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嬴政想要將廷尉府官署撤回來,此刻李斯反而是有些猶豫了,廷尉府官署的震懾作用在不斷地下降,但是那也是人手,足以減輕他們的壓力。
在魏地之上的人手本就很缺,一旦將廷尉府官署調集回來,其中的麻煩畢竟會更大了,這會讓他們的壓力倍增。
在心中思考了許久,李斯朝著嬴政,道:“陛下,在魏地的人手本就嚴重不足,越是廷尉府官署的人調集回來,這會讓我們的壓力更大,嚴重影響魏地土地改革的進程。”
李斯清楚,嬴政可能不在意其他,但是一定會在意土地改革的進程,在這個時候,唯有以影響土地改革為說辭才有可能讓嬴政放下這個想法。
畢竟嬴政很驕傲,但是他也能夠聽得進去勸諫。
“廷尉府官署必須要坐鎮鹹陽,這一點不能改變,土地改革一事上還有治粟內史灌官署的全力幫助,廷尉府官署留在魏地只是浪費。”
對於將廷尉府官署調集回來,嬴政思考了許久,他心裡清楚,在大秦帝國之中,國正監,廷尉府這都是重權力官署,這樣的官署鎮壓國運,只有在國都之中才能起到震懾人心的作用。
所以,嬴政對於此事很是堅定。
他可不希望,一個土地改革結束,廷尉府官署學會了治粟內史官署的活兒,卻將自己的本職工作生疏了。
大秦廷尉府官署是秦法的執行官署,而國正監是監督官署,這兩大官署極為的重要,所以,嬴政才起了調回鹹陽的想法。
沉吟了許久,李斯方才朝著嬴政,道:“陛下,臣以為廷尉府官署還是留在魏地比較好,畢竟只要將土地改革完成,大秦帝國才能發展其他方面。”
“臣以為現如今,土地改革才是重中之重!”
李斯很堅持。
他已經與廷尉府畢元,治粟內史官署的鄭國熟悉了,配合起來自然是更加的熟練,推行土地改革能夠面面俱到。
這樣一來,會讓他少操很多心。
“陛下,若是將廷尉府官署調回來,將會影響在三晉的土地改革,若是在夏種之前還結束不了,這對於帝國的影響很大。”
李斯將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他要告訴嬴政一件事,那就是廷尉府官署與這一次土地改革的速度息息相關,絕對不能撤回。
端起茶盅喝一口,嬴政心中反而是有些糾結了,他準備將廷尉府官署調集回來應對諸子百家,但是李斯所言也是一個事實。
諸子百家不好對付,而且大秦雖然有學室,但是這些年的培養依舊不能將整個大秦帝國吃下去,在山東諸地,還有一部分的官吏,而且是數量很大的一步官吏來自於諸子百家。
動諸子百家,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以至於一直以來,嬴政對於諸子百家都處於一種放任的態度,因為此時此刻他沒有辦法將諸子百家壓製。
放下茶盅,嬴政也是做出了決定,對著李斯,道:“就讓廷尉府官署立即留下來,協助與右相,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土地改革。”
“朕給你一個月時間,結束三晉之中的土地改革,然後在燕地以及齊地推行,最後輻射楚地,始皇三十年,這便是你的時間。”
“在三十一年到來,舉國上下的土地改革必須要結束,朕需要收復天下民心,讓天下人在一兩年之內富庶起來。”
“邊患危急,這一點愛卿想必也心知肚明!”
聞言,李斯端起來的茶盅,在這一刻頓住了。
他心裡清楚,大秦帝國一直以來邊患問題都沒有結束,不管是在北邊的匈奴還是南方的百越都是一個大問題。
甚至於為了天下的安定,嬴政不得已之下,下令讓南征大軍返回楚地,鎮壓楚地安危,從而度過了六國遺族之亂。
但是百越之上的局勢已經出現了糜爛,同樣的頭曼單於對於九原的衝擊,變得越發的瘋狂,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但是中原大地之上還是一個的爛攤子。
這一刻,李斯明白了嬴政的擔憂。
一念至此,對著嬴政肅然一躬,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在今年之內將土地改革結束,讓朝廷有余力應對邊患!”
不管是與百越之戰,還是與匈奴之戰,都是關系到了國運的驚天大戰。這樣的戰爭,不發生則已,一旦爆發必須要分出最後的勝負,必須要以舉國之力應對, 一戰而打崩匈奴的國運,斬斷龍脈將對方的土地全部佔領。
李斯雖然是一個法家,但是作為大秦丞相這麽久,自然是在性格之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與嬴政一樣對於土地有極致的渴望。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的推行,這意味著大秦帝國便是對於土地極為的重要。
只有大量的土地才能保證大秦銳士的戰力,也能夠讓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繼續推行下去,一念至此,李斯心中大動。
“對於愛卿,朕還是信任的!”
點了點頭,嬴政喝一口茶水,他心裡清楚,李斯的能力甚至於在王綰之上,只不過王綰更為沉穩,而且進入大秦朝廷的時間比較早而已。
對於李斯的才能,整個大秦帝國沒有人會懷疑。
包括嬴政。
說到這裡,嬴政話鋒一轉,道:“李斯,對於諸子百家你有何看法,若是朕打算對於大秦帝國內部的諸子百家進行統一思想,當如何做?”
“陛下,這件事臣曾經思考過,現如今諸子百家勢大,在沒有準備之前出手,會對大秦帝國的安定產生影響。”
李斯朝著嬴政一拱手,道:“陛下,臣以為當在匈奴以及百越徹底解決之後,再行對於諸子百家整合,這樣一來,就算是中原大地之上鬧翻天,也沒有太大的事情,我大秦朝廷完全可以鎮壓。”
“要不然在這個時候動諸子百家,一旦外寇犯邊,到時候大秦帝國必將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我大秦休養生息多年,等同於做了無用功。”
“臣建議陛下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