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棟梁》第187章 誘之以利
汴水畔,開封碼頭一如既往的繁忙,大量船只靠泊,卸下各類物資,以滿足開封城每日巨大的消耗需求。

 秋天到了,各地豐收,運抵開封的物資,自然愈發豐富。

 朝廷發行國債籌款修河淮運瀆——通濟渠,現在工程已經完成,所以自南方而來的物資,輸送量比起之前增加許多。

 除了各類物資,沿著運瀆過來的還有大量流動人口。

 各地那些無地可種的人,以及不滿足於一輩子種地的人,紛紛湧向通濟渠沿岸城、市以及商埠,要麽乘船,要麽沿著運瀆徒步前往開封尋找機會。

 他們有的是孤身一人,有的結伴而行,甚至有人拖家帶口,滿懷希望抵達開封,在天子腳下討口飯吃。

 對於這些外來人口,天子可不能置之不理,不能看著這些外來人口聚在開封後無依無靠,露宿街頭,衣不遮體、食不果腹。

 而且,大量抵達開封卻無依無靠的外來人口,一旦在城邊上形成了巨大的棚戶區(貧民窟),那真是“有礙觀瞻”。

 碼頭邊上,某食肆內,李笠坐在臨街窗口,看著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設想一下自己若是“進城務工”的百姓,要面對什麽。

 第一,人生地不熟,想要找個地方落腳,有個地方住,可不容易。

 若有同鄉接濟,倒是可以從容些,可一旦同鄉沒地方安置自己,怎麽辦呢?

 實在不行,露宿街頭?或者借宿寺廟?

 假如還帶著妻兒老小同行,則更不容易。

 第二,找工作,有經濟收入,養活自己,解決吃飯問題,還要交房租。

 李笠覺得,無論是那個時代,外來人口到了某地,必然面臨這兩個問題。

 所以,開封城既然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官府必須做些什麽,給這些初來乍到的人,有個較為方便、安全的生存方式。

 李笠的目光,隨後轉到碼頭上那些負責疏導外來人口“有序入城”的吏員們。

 外來人口的管理,是個必須重視的問題,否則容易出事,因為哪怕是在後世,政府也不敢讓大量外來人口處於“失控”狀態。

 所以,開封官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並嚴格執行,確保湧入開封的大量外來人口,能夠在官府的管理下,實現有序的居住、務工以及流動。

 李笠現在,就是看這些制度的具體執行者——基層小吏們,是如何執行制度的。

 因為再好的制度,也得靠人來執行,歪嘴和尚把好經念歪,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是屢見不鮮。

 那麽,以李笠親眼所見,碼頭上的小吏們,是如何疏導、管理剛抵達開封的那些外來人口呢?

 第一步,拿著紙皮大喇叭,用不同方言喊話,宣揚官府的政策:

 在城中無住處的人,可以到登記處登記,登記完後有福利:每人可領蒸餅一個,銅錢三十文,不限成年與否。

 有便宜不佔,那是天理不容,毫無疑問,這種喊話,必然引來大量旅客去登記處排隊。

 其中肯定有初來乍到者,他們登記信息後,領了食物和錢,至少心能定一些。

 這就是“誘之以利”,讓初來乍到的外來者,奔著免費食物和安置費,接受官府的管理。

 而不需要小吏們嚴防死守,從大量客流之中,甄別初來乍到的外來者、執行“分流”工作。

 第二步,對那些在登記處排隊的人,宣傳另一個政策:領了食物和錢的外來者,必須進入“特別通道”,接受官府的安排:

 安置到“安居坊”暫住。

 即官府提供為期五日的免費住宿,住在“安置坊”,每日有免費的一日兩餐。

 如此一來,純粹是佔便宜、但實際上有地方住的人,大部分會選擇離開排隊隊伍。

 剩下的人,基本上以初來乍到者為主。

 第三步,官府會組織商家、作場,在安置坊招工,給剛在開封落腳的人們,以找工作的機會。

 應募的人,其本人,或者家屬(如果有的話),可以轉到“廉租坊”居住,離開“安居坊”。

 或者,外來者可以在五日時間,自己去找工作,然後搬出去。

 也可以憑借用工證明,將自己和家人在“安置坊”的住宿時間,延長至十五日。

 於是,來外人口進入開封的第一步(有地方住,有活乾),順利結束,官方的引導工作完成。

 但是,制度若僅此而已,就會有不少漏洞。

 李笠看了一上午,對碼頭處的“外來人口分流工作”很滿意。

 這項制度的宣傳做得不錯,運瀆沿途各碼頭也做足了“預熱”,所以許多抵達開封碼頭的人們,都知道去登記處登記,有錢拿,有蒸餅領。

 小吏們並不用四處奔走,就能輕松引導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到登記處前登記。

 登記處前排起長龍,男女老少們依次領食物和錢,通關後進入安置坊,開始在開封的新生活。

 如此一來,小吏們其實就起著維持秩序的作用,不用“念經”。

 用利益來引導人們接受管理,這就是解決辦法的另類思路,當然,前提是財政撐得住。

 並且要有多項措施,堵住漏洞,譬如:

 會有人反覆冒充“新來的”,不停領取免費食物和安置費,並利用各種漏洞,在“安置坊”裡混吃混住。

 甚至,會有人專門組織一個“團隊”,通過組織大量“外來者”去碼頭登記處冒領食物和安置費來發財。

 一人登記後過關,可領三十文,事後,組織者和過關者對半分,再分五文給其他參與者,剩下十文,入組織者錢袋。

 若一天組織三百人過關,組織者就能淨賺三貫。

 以此暴富不太可能,但輕松賺點外快,還是可以的。

 所以,如何鑒別外來者到底是第一次來開封,還是反覆來?

 如何避免那些明明在城中有住處,卻要冒充初來乍到者去領安置費、佔便宜的行為?

 李笠收起千裡鏡,慢慢喝茶。

 這個時代沒有互聯網、電腦、攝像機、照相機以及各類識別軟件,要想在碼頭這種客流量巨大的地方,有效、高效甄別一個人的真實身份,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過,部分做到,還是有辦法實現,而且應對措施很簡單。

 譬如,登記處發的銅錢,是特製的銅錢,並非“貞元五銖”,只能在安置坊內使用,購買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

 對於真正的初來乍到、沒有地方住以及工作的外來者而言,他們人生地不熟,有了免費吃住,很不錯,這種限制並沒有什麽不便。

 至於騙吃騙喝的混子,去街邊扮乞丐行乞騙錢,都比在安置坊內混日子騙幾個特製銅錢好得多。

 人鑽制度漏洞的動機,無非是以此牟利,當牟利收獲高於鑽漏洞成本時,虧本的生意,自然就沒人做了。

 李笠一邊想,一邊喝茶,杯中茶喝完,下意識說了聲:“倒茶。”

 說的是鄱陽話,畢竟他和正室黃姈、“首席側室”趙孟娘都是鄱陽人,家裡(宮裡)常用語是鄱陽話。

 很快,有人為他斟茶,對方那一雙修長、白皙的手,以及可以用“晶瑩玉透”來形容的手指,讓李笠看了隻覺賞心悅目。

 “陛下請用茶。”

 這口音,可是地道的鄱陽話發音。

 李笠拿起茶杯,慢慢喝茶,覺得不錯,讚了一聲:“不錯啊,這茶泡得不錯。”

 隨後覺得不對勁:今日跟著出宮的宮女,並不是鄱陽人。

 宮裡多有鄱陽女子擔任宮女,“做工”三五年便可回去,因為有了宮中工作的經歷,有了見識並知道許多規矩,這些“離職宮女”嫁人時不愁嫁不到好人家。

 李笠轉頭看去,見倒茶的是馮小憐。

 今日他微服出宮,跟著出行的宮女是馮小憐。

 馮小憐見皇帝看著自己,面頰瞬間泛紅,微微低頭:“陛下,這茶真的好喝麽?”

 說的還是鄱陽話,口音無誤。

 “還專門學了鄱陽話?很不錯呀。”李笠把茶杯放下,看著這個羞澀的美人。

 不知不覺,秋天到了,而馮小憐來到他身邊時,是去年秋冬之際。

 一眨眼,一年就要過去,而李笠把這位絕色美人給忘了,潛意識裡把對方當做身邊員工,而不是..

 馮小憐偷偷瞥了一眼,見皇帝看著自己的眼神有些灼熱,心中大喜:

 她特意學鄱陽話,還特意學習茶藝,當然是為了討好皇帝。

 “陛下,奴婢...奴婢給陛下倒茶....”她有些慌亂的再次倒茶,心跳加速。

 都快一年了,皇帝卻遲遲不碰她,馮小憐隻覺難以置信:要麽是皇帝“不行”,要麽是皇后管得嚴。

 她對自己的樣貌有信心,所以以為皇帝“不行了”。

 但觀察了大半年, 發現種種猜想都不對,好像皇帝就是把她當一般的宮女...

 這怎麽行!

 皇帝擁有天下,而我,只要擁有皇帝,不就等於擁有天下了?

 得老天賞了一副絕色容貌和好身體的馮小憐,不甘心默默無聞,可要讓皇帝寵自己,就得誘之以利,她能給皇帝的利,自然是...

 馮小憐下了決心,再拖下去可不好,那個和她年紀相仿的張麗華,即將臨盆,等對方做完月子,她更別想得皇帝注意了。

 “哎呀!”馮小憐驚呼一聲,“失手”將茶水倒在胸脯上。

 雖然水溫不是很燙,但白皙的皮膚瞬間紅起來。

 濕漉漉的衣服,將她要緊處的曲線勾勒得淋漓盡致,李笠見了,隻覺“無名火起”。

 光天化日的,這麽直接了當的引誘,你真是不知死活啊小娘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