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棟梁》第242章 似是故人來(續)
凌晨,李笠忽然睜開眼,想從床上坐起來,要更衣,去上朝。
  上朝可不能遲到,不然會被人傳閑話的:啊喲!皇帝沉迷女色,荒廢朝政啊!!
  我看著這大楚國要完!!
  然而雙臂卻被束縛著。
  他好不容易把左右手從薛氏姊妹這兩位“護法”懷中抽出,想起今日不用上朝。
  太傅王僧辯薨,他親自到府吊唁後,宣布罷朝三日,以示悼念,今天是罷朝的第一日,所以不用“上班”。
  不過李笠擔心自己記差了,要下床看看記事本,摸黑在床邊撿來撿去,好不容易撿起自己的衣服,草草穿了。
  外間值夜的宮女聽到動靜,端來燭台,為皇帝掌燈,李笠就著燈光,翻看記事本。
  反覆確認,確認今天真的不用上朝,便就著燭光,看記事本裡其他內容。
  皇太子李昉班師回朝,但不代表關、隴地區就此平靖,接下來該有的布置,一樣在加緊進行,要趕在地頭蛇們回過神來之前,將要地牢牢控制住。
  並且盡快恢復各地秩序,軍政、民政都要做好。
  這需要在關中設行台,以行台尚書臨機決斷、“現場辦公”,而不能事事向開封匯報。
  所以,他把侄子李昕從梁州刺史任上,調到長安任關中行台尚書,全權處置對周國故地的“接納”事宜。
  從漢中到長安,有幾條捷徑,其中之一,就是有名的子午道,所以李昕走子午道抵達長安,已經開始履職。
  這是李笠給侄子挑大梁的機會,畢竟皇太子已經造勢成功,李昕作為儲君的堂兄,終究要承擔重任。
  想著想著,李笠想到關隴的時局。
  對於周國故地的“接收”,要講究策略,既不能過於嚴苛,也不能過於討好,以免給子孫後代立下隱患。
  所以,首先要穩住故周軍隊,包括各地府兵。
  該有的待遇,照舊,甚至還得發放撫恤,讓那些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軍屬,好歹有個著落,好歹能把死者安葬。
  其次,對軍隊的主要將領進行任用,安對方的心。
  卻是明升暗降,任命為刺史,到江南、河北上任,遠離關中。
  與此同時,提拔其心腹掌軍,以此穩定其部下軍心,在砍斷主將對舊部影響力的同時,分化主將和曾經心腹的關系。
  這是第一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穩住故周軍隊,才能慢慢將其改編,成為楚軍的一部分。
  哪怕會增加財政負擔,也得立刻做,做好了,後續工作才好開展。
  否則,若把各部周軍解散,不給將士及其家屬一碗飯吃,這麽多廝殺漢想給新朝當守戶犬而不得,必然淪為流浪犬,然後為禍一方。
  畢竟對於絕大部分兵卒而言,只要保證糧餉,給誰打仗不是打仗?
  李笠把帳算得很清楚,如果現在舍不得花錢“維穩”,將來“平叛”的開支,恐怕要數倍於“維穩”開支。
  只要穩住了故周軍隊,將來,這些人,還會是平定地頭蛇叛亂的馬前卒,而不是成為地頭蛇發動叛亂的馬前卒。
  李笠翻過一頁,看另一個注意事項:如何讓周國文武順利“再就業”?
  這涉及到許多現實問題。
  一,參與滅周之役的官軍將士,其中的立功者要獎賞,按慣例,朝廷要給這些將士分田地。
  如果攻下的地盤土地肥沃,就直接在當地分田地,也方便朝廷盡快控制基層。
  而關中、隴右地區,大量良田和肥沃土地都是周國權貴、地方豪強所有。
  朝廷在關隴給楚軍將士分田地,等於是分這些周國文武官員、地方豪強的家產,對方必然怨氣衝天。
  那麽楚國給這些官員“再就業”,待遇要好到什麽程度,才能平息怨氣?
  二,如果給周國文武官員優厚待遇,又會擠佔楚國現有官場利益群體的利益,之前投降的齊國文武,也會有“厚此薄彼”的感覺。
  三,如果不給周國文武官員一些體面、相對優厚的待遇,這些人之中的人才,就不會為楚國所用。
  四,如果楚國無法籠絡關隴地區人心,不要說將來以隴右河西走廊為通道,經略西域,就是在隴右“維穩”,都會變得十分困難。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大方向的選擇,還得他這個一國之君來把握。
  平心而論,李笠是很想把周國的文武官員用好,畢竟,在歷史上,正是這個群體,孕育了隋唐。
  李笠仔細看過名單,在名單上,他可以大概猜到,這些名單裡的人,或許本人,或許子孫,是歷史上隋唐時期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
  這些人,或許不認識他,他實際上也不認識對方,但這些人對他而言,卻是另類的“故人”。
  若想“偷懶”,來個“抄作業”,任用這些人,然後注意避開隋煬帝的“複轍”,說不得,李楚就會取代李唐,成就李唐在歷史上的輝煌?
  李笠發了一會呆,覺得自己的這種想法太小家子氣了。
  既然以南統北,就該氣宇軒昂的走出一條新大道,開創新天地,而不該依葫蘆畫瓢。
  楚國“本土”的人才同樣不少,跟著他打天下的許多元從故舊,以及士族、庶族精英官員,同樣也有治國的才能。
  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以南朝陳國的滅亡而結束,中原統一,是“北統南”的形式完成,所以南方的人才,沒能在歷史的舞台上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但不代表沒有人才,只不過這些人才是受限於天下大勢,無用武之地而已。
  現在,既然他是在南方成勢,就該繼續向前走,帶著父老鄉親,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借助共同的利益,擰成一股繩,闖出一片新天地。
  李笠合上記事本,看著晃動的燭光,心中信念漸漸堅定:
  統一天下的國家,就該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不能只是實現了地理上的統一,但人心還是分裂的。
  。。。。。。
  上午,開封城西,大隊馬車準備就緒,相關人員正在做出遠門的準備。
  蕭瑟的秋風中,亡國的周國宗室們,帶著行裝,即將登車,開始長途跋涉。
  先走陸路入沔北,過漢水到達襄陽,然後繼續南下去江陵。
  在江陵乘船入江,順流而下,從嶽州入洞庭湖,前往湘州臨湘,那裡,就是他們旅程的終點。
  宇文氏的周國滅亡了,但家還在存,只不過居住地要換,遷移到遙遠南方的臨湘。
  湘州臨湘,是個好地方,如今百業興旺,熱鬧非凡,市井之氣濃鬱。
  到此定居的周國宗室們,可以到城中走走,感受一下市井氣息,不至於覺得生活壓抑。
  雖然比起北方,臨湘要濕熱一些,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但只要習慣了,在臨湘的生活還是不錯的。
  空地一隅,宇文氏男丁聚集在一起,聆聽楚國皇帝的教誨。
  今日天氣不錯,李笠抽空帶著幾位皇子出城,來給這些亡國宗室送行。
  他們一家,和宇文家一大幫子人沒有任何交情,卻有滅國之恨,所謂的“送行”,更多的是場面功夫。
  以彰顯楚國皇帝的仁愛之心, 以及李氏皇族對亡國宇文氏的關懷。
  既然是場面功夫,雙方說的自然是場面話,話不投機半句多,流程走完之後,該登車的登車,該回城的回城。
  李笠卻注意到一個少年,這少年從一開始就在走神,觀察旁邊的馬車車輪。
  神態明顯和成年人不同:成年人一個個灰頭土臉,臉上即便有笑容,也是擠出來的笑容。
  但這少年不同,一臉興奮的模樣,想必是被開封城的與眾不同所吸引,關注點不在“國破家遷”,而在長安罕見的四輪馬車上。
  眼見著少年跟著兄長登車前,還不忘摸一把車輪,李笠走上前。
  這對兄弟趕緊下車,其父也趕緊過來。
  李笠笑眯眯的看著這少年,問:“你想知道這四輪馬車的秘密?”
  少年有些緊張的點點頭:“嗯。”
  “朕讓湘州...嗯,讓有司,給你準備一套書,專門講解四輪馬車的書,有空就多看看。”
  “是...”少年喜出望外,得父兄提醒,趕緊行禮:“謝陛下...”
  李笠點點頭:“臨湘是個好地方,有空,可以出城,到洞庭湖坐船遊玩,不過最好學游泳,游泳也是趣事。”
  說了幾句,李笠要走,卻想起來,得弄清楚少年名諱,也好吩咐有司送書:“你叫什麽名字?”
  少年看看父兄,又看看皇帝,咽了咽口水,回答:“我,我叫宇文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