正義軍團的原因。
畢竟給尤裡賣命的土著士兵士氣值都不是很高,誰叫尤裡要當一個大獨裁者呢?
反觀正義軍團,無論是匪幫還是地方權貴私兵,甚至是投靠的持槍暴民,都是被逼著造反的,匪幫中不少士兵原本都是被尤裡擊敗的合眾國潰兵。
對尤裡政權懷揣著血海深仇!
自然而然的,他們的士氣比美利堅聯邦的政府軍還要高!
此消彼長之下,只要正義軍團匯合分散的軍力,哪怕是美利堅聯邦的三大主力軍團齊至也勝負未知。
不過考慮到尤裡那神鬼莫測的召喚軍團能力,正義軍團原本的作戰計劃並沒有匯聚軍力的意思,擔心被尤裡一鍋端了……
只是最初的作戰計劃被拿破侖戳破,正義軍團的總司令亨利發現拿破侖總是可以在局部地區以優勢兵力對正義軍團進行打擊,勝多敗少!
所以,亨利不得不開始聚攏正義軍團,來對抗拿破侖。
這種聚攏也不是持續不變的,正義法庭的暗子在紐約首都嚴密監視尤裡的行蹤,爭取時間在尤裡沒有抵達的時候,集中優勢兵力橫掃弗吉尼亞州,然後再分兵擴張軍勢。
簡單來說,就是尤裡來了就分兵蟄伏擴軍,尤裡走了就合並一處攻城掠地。
戰略計劃看似挺完美,但執行起來卻不是那麽簡單。
尤裡手下的諜報組織已經組建, 作為美利堅聯邦的獨裁者,尤裡若想隱瞞的話,沒人有資格知曉他的位置,更何況尤裡身邊的遊戲士兵組成的近衛軍都是油米不進的貨色,收買都找不到門路……
因此,正義法庭想要真正監視尤裡的行蹤幾乎不可能,在重重護衛下,正義法庭的探子根本見不到尤裡本人……
更別提監視了!
不過,無法監視尤裡正義法庭可以退而求其次,尤裡每次出行都會帶上他的近衛軍,這近衛軍可是浩浩蕩蕩上千人,監視起來自然更加容易。
只是這種監視很難戰爭確定尤裡的真實位置。
亨利等正義軍團也是花了大價錢研究尤裡這個人的性格,發現他十分怕死,基本上不可能脫離自己的近衛軍!
這就是正義軍團敢集中兵力的根本原因。
在亨利等一眾正義軍團高層眼裡,尤裡是不會脫離近衛軍私自行動的,所以監視近衛軍的動向就能知曉尤裡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