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世棟梁》第238章 落幕?
數日後,清晨,長安東,清明門處人山人海。
  身著紅色戎服、玄色鐵甲的楚軍將士,不僅在城頭站立,又在清明門外道路兩旁列隊,威風凜凜,氣勢如虹。
  舉目望去,一片紅黑。
  道路東端,楚軍將帥雲集,同樣一身紅黑的皇太子李昉按刀而立,背東面西,看著前方清明門。
  因為心中激動,所以呼吸有些急促。
  李昉極力壓製著心中的激動,看著清明門緩緩打開。
  門開了,出現一個瘦小的身影。
  那是一個少年,扎著發髻,光著膀子,雙手反綁,口中銜著一個黃色包裹,緩緩向前走來。
  身後,跟著一個成年人,約六十來歲年紀,其人身著白衣,拉著一個兩輪車。
  車上,放著一副棺槨。
  後面,跟著許多人,全都身著白衣,有幾人推著那載著棺槨的雙輪車。
  萬眾矚目之下,少年帶著這一群人緩緩向前走,道路兩旁的楚軍將士默默看著,表情各異。
  他們浴血奮戰,為的,不就是看到這個場景?
  李昉見著此情此景,腦海裡浮現出四個字:面縛輿櫬。
  面縛輿櫬,即反綁雙手面向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交出所有權力;
  拉著棺槨車,表示自請受刑。
  所以,面縛輿櫬,為君王戰敗投降的儀式。
  《左傳》對此有記載,而三國時期,蜀漢滅亡時,劉後主就是這麽出城投降的。
  當然,還有另外幾種投降儀式,譬如“肉袒牽羊”。
  無論哪種儀式,都是同樣的含義:屈辱。
  當初,李昉看書看到“面縛輿櫬”這個詞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面縛輿櫬有多麽屈辱:一副君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模樣。
  亡國之君,以卑微的姿態向敵人投降,任由對方處置,這是屈辱;
  國家滅亡,宗廟被毀,這是屈辱;
  后宮被人當做戰利品,予取予奪,這是屈辱;
  淪為階下囚後,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為了保命,還得裝瘋賣傻,如劉後主般說什麽“此間樂,不思蜀”,還是屈辱。
  他想起了父親的教誨:“男人,守不住自己的家業,保不住自己和兒子的性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女人被別人抱上床,這就是屈辱。”
  “治家也好,治國也罷,落到如此下場,很光榮麽?”
  李昉當然不覺得光榮,父親的教誨,時刻謹記在心,所以下定決心,自己決不能成為失敗者,要成為勝利者。
  失敗者的感覺是屈辱,而勝利者的感覺,是征服的愉悅。
  征服的感覺有多麽愉悅?他現在深刻體會到了。
  看著那少年晃悠悠走向自己,看著那執政多年的宇文護,吃力的拉著棺槨車,向自己走來。
  征服的愉悅感覺,讓李昉覺得渾身沒有一個毛孔不舒坦,沒有一寸肌膚不快活。
  李昉的心跳不可抑製的加快,呼吸開始變得困難,胸中有一種莫名激昂的情緒在聚集,讓他胸膛發脹,想要拔刀,仰天長嘯。
  “殿下。”旁邊一句輕聲提醒,讓李昉回過神來。
  對方大勢已去,國主主動投降,免去了雙方不必要的傷亡,他必須以禮相待。
  不然,這場體面的受降儀式,就會變味。
  畢竟,開門投降的一系列儀式,雙方已經事前約定好“流程”,他必須按照“劇本”進行。
  然後,傳檄各地,包括隴右地區,讓這些地方知道,長安易主,周國國主已經投降了。
  接下來,無論各地周國官員是否投降,官軍的前進腳步不會停止。
  李昉不等周國國主走到面前,迎上去,接過對方口中銜著的玉璽,轉交給左右。
  又接過左右遞來的衣服,給這可憐的少年披上。
  說了幾句場面話,安慰一下這個渾身發抖的孩子。
  然後,命人將周國執政宇文護拉來的棺槨,直接推到旁邊,一把火點燃,當眾焚燒。
  即對投降者寬大處理的意思。
  因為倒了火油,所以棺槨瞬間燃成火炬,火光照亮了周國國主宇文贄以及宗室們那蒼白的臉。
  也照亮了宇文護的花白頭髮。
  他看著那燃燒的棺槨,以及瑟瑟發抖的少帝,心中悲涼。
  巨大的屈辱感油然而生。
  雖然投降是無可奈何,是為了保住自己及家人性命,但如果有得選,他是不想這樣的。
  然而不這樣不行,多少人想讓他死。
  棺槨在燃燒,宇文護心中的執著,也在燃燒。
  他叔叔辛辛苦苦為家族打下來的基業,就這麽完了。
  他背負罵名,辛辛苦苦苦守護了二十年的江山,毀於一旦。
  唉....
  心中悲憤不能過於表露,宇文護只能低著頭,聽楚國皇太子說場面話。
  卻無意中瞥見旁邊豎著幾個支架,上面斜放著木板。
  有幾個文吏站在支架後,於木板上動筆。
  宇文護覺得奇怪:這是在幹什麽?
  。。。。。。
  開封,皇宮,李笠拿著一份報紙,端坐不動,不住傻笑。
  報紙第一版,標題十分顯眼:《關於我兒子在長安東門受降時非常威風這件事》。
  不不,這是李笠腦海中的報紙標題。
  報紙上的真實標題是“周國國主出城投降,官軍收復長安!!”
  李笠當然不是現在才知道捷報,但是,公開發行的報紙所刊載的“新聞”,同樣讓他激動萬分。
  標題中,用的是“收復長安”,而不是“攻克長安”,這是一個很講究的詞:
  收復,意味著把丟失的地方拿回來,只有“中原正朔”,才能對長安用“收復”這個詞。
  什麽是中原正朔?
  漢-魏-晉-宋-齊-梁-楚,代代禪讓,天命傳承,如今楚國不是“中原正朔”是什麽?
  但李笠的關注點完全不在內容,而是結果:我兒威風啊!在長安城外受降啊!可威風啊!!
  就問你們羨慕不羨慕!
  旁邊,黃姈也拿著同期報紙,同樣端坐不動,笑眯眯的。
  而負責讀“頭條新聞”的張麗華,手裡亦有同期報紙,結束了第五次宣讀後,喝幾口茶,潤潤喉嚨,繼續念。
  皇帝沒說停,她就得反覆念。
  “我們的兒子,是最棒的!”李笠喜滋滋的說,這話他今天已經說了無數次。
  隨後再次翻開報紙,把第二“版”展示出來。
  那是一副畫,佔據整個版面,畫的是楚國皇太子在長安東門接受周國國君受降的場面。
  當然,受限於印刷技術,這幅畫的“畫風”簡潔,白紙、黑線,隻突出了幾個關鍵人物:受降者,投降的周國國君,拉著棺槨車的周國執政。
  以及楚將甲、周國宗室乙,等等等等。
  雖然線條簡單,卻生動勾勒出各人之間的形態和神色:
  勝利者對面前投降者虛抬雙手,身材高大威武,樣貌端正,一看就是正面人物。
  投降者身材矮小柔弱,光著膀子,低著頭,口中叼著個小包裹。
  旁邊,拉棺槨車的老者,佝僂著背,一副奄奄一息、垂頭喪氣的表情。
  哪怕是不識字的讀者,看到這幅畫,多少都能體會到受降儀式現場的氣氛,感受到勝利者的榮耀。
  李笠已經決定,要把今日的報紙收藏一份,作為兒子成長階段的重要事件,銘記於心。
  他辛辛苦苦做了那麽多鋪墊,做了那麽多安排,為的就是給兒子造勢,讓兒子在萬眾矚目之中,風風光光。
  現在,兒子風光了,李笠自然高興。
  當然,另一個原因是“關隴集團”的政權覆滅了。
  要知道,歷史上是關隴集團開創的隋、唐,現在,他戰勝了“時代之子”。
  這樣的喜悅,無法與人分享,因為“隋”、“唐”是以後的朝代,說出去不會有人能夠理解、相信的。
  於是,喜悅之情自然就借著“兒子風風光光”這一由頭散發出來。
  做父親的高興,做母親的當然也高興,黃姈看著那副畫,笑道:“等正式的畫作出來,可得好好裝裱。”
  “當然,當然!”李笠笑眯眯的說,“報紙上的畫,為了時效,以及印刷技術限制,就只能是簡畫。”
  “畫師在現場畫的素描畫,可得好好完善,留作紀念。”
  黃姈見張麗華已經反覆念“新聞”念了好幾次,擺擺手,張麗華見狀心裡松了口氣, 告退。
  待得左右無人,黃姈收起笑容,問:“刺客的事呢?就這麽算了?”
  李笠知道皇后對於他遇刺一事耿耿於懷,回答:“至少不能在明面上追究,表面功夫既然做了,就要做到位,否則不如不做。”
  黃姈又問:“那,周國地界,就這麽平定了?”
  “想太多,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李笠笑著搖搖頭。“地頭蛇們不在乎朝廷姓什麽,卻在乎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楚國的國策,就是無論士、庶,貴、賤,土地都要交租調,周國的地頭蛇們,遲早會明白自己利益受損,屆時不搞事才怪...”
  他放下報紙,喝起茶:“隴右是什麽地方?後漢晚期,為了平定羌亂,朝廷花了幾十億錢的軍費,卻還是搞不定。”
  “不是搞不定羌人,是地頭蛇一直在搞事,養寇自重,不消停。”
  “西魏的起家根基是什麽?是關、隴地區爆發大規模叛亂後,魏廷派兵平叛,然後平叛軍在當地駐防,這些駐防軍隊和當地豪強勢力聯合,成了西魏的根基。”
  “現在,周國的執政選擇投降,對於朝廷而言,即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那就是無法趁著大規模交戰,借機鏟除地頭蛇的根,一如在河北做的那樣。”
  “所以,戰爭還未結束,一場大戲,還沒到落幕的時候,這個隱患,我不會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