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世棟梁》第4章 難以置信
白石村東,作場旁河段,幾艘雙體船排成縱隊,被鐵錨固定在水面上,裝在兩船之間的水輪不停旋轉著,帶動許多裝置運轉。

 李笠站在船上,看著旋轉的水輪,很滿意:這是他設計、定製的‘浮輪’,可以讓水輪浮在水面上不停轉動,不受水位高低影響。

 那麽,為什麽是兩船夾一輪,而不是一船帶兩輪(船兩舷各有一個水輪)呢?

 很簡單:如此樣式,可以讓水輪的葉面做得更大,轉動起來更有力、更穩。

 擔子重,可以兩個人挑,然而帶動機器齒輪旋轉的水輪,其最低轉速是不能靠幾個低轉速的輪來湊的,至少目前的技術水平不行。

 李笠轉入船艙,看著穿著“工作服”、戴著“工作帽”的啞龐,帶著其他啞巴小工在這些裝置旁忙碌著。

 李笠自己同樣穿著工作帽、工作服,站在旁邊觀看。

 啞龐是龐秋的侄子,小時候生病壞了喉嚨,說不出話,故而被大夥稱為“啞龐”。

 啞龐被李笠任命為“工長”,帶著一群啞巴小工,負責一個關鍵且需要保密的工藝:拔絲。

 一根根熟鐵條,在炭爐裡加熱,待得通體暗紅,便“喂”入水力軋尖機之中。

 水力驅動的一對鋼軋輥,將手指粗的鐵條前端軋尖,隨後,鐵條進入水力拔絲機,進行拔絲。

 拔絲,就是將鐵條(鐵線)穿過孔徑略小的拔絲板,使其截面變原、直徑變小。

 拔絲板為鋼製,其上有各種錐形圓孔,大小不同,可以通過數道拔絲工藝,讓鐵條(鐵線)變細。

 這是冷拔,強行通過物理塑形,將手指粗的鐵條逐級拉拔成細細的鐵線。

 但是,因為水力拔絲機的力量還不夠,加上鐵條內部雜質的存在,鐵線拔過一段後會變得難拔、易斷。

 所以要時不時“退火”(低溫加熱),讓已經被拔過一次的鐵線軟化、塑性增加,才能繼續拔下去,並不是完全的冷拔。

 鐵的拔絲工藝,在後世是爛大街的加工技術,在這個時代,至少在梁國,還沒有出現。

 將鐵條冷拔變成鐵絲,說出去,令人難以置信。

 為了保密,李笠目前隻讓啞龐和啞巴小工操作拔絲機,因為鐵料質量不行,暫時不能拔出一條完整的長鐵線,無法卷成那種動輒數十圈的鐵線卷。

 但足以將拔絲工藝用於魚鉤製作,省去了耗時耗人工的“切絲”工藝,能夠明顯降低成本,增加生產速度。

 這種拔絲工藝原理,對於後世的普通人而言,不一定清楚,但他懂。

 那一世,他做過工廠裡的拉絲工,每日工作十小時以上,很辛苦。

 拔絲工的工作環境很差,首先噪聲大,然後粉塵多(鐵線用滑石粉潤滑,容易揚塵),熱拔工段又是高溫環境,所以容易得職業病。

 然而為了幫家裡還債,他只能‘氪命’。

 打工仔的生活,“痛並快樂著”,他苦中作樂的同時,積累了很多見識,這些見識在那一世,不過是被社會毒打後留下的傷痕。

 但現在,卻能派上大用場

 現在,李笠用拔絲工藝生產鐵絲,只是降低魚鉤生產成本的一個辦法,接下來,是半自動魚鉤生產裝置。

 河水推動水輪旋轉,旋轉的水輪帶動一連串裝置運轉,其中就有截線機。

 小工將鐵絲“喂入”水力驅動的截線機,數根鐵絲同時進入對應通道。

 這些鐵絲進入機器後,先被拉直,然後有裝著鋼製刀頭的旋切機將鐵絲截斷,所得鐵絲其長度都是一樣的。

 這些截斷後的鐵絲經由人工轉移,進入水力驅動的轉盤式自動磨尖機。

 鐵絲‘排著隊’通過旋轉的砂輪,兩頭被磨尖,之後就變成兩頭尖的鐵針。

 鐵針被人用特製工具碼好,放入水力驅動的鏟刺機,先有鐵錘將排隊經過的鐵針從中間錘扁,被錘扁的部位為“8”字形。

 然後有刀具左右斜鏟,將鐵針兩端針尖後方輕輕鏟一下,鏟出倒刺。

 兩頭帶倒刺的鐵針,被人輕松從中間掰斷,一分為二,變成一頭扁(扁頭為圓形)、一頭尖(帶倒刺)的鐵針。

 小工用特製工具將鐵針碼好,放入水力驅動的扳彎機,讓鐵針排著隊被機器扳彎,變成一枚枚成形魚鉤:帶倒刺的鉤尖,扁圓的鉤尾。

 水輪不停旋轉,工人不停忙碌,一系列工藝之後,魚鉤不停落入盆中,但這還只是半成品,需要進行進一步加工。

 工人將魚鉤運到岸上作場,湊夠一定數量後,與滲碳劑一起放入滲碳箱,用耐火泥封箱,再將滲碳箱放入滲碳爐。

 然後加熱升溫,保持一定溫度,進行持續一段時間的固體滲碳加工。

 李笠回到岸上,來到作場裡滲碳爐旁,看著工人將已經滲碳完畢的滲碳箱從爐子裡拿出來,靜置。

 滲碳,就是將鐵製品和滲碳劑放在一起,在一定溫度下加熱一段時間,增加鐵製品表面的碳含量。

 使其表面變得更硬、更耐磨,若鐵製品為含碳量低的熟鐵,經過滲碳後,表面鋼化。

 但這並不是魚鉤生產的最終工藝,接下來,是淬火。

 淬火就是將燒紅的金屬製品放到冷水裡急速降溫,淬火工藝可以讓金屬製品變得堅硬,但若處理不當,還會讓金屬製品變脆。

 李笠為魚鉤淬火設計了科學流程,用的是油淬,即用油來給燒紅的魚鉤淬火,而不是用水。

 水淬,會讓細細的鐵製品發生明顯形變,直的容易變彎,彎的容易變扭曲,還得為此多加一道拉直或壓平的工藝,但用油淬卻不會。

 淬火完畢的魚鉤,還要經過“回火”工藝,以此“柔化”,讓魚鉤適當變軟而不會變脆,並消除因為冷拔、淬火而在內部形成的應力。

 接著,還要把魚鉤放到平壓機裡加工,從側面將截面為圓型的魚鉤壓得略微變扁(尤其是靠近鉤尖的鉤體),這種工藝,可以讓魚鉤抗拉扯的能力大幅增加。

 至此,一枚堅固耐用的魚鉤,才算製作完成,可以包裝、出售。

 李笠靠著魚梁吏的“圈子”,將魚鉤私下銷售,逃稅的同時,沒人知道他到底賣了多少魚鉤,無法反推他的作場到底能賺多少錢。

 而他,有足夠的技術知識,支撐這樣的“技術創業”。

 因為他操作過全自動魚鉤生產機,知道機械原理,也知道一種低成本的滲碳劑製作方法及滲碳工藝。

 但因為條件限制,他只能將自動生產魚鉤的工藝“拆分”成幾個子工藝,做出對應的半自動機器,以水力推動,又靠人工輔助作為工藝之間的過渡。

 水力拔絲機,讓魚鉤的生產有了充足的原料鉤坯;磨尖機、鏟刺(錘尾)機、扳彎機,讓魚鉤的生產進入半自動化生產狀態。

 這樣的先進工藝,讓魚鉤生產擺脫了人力的束縛,生產速度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

 固體滲碳工藝,讓魚鉤從熟鐵“體質”變成鋼化“體質”,淬火、回火、壓平工藝,讓魚鉤變得硬而不脆、韌而不軟,且抗拉扯。

 多重先進工藝,都有不同的工人負責,此為山寨版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即分工製,生產效率自然不低。

 全套流程下來,李笠作場生產出來的魚鉤,不僅耐用,而且成本很低。

 滲碳、淬火(油淬)工藝,這個時代已經普及,鄱陽城裡不要說官冶,尋常鐵匠鋪的大師傅都會,但是,不會有人用來批量製作魚鉤。

 因為成本太高了。

 李笠拿起一枚魚鉤,仔細看著,笑起來。

 成本決定一切,我用上這麽多‘高科技’,可不只是為了批量生產魚鉤。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