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棟梁》第91章 展望
“亂世棟梁 ()”查找最新章節!

大雨瓢潑,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李笠站在屋簷下,看著簷下的“水簾”,有些感慨:

如果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隊遇到暴風雨,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

所以,青州軍渡海直達幽州鐵雀關,這一行動的風險並不小,也正是因為如此,數百年來,跨海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從沒出現過。

但在“很久以前”,是有過的。

大概六百多年前,漢武帝派兵討伐衛氏朝鮮,就有樓船將軍楊仆從齊地出發,率領大軍橫渡渤海。

僅就渡海進攻這一戰術而言,楊仆是成功的,奈何與陸路進攻的另一名將領荀彘相互爭功、內訌,導致最後功虧一簣。

六百多年前,就已經有了跨海大規模進攻的戰鬥,但隨著中原四分五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陸地上,誰還會注意海防?

他轉身走進殿內,兒子們正在輿圖前,研究燕山長城防線。

因為天色昏暗,殿內點起蠟燭,李笠就著燭光,分析起幽州北境、燕山山脈的形勢。

說到長城,現代人腦海裡的長城多是明代長城,或者秦漢長城。

可是,實際上有一個朝代,曾經大規模修築過長城,那就是高氏齊國。

李笠講解道:“齊國初立,天保年間,齊主高洋就數次親征北地,討伐邊地山胡以及契丹等部族,並修建長城,東起東海之濱,西至雁門關,防禦突厥。”

“先前被官軍擊殺的斛律羨,在幽州刺史任上,主持修建了兩千余裡的長城,將幽州北境防線加強,並擋住了突厥十余萬大軍的入寇。”

“與此同時,在幽州地區開展屯田,提升糧食產量,以便養活當地駐軍,減少外地糧食輸入所產生的負擔。”

“毫無疑問,作為邊將,斛律羨的表現是合格的,那麽,我軍取而代之,就得承擔起斛律羨之前承擔的責任。”

“那就是抵禦突厥對幽州地區的入侵。”

李笠用手在燕山山脈外沿點了點:“然而單純的防禦,效果並不好,所以,長城防線外沿,必須有牢固的軍事據點,以分擔敵軍對千裡長城防線的壓力。”

“對方要突破長城防線,就必須拔掉防線外圍的這些據點,如此一來,防線內側的駐軍,就有了充分時間進行備戰。”

“這樣的據點,在東段,是遼西地區的營州黃龍,漢時稱柳城,所以,營州是必須拿下的,北伐幽州的官軍,要乘勝去取營州。”

李笠說到這裡,看向兒子:“營州位置很偏,偏東,僅就位置而言,似乎無法對燕山長城防線中部形成有效屏障,但依舊很重要,你們可知是為何?”

李時回答:“因為那裡是遼西,遼西地區及其西面的草原,聚居著契丹、靺鞨、庫莫奚大量部落,當年,也是鮮卑各部的活動區域。”

“中原朝廷必須在此有發力點,對各部落施加影響。”

“至少要穩住他們,分化他們,不讓他們有機會形成統一的大部落,或者避免其中某個部落出現雄主。”

“譬如後漢時,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對東北邊境構成巨大威脅,後來,又有聚集烏桓各部力量的蹋頓單於,威脅著河北地區。”

“那鐵雀關,看上去如同雞肋,但實際上是為了防止遼西地區東夷進犯而設立的,並不是雞肋。”

李笠對兒子的回答很滿意,不枉費他經常跟兒子說起中原周邊形勢。

見兩個兒子沒什麽補充,他又說:“其實,還有一點,那就是為了盡可能抵消突厥對那些部落的影響,燕山北部是遼闊的草原,

但就整個草原來說,這是東面草原。”“突厥如今是草原上的霸主,他們若要襲擊中原,西邊可以進攻關中,中部可以進攻並、朔,東面,就是進攻幽州。”

“他們若要進攻幽州,必然要裹挾草原東部、遼西地區的契丹等部落,作為幫凶一起南下。”

“那麽,只要中原朝廷在遼西有據點,能夠拉攏住各部落,不配合突厥人行凶,對方要攻打燕山長城,就會受到掣肘。”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的死守長城防線,要主動在防線外圍設置幾個據點,攪動草原形勢,讓突厥人無法短時間內聚集力量南犯。”

李暘想了想,問:“可那些草原部落,生活習俗和中原截然不同,對於他們來說,同樣是草原部落的突厥人,相互間才更加容易成為自己人。”

李笠問:“你想說的是牆頭草,對吧,那些一盤散沙的小部落們,面對突厥人的威脅,即便內心向著中原朝廷,卻也不得不給突厥人當鷹犬...”

“甚至,他們可以兩頭佔便宜,對中原稱臣納貢,對突厥也稱臣納貢。”

“平日太平無事,就和中原朝廷做朋友,與邊地州郡做買賣,若突厥大軍壓境,他們就給突厥人做幫凶,變成燒殺搶掠的強盜。”

這話說得沒錯,李時、李暘點頭稱是。

李笠又說:“這就是弱肉強食世界的生存法則,我們不能因為那些小部落是牆頭草,就不和他們往來,相反,要想辦法拉攏對方。”

“遼西那塊地方,必然繁衍大量遊牧部落,中原朝廷不去爭取,草原上的霸主自然會去佔據。”

“在長城防線之外、交通不便的地方維持一個據點,成本很高,但是,比起連年提防突厥入侵所產生的巨大國防成本,那就不算什麽。”

“更何況,如今有低成本維持營州據點的辦法。”李笠說到這裡,指了指輿圖上的渤海灣地區。

然後向東,沿著“沿海地區”,過了萊州東邊的成山角,折向南。

一直南下,過長江入海口,抵達三吳會稽地區。

“三吳地區的物資,在春夏季節,裝上海船,沿著海岸線走海路北上,繞過萊州成山角,前往遼西,若一路順利,時間不會太長。”

“如此一來,青萊、兩淮甚至江南的大量糧食以及產出,可以輕松運抵遼西或者幽州,而遼西營州自各部落收購的皮毛等特產,能夠以極低的運輸成本,運到江南。”

“目光再放遠一些,南方,海貿興盛的廣州番禺,交州龍編,同樣可以通過海路實現和江南的低成本物資流通。”

“一艘大海船,載貨量動輒數萬斛,只要能平安抵達目的地卸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及消耗,遠低於陸地運輸。”

“要知道,陸路長距離運輸的成本很高,一千裡的路程,出發時的十斛糧食,到了目的地,一般就只剩下一到二斛。”

“少了的糧食,是被運糧的青壯和牲口吃掉了。”

“但海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船隻移動靠得是風力,若順風,一晝夜就能走上百裡路程。”

“這就是海運的優勢,比起大宗貨物的陸地運輸,成本極低,當然,海運受到季節風向的限制,且夏秋時節沿海多風暴,這也是風險之一。”

李笠描述的海運規劃,讓兩名皇子大開眼界:若這條沿海航線真的成熟起來,南北物資的大規模流通就不是夢想。

或者,朝廷要經營營州這個孤懸在外的遼西據點,通過海運,就能以較低的成本,維持更多的駐軍。

用較大規模的邊貿來籠絡周圍契丹、庫莫奚、靺鞨部落的人心,確保突厥對草原東部、遼西地區的“經營”變得艱難。

只要營州這個據點牢牢釘在遼西,那麽燕山長城防線的“壓力”就會減輕,於是幽州地區穩定,河北北境安全,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李時看著輿圖,看著看著,看到一個地方:“父親,遼...遼東呢?遼東郡故地,怎麽辦?”

“那裡,已經被高句麗佔了。”李笠看著那熟悉的名字,緩緩說著,“若中原依舊戰亂不休,恐怕高句麗還要染指遼西。”

“這怎麽能行!遼東郡是漢時故地,三國時也還是,他們怎麽就佔了去!”李時激動起來,李笠看著兒子:

“是啊,收復遼東,是中原王朝必須做的事情,但不是現在。”

“結束將近三百年的亂世,給天下百姓休養生息,這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中原不亂,國泰民安,那麽,周圍鄰居趁火打劫搶去的地盤,遲早要吐出來。”

超級敗家子隋煬帝楊廣的事跡,李笠清楚,所以,他明白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

他這一代人,能夠結束亂世,讓中原百姓安居樂業,已經很不錯了,往後的事,那就要由下一代來解決。

若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搞各種“超級工程”,還四處征伐,後果,大概就會像隋朝那樣,結束了南北朝亂世,卻很快敗亡。

但是,這個教訓,他無法向兒子們講述,只能想辦法循循善誘。

中原分裂了將近三百年,好不容易統一了,需要時間來撫平創傷,需要時間融合各地之間的文化、習俗差異。

一如漢朝初期,歷經文景之治,國家才有了對外擴張的底氣,在那之前,若不注意與民生息,不注意消除隱患,後果不堪設想。

李笠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你們不要忘了,統一不代表高枕無憂,晉國結束了三國亂世,可隨後開啟的,是更大的亂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