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世棟梁》第117章 前車之鑒
,最快更新亂世棟梁最新章節!

 恆安城周邊,大量帳篷匯聚成海洋,凱旋歸來的將士,卸去一身疲憊,吃著各色美食,喝著甘醇美酒,進行了持續數日的大吃大喝。

 當然要大吃大喝以示慶祝,此次官軍出擊,把來犯的突厥大軍打得落花流水,斬首數萬,俘獲無算。

 突厥可汗的弟弟、侄子等不少突厥貴族兵敗身亡,官軍帶回來的羊群漫山遍野,讓人眼睛都看花了。

 立功的將士,班師後必然有獎賞、升遷,或者加官進爵,而俘獲的人口,更是不得了的戰利品。

 不僅楚軍將士興高采烈,助戰的契丹等部落酋長和部眾也喜形於色:楚國皇帝信守承諾,該有的獎賞都有,立功的人,還有額外的賞賜。

 傍晚,今日與參戰部落酋長們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笠醒了,洗了把臉,和隨行的兒子李時交談起來。

 他問兒子,對軍隊現狀有何看法。

 李時的切入點是“士氣”,這幾日,他借著勞軍的機會,在各部營地和許多將士交談過,了解了不少人的想法。

 經過仔細調查,他得出一些看法:將士們“滿載而歸”,歸心似箭,可能無心戀戰,這個時候,很容易為敵所趁。

 李笠知道兒子的判斷沒錯,所以,該有的戒備都有,各部兵馬輪流警戒,輪流放松,張弛有度。

 另一個問題是:接下來,要不要一鼓作氣,拿下朔州,攻破雁門關,直奔晉陽而去?

 李時認為不可,因為將士們在高強度、長時間的追擊戰之後,已經十分疲憊,又盡情狂歡,心態大幅放松,一張一弛之際,其實有些松懈了。

 許多人想著歇一歇,想著立下的功勳,能夠盡快“兌現”。

 若繼續打,也不是不能打,但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之前玩命立下的功勞,還沒親眼看到兌現,可能就要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陣亡,心裡總是會有些在意的。

 用一句話來說:銳氣已失。

 官軍的銳氣,悉數用在了突厥人那裡,短時間內恐怕無法恢復剛出戰時的氣勢,所以,最好不要勉強南下。

 因為一旦南下,進攻晉陽,齊國必然向周國求援。

 周國在河東也有地盤,支援晉陽所需時間不長。

 屆時,三國大決戰爆發,圍繞晉陽的爭奪,就會演變為天下局勢的決定性戰役。

 晉陽為高氏霸府所在,本就經營多年,齊軍困守晉陽,如同困獸,士氣很可能會異常高漲,而來援的周軍,恐怕士氣也不會低。

 這種時候,官軍既要對付守城的齊軍,又要對付外圍增援的周軍,稍有不慎,就是大敗的結果。

 如今,時間在楚國這邊,沒必要急於一時,冒險進行“戰略決戰”。

 李時還用典故,解釋他的判斷:

 “曹劌論戰,說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我軍以一鼓之氣,大敗突厥,若南下,便是以二鼓之氣,攻到晉陽城外。”

 “屆時,我軍是以三鼓之氣,對陣一鼓之氣的齊軍和周軍,此消彼長,勝算就小了一些。”

 李笠見兒子說得頭頭是道,很滿意,不枉費他經常帶著兒子出征,時刻教導。

 現在確實不能急,急的話,就容易出事。

 他聽過一個歷史故事:北宋初年,宋太宗(太宗是後來的諡號)趙光義揮師北伐,攻破晉陽,滅了北漢。

 本來,攻滅北漢是此次出征的最終目標,為了攻破晉陽,宋軍付出了極大地代價。

 將士們打完這場艱苦的攻堅戰後,都盼著班師、受賞。

 但是,趙光義發覺北漢的靠山遼國似乎反應有些遲緩,於是決定出其不意,趕在遼國反應過來之前,翻越太行山,進攻幽州。

 至於賞賜,等收復了幽州,再一起賞。

 此舉讓許多宋軍將士心中不滿,但還是抖起精神,向幽州進軍。

 趙光義的臨時“加戲”,確實打了遼國一個措手不及,幽州守軍面對突然殺來的宋軍,只能堅守待援。

 但是,宋軍圍攻幽州城,遲遲不下,反應過來的遼國立刻調動大軍南下,來得很快。

 這個時候,宋軍就面臨一個選擇:是優先攻城,還是優先打援?

 趙光義表示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即攻城,又打援。

 反正來都來了,那就攻下幽州城,順便把遼軍主力解決,一了百了。

 敵軍逼近幽州城,他調集預備隊攻城,自己親自帶兵去攔截來襲遼軍,戰鬥在高粱河一帶爆發。

 結果趙光義打了敗仗,落荒而逃,一度“失聯”,並導致攻城宋軍腹背受敵而崩潰,引發全軍潰敗。

 有趙光義這個“前車之鑒”,李笠謹記“全都要”的教訓。

 所以此次出征前,就下了決心,收拾突厥人後,拿下恆安即可,不可貪功冒進。

 讓將士們有充足的時間調整狀態,以最佳的士氣,進行事關國運的大決戰。

 雖然他的軍隊有秘密武器——火炮,但是野戰時騎兵未必穩贏。

 一旦在晉陽面對齊、周聯軍時,騎兵交戰敗北,從北邊迂回、孤軍深入的楚軍,面對糾纏不休的敵軍騎兵,如何能從容退回去?

 反正時間在他這邊,沒必要急。

 父子倆又說了一些事,李時問:“父親,接下來,草原這邊,怎麽辦?難道要扶持那些參戰的部落,在草原上壯大麽?”

 李笠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有沒有聽過《阿那瓌》這首歌?”

 “沒有。”李時搖搖頭,他知道阿那瓌是柔然可汗,而阿那瓌被突厥打得兵敗身亡後,柔然汗國沒幾年就滅亡了。

 李笠笑起來:“你沒聽過也正常,畢竟,這是五十年前的洛陽民歌。”

 說完,他唱起來:“聞有匈奴主,雜騎起塵埃,列觀長平阪,驅馬渭橋來。”

 唱完後,李笠講解這首歌的由來。

 五十年前,元魏正光元年,魏國的心腹大患柔然汗國出事了,可汗鬱久閭醜奴被殺,而可汗的弟弟、兒子和宗室為了奪位,爆發戰爭。

 醜奴的一個弟弟鬱久閭阿那瓌,在內訌中敗北,倉皇南下,投奔魏國。

 魏廷對此很重視,隆重迎接這位“柔然王子”入京。

 阿那瓌抵達洛陽時,官方的迎接場面極為盛大,引發全城轟動。

 洛陽百姓紛紛湧上街頭,圍觀入城的“柔然王子”。

 當時就出現了一首詩歌《阿那瓌》,描寫這番盛況。

 次年,其族兄鬱久閭婆羅門在內戰中獲勝,成為可汗,卻被高車所敗,走投無路,也來投靠魏國。

 於是,柔然貴族們迎接阿那瓌回國做可汗。

 魏國樂見這個受了自己恩情的“柔然王子”回國繼位,於是,阿那瓌回國,成了柔然可汗。

 不僅如此,魏國還大力資助阿那瓌,贈送各類兵器、衣物、馬駝、牛、羊,還有大量糧食,以及糧食種子,協助阿那瓌坐穩可汗之位。

 又擊敗試圖叛逃、自立的婆羅門,為阿那瓌除去心腹之患。

 正光四年,柔然國內發生饑荒,阿那瓌率眾南下,到魏國邊境“逃荒”、“就食”。

 魏帝不顧大臣勸諫,允許阿那瓌率眾駐扎在北境六鎮的柔玄、懷荒二鎮之間。

 又派宗王元孚出使,安撫阿那瓌。

 結果,元孚被阿那瓌軟禁,隨後,柔然大軍呼嘯南下,大肆搶劫,直達平城。

 魏帝隨後派大軍討伐,柔然人帶著搶來的糧食、財物、牲畜、人口北歸,一溜煙跑了三千裡,導致魏軍無功而返。

 魏國邊境遭此大難,愈發凋零,而本就生活困苦的六鎮軍民,受此劫難,難以為繼。

 柔然國內的饑荒是因為氣候引起,六鎮地區自然也受影響,窮苦軍民家中糧食不夠吃了。

 而朝廷不體恤,鎮將又不開倉放糧救濟軍民,甚至激化矛盾,導致叛亂爆發,進而引發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引爆了魏國的國內矛盾,導致國運終結,走向末路。

 從阿那瓌逃入魏國得禮遇,到阿那瓌得魏國協助回國當可汗,坐穩可汗之位,再到阿那瓌恩將仇報,這就是活脫脫一個“忘恩負義”的故事。

 “你覺得,阿那瓌是忘恩負義的小人麽?”李笠問,李時有些遲疑,沒有立刻點頭。

 “你遲疑,是因為想到了更多、更深的原因,對吧。”李笠又問,李時點點頭。

 李笠見兒子進步明顯,很高興:“你要記住,無論是皇帝還是可汗,坐上這個位置的人,其在國務上的個人意志,必將為座位的意志所取代。”

 “草原上的單於,可汗,他們的意志是什麽?是為汗國大小貴族,以及各大部落,爭取生存資源,那麽生存資源在哪裡?”

 “在敵對部落,而搶完了敵對部落,或者吸納了敵對部落,接下來,生存資源在哪裡?在南邊。”

 “一個人只要當上了單於、可汗,就必須化身頭狼,帶領群狼南下,捕食那些中原肥羊,這樣才能籠絡群狼之心。”

 “誰敢說我們不要吃羊,要和羊做朋友,誰就是狼群的敵人,要麽滾蛋要麽死!”

 李笠的聲音陡然增大:“一隻狼,到羊圈裡生活,可以被牧羊人馴化為狗,與牧羊人以及羊和睦相處。”

 “可當這條狗離開羊圈,回到草原上,回到狼群中,成了頭狼,那麽,他要是不想死,就一定得變回狼,帶著狼群,咬死牧羊人,攻入羊圈!”

 “這個過程當中,狗知不知道感恩,有無良心,沒有任何意義,既然成了頭狼就必須帶著狼咬死牧羊人、攻破羊圈吃羊。”

 “無論牧羊人派哪隻溫順的狗去狼群裡當頭狼,結果都是一樣的。”

 李時明白父親的意思了,今日,父親招待的那些部落酋長,表現得極其謙卑、忠心。

 但不管他們再怎麽忠心, 表現再怎麽可靠,一旦朝廷如當年魏國扶持阿那瓌那樣,從這些酋長之中選一個出來,扶持為草原可汗,對方羽翼一成,必然反噬。

 這和個人的道德品質無關,只要這個人想坐穩可汗的位置,就必須反噬。

 無法給各大部落、貴族們獲取足夠利益的可汗,要麽滾蛋,要麽死。

 “前車之鑒,我們不能重蹈覆轍。”李笠做了收尾,“但是,現在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統一中原。”

 “之後,才能全力對外出擊,主次一定要分清楚。”

 “兩件事不能同時做,而統一天下,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時明白這個道理,但還是想不通:“父親,那將來,草原這邊,該怎麽辦?總不能走老路吧?”

 “當然有辦法。”李笠笑起來,卻不打算說出答案,指了指腦袋:“動腦筋,自己想。”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