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棟梁》第53章 栩栩如生
,最快更新亂世棟梁最新章節!

 秋天,收獲的季節,各地農民忙著秋收,身處淮陰的國子學學生們,也在忙著秋收——收獲大量植物標本。

 他們不僅參與製作植物標本(乾標本),還從專門製作植物標本的作場那裡,收獲了不少的“濕”標本。

 陳列室裡,一個個展示架上,陳列著一排排玻璃罐,學生們站在架子前,看著玻璃罐裡浸泡的粟、麥、稻、豆、苜蓿植株,嘖嘖稱奇:

 所有的植物標本,根、莖、葉居然是原色(綠色),仿佛是剛從地裡拔出來的一樣!!

 而且,某些“系列”的標本,完整展示了作物的幾個生長階段(以糧食作物為例):秧苗、拔節、開花、結穗等。

 五谷不分的讀書人,不需要出城,不需要下地,直接看這些栩栩如生的標本,就能對五谷植株有明確的認識。

 再加上一本《常見植物圖編》圖冊,根據其上植物圖例,就能對常見植物有個大概了解。

 兼職國子學博士的姚察,手裡拿著厚厚的《常見植物圖編》,看著眼前大量植物“濕”標本(浸潤標本),以及好奇不已的學生們,不忘提醒:

 “若五谷不分,考試時認圖認錯了,那可是上不了榜的。”

 這一點,學生們都知道,認五谷不算難,只要認真看過就行,但是,眼前這些標本,數量之多,已經超出單純的識別五谷需求。

 東魏時,有一本農書,名為《齊民要術》,當中的“種谷”,列舉了八十多種粟。

 現在,展示架上擺放完畢的“濕”標本中,就有對應這些不同種類(特性)的粟。

 有早熟、耐旱的品種:高居黃、劉豬獬、續命黃、百日糧等,因為早熟、早收割,所以不容易受蟲害。

 有些品種的穗上有大芒刺,因而能抗風,也避免雀鳥的啄食,譬如:今墮車、下馬看、百群羊、懸蛇赤尾、罷虎黃、雀民泰等。

 有中熟品種:鉤乾黃、張蟻白、耿虎黃、都奴赤、茄蘆黃、薰豬赤、魏爽黃等,這些是種植較為普遍的中熟粟。

 有晚熟品種:水黑谷、忽泥青、衝天棒、雉子青、鴟腳谷、雁頭青、攬堆黃等,這種類型的粟耐雨水,卻不耐蟲。

 不同種類的粟,特性各有不同:耐旱、耐水、抗風、耐蟲,有高稈和矮稈,強稈和弱稈。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季節,適合種植不同的粟,真要詳細的敘述,其具體內容可以出一本厚厚的書。

 學生們仔細看著各個標本,將書上的名稱,和“實物”一一對應,隻覺頗有意思。

 很快,大夥的關注點,聚集在這些標本是如何做出來的。

 要知道,現在開始流行的植物“乾”標本,因為製作過程中“脫水”的緣故,必然無法保證原本植物的翠綠,譬如葉子。

 若把植物浸泡在水裡,時間一長,肯定會腐爛,同樣會變色。

 但是,眼前這些濕標本,植物的根莖葉栩栩如生,葉子翠綠,所以,秘密在哪裡?

 有學生問:“博士,這植物標本學生也曾做過,卻都是乾標本,不知這濕標本,用的是何種溶液浸泡,竟能讓植株栩栩如生,鬱鬱蔥蔥?”

 姚察知道答案,但詳細講解起來十分麻煩,一時半會講不清楚,便回答:

 “用的是保綠溶液,顧名思義,能保持植物標本的綠色,但具體成分,就不知道了。”

 原來如此,學生們點點頭,繼續圍觀這些植物標本。

 確實有許多家境優渥的學生,分不清五谷,或者隻知“稻”,畢竟江南基本種植的都是稻。

 至於粟、麥、黍,隻聞其名,未見其形。

 因為北粟(麥)南稻,南方許多地區,人們根本就沒見過粟、麥、黍作物,遑論識別。

 若哪天見著了一株糧食植物,真是不知到底是粟、麥、黍中的哪一種。

 現在,有了繪圖精致的《常見植物圖編》,再加上栩栩如生的植物標本,可以讓人直觀了解五谷為何物。

 尤其粟,粟穗和狗尾巴草穗有些像,若有人不知道粟,光靠語言、文字描述,無法識別。

 若如此,就很容易被人戲耍:把狗尾巴草的穗,和粟的穗放一起,分不清就會鬧笑話。

 現在,可不一樣了。

 不僅農作物有各類“濕”標本,茶,麻、桑,也有標本,當然,因為其植株較大,所以標本多為葉子和部分枝杈。

 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標本,栩栩如生,連同《常見植物圖鑒》一道,成了學生們讀書之余,增長見識的讀物和“教具”。

 姚察看著眼前的作物標本,想起醫學院的草藥植物標本。

 那才是真正的壯觀,無數個陳列架上,陳列著密密麻麻的標本罐,數量有上千。

 這其中,有完整的植株,或者是根、莖、葉,以及部分枝杈,使得學生們不需要去野外采集,就能對各類草藥的形態有所了解。

 醫學院,是新開設的學校,專門培養醫師,需要大量的“教具”,這些種類齊全(相對而言)的藥用植物標本,正好派上大用場。

 姚察的父親、太醫正姚僧垣,就在醫學院兼任博士,教導學生,講解醫理、藥理。

 有了大量的植物標本,以及剛定版、開始印刷的《常見藥用植物圖編》圖冊,學生們熟練辨認草藥所需的時間明顯縮短。

 所以,製作植物標本(乾、濕漉標本)的技術自從普及以來,確實帶來了不少便利。

 朝廷的“公辦教育”,比起歷代,更加偏向實用化。

 當然,目的性也很強。

 姚察看著眼前這一排排粟的標本,想到時局。

 他看過《齊民要術》,對其中所列各種作物有印象。

 其中提到的許多作物,以及粟、黍,基本上都在北方以及關隴地區種植。

 現在,朝廷這麽關注粟、麥、黍,很顯然,是要為以後做準備:

 當朝廷在河北、關隴實施管理時,各級官員必然要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農作物的種植情況。

 有司派去各地刺探消息的細作們,把各地的粟、麥、黍製作成標本帶回來,才有了眼前這琳琅滿目的“濕”標本。

 由此可見,當今天子,一直在為統一天下做準備。

 不僅常年刺探敵國消息, 國內也在緊鑼密鼓的備戰,譬如大興農業,增產、屯糧。

 江東太湖區域,經過大規模治水,糧食產量已經大幅上漲,身為吳興人的姚察,能確定各地官府關於糧食的上報數字並不是虛報、浮誇;

 淮南地區,大規模屯田、種植水稻,淮北、河南地區,已經開始粟麥輪作,糧食產量持續上升。

 並且按照《齊民要術》中所說,土地休耕期間,種植菽(豆)類作物,以恢復土地肥力。

 除了種植菽(豆)類作物,還種植牧草——苜蓿,據說這種牧草也能恢復土地肥力。

 數年來,兩淮、河南各地,無數農田輪作間隙種植苜蓿,恢復土地肥力的同時,為牛馬提供大量牧草,所以,馬匹的飼養規模連年增加。

 戰馬的數量,自然就水漲船高。

 姚察來到一個展示架前,看著幾種苜蓿的標本,想著朝廷厲兵秣馬,不由得期待起來:也不知,王師何時北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