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棟梁》第248章 進退
“亂世棟梁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洛陽,西巡關中的皇帝駐蹕於此,從行轅議事回來的洛州刺史彭均,在府邸附近提前下了馬車。

 竟然走輸送柴禾、瓜果蔬菜的廚房小門入府,唬得廚房院子裡仆人們一個個呆若木雞。

 他也不吭聲,悶頭往裡走,“殺”向書房。

 候在書房外的仆人,看見突然出現的郎主,如同見了鬼一樣,驚得面色發白:前門望風的死哪去了!

 他們想動不敢動,想發聲,被彭均一瞪,站都站不穩。

 彭均隨後到窗口一瞥,果然,八郎彭憲在研究馬經小報而不是看正經書。

 於是擺擺手,示意隨從去拿竹條。

 彭府執行家法,用的就是竹條,竹條價格便宜量又足,打斷了也不心疼,換一根接著打,可謂“無縫執法”。

 聞訊趕來的黃氏,遠遠瞥見良人“捉賊捉贓”後要發飆,趕緊讓侍女去扯屋簷下掛著的鳥籠。

 籠中鸚鵡受驚,叫起來:“哎呀,哎呀!!!救命啊,救命啊!!”

 鳥聲傳來,彭憲驚醒,眼見著父親板著臉、背著手走進來,一個激靈站起:“父親,孩兒已經等候父親考校多時。”

 “等候多時?”彭均看著兒子,看看案上來不及掩藏的馬經小報,似笑非笑:“那我就考校考校你的學問。”

 “是,是..”彭憲隻覺後背發涼,趕緊讓座,請父親坐下,自己老老實實站著。

 彭均先拿起那馬經小報,扔到一邊,然後將被小報蓋著的書拿在手中。

 書為《漢書》某卷(冊),是彭均要求兒子們經常讀的書籍,今日彭憲偷懶被他抓個正著,他就要找個無可辯駁的理由,好好教訓一下這小子。

 你以為你聰明就可以不看書了?

 彭均心中怒罵,他對聰明的八郎寄予厚望,期盼兒子靠科舉博功名,而不是又從軍當武官,畢竟彭家總得出個文官。

 所以彭憲沒有去讀軍校,而是“備戰科舉”。

 但兒子聰明過了頭,經常耍小聰明,讓彭均頭疼不已,現在就要教訓一下小崽子。

 不過,因為問的問題有些敏感,彭均先讓外面的仆人都散開。

 然後問:“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前兩位得善終,韓信卻不得好死,你覺得,韓信冤麽?”

 “不冤。”彭憲回答得很快,彭均問:“理由,簡略些。”

 “韓信死時,三十來歲,正直當打之年,漢高祖難道不怕自己死後,韓信無人可製?”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有能力威脅皇權的文武官員,若不知進退,那麽只能變成死人,皇帝才放心。”

 這回答簡單明了,也是彭均讓兒子們多讀《漢書》的原因。

 彭憲見父親怒氣消散大半,知道自己“有救”了,便趁熱打鐵:“韓信假齊王事件,已經為他的結局埋下了根。”

 “相比之下,張良、蕭何就知進退了。”

 “張良求留侯之封,以修習黃老之術為名,急流勇退,蕭何知輕重,甚至自汙,化解殺機,所以,開國勳臣想要自保,就得學這兩位。”

 “坐下來說吧。”彭均示意兒子坐下,怒氣完全消散,開口說道:

 “蕭何,是漢高祖微末時就結識的熟人,為沛縣元從,他尚且要自汙,要隨機應變以自保,其他人,再不知進退,真就是自尋死路了。”

 “漢高祖的連襟以及同鄉樊噲,算是自己人了吧?漢高祖因為忌憚皇后呂雉,擔心外戚尾大不掉,加上身體不適,擔心死後樊噲為呂氏爪牙,便派人去殺樊噲。”

 “也虧得派去的陳平多了個心眼,妥善處置,樊噲才保住一命。”

 說到這裡,彭均看著兒子,意味深長的說:

 “父親是皇帝連襟,也是同鄉,如果皇帝對黃家起了戒心,要剪除外戚羽翼,我也會跟著倒霉,所以,平日裡行事一定要注意。”

 “不可飛揚跋扈,不可托大,一定要知進退。”

 他讓兒子們多讀書,不單是為了兒子有文化,也是為了讓兒子們能夠從史書裡學到為人處世的方式,“知進退”。

 漢高祖和沛縣元從之間的故事,就很值得他引以為鑒,因為李笠和他們這些人的關系,真的很像漢初君臣的關系。

 即便李笠不是薄情寡恩的人,可自古以來的皇帝,行事多是薄情寡恩,彭均看史書看多了,越看越心驚,覺得當了皇帝的人,遲早會性情大變。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他自然要為自己和兒子做打算。

 彭均自己可以做到“知進退”,卻擔心兒子闖禍。

 所以,要求兒子們平日裡行事低調些,莫要仗著自家出身不得了,就為所欲為。

 “陛下出身微寒,重情義,體恤百姓,同時,恨飛揚跋扈之人,恨他們魚肉百姓,恨他們恃寵而驕、得寸進尺。”彭均輕聲說著,彭憲認真的聽。

 “父親雖然是陛下元從故舊,開國勳臣,但也不能仗著身份為所欲為,你們更是如此。”

 “記住,陛下是個很講原則的人,他說過讓勳臣們富貴,就一定會讓勳臣們富貴,可一旦有人踩了陛下的底線,陛下要做處置,是不會猶豫的。”

 “孩兒明白。”彭憲點點頭,他當然明白父親讓他看《漢書》的用意,所以不會如同書呆子般死讀書。

 彭均卻搖搖頭:“你不一定明白,你現在明白的這些,無非有助於自保,但將來想要道路通暢,還要多琢磨、多長一些見識。”

 “陛下的雄心壯志,細節方面,外人很難看清楚,只有用心去想,才能想通。”

 “孩兒也有琢磨過的。”彭憲覺得自己的心裡話,有時該適當說出來。

 “你說說看。”

 “是,孩兒以為...”

 彭憲認為,皇帝是個“拎得清”的人,對開國勳臣,該給的富貴,都給。

 但也三番五次“提醒”,提醒勳臣們“一定”要管束家人、部下,不得行為非作歹之事。

 這種“提醒”的分量有多大?

 看梁、武兩家一直以來都是低調行事的模樣,再看外戚黃家那與人相處時“慈眉善目”的作風,就能明白這“提醒”的分量有多大。

 梁公和武公,是皇帝兒時玩伴,皇后是皇帝枕邊人,所以他們明白皇帝到底是怎麽樣的一個人,也明白踩皇帝“底線”的後果是什麽。

 所以,如果有勳臣子弟敢亂來,鬧得太過分了,皇帝真是會殺人的。

 彭家也不例外。

 而且,皇帝為了加強皇權,削弱任何可能對皇權造成的威脅,做了各種布置。

 所以,別看皇帝明面上對開國勳臣們“和藹可親”,可一旦勳臣們不知進退,“踩底線”,真是會因為“謀反未遂”,而全家倒霉。

 至於更深層次的“底線”,彭憲認為,皇帝鼓勵勳臣們經營產業,但放貸這種事情,要適當控制,更多的是辦實業。

 以黃家為例,明明黃家的錢莊實力雄厚,光靠向民間放貸就能日進鬥金,但錢莊卻有意控制放貸的類別,。

 經常以“低息”,向各類作場放貸,解對方燃眉之急,以作場、商號為主要放貸對象,而不是升鬥小民。

 皇帝辦海貿,明顯傾向鼓勵各地多辦作場,商號多進貨,讓更多的作場主、商賈們從中獲益,進而雇傭更多的百姓,讓百姓也能獲益。

 而不是讓海貿單純的給皇家以及勳貴們撈錢。

 彭憲對此作了總結:“所以,家中產業,還是要以實業為主,陛下想要靠實業撐起海貿的不斷發展,讓國家和百姓都受益。”

 “勳貴們若能以實際行動支持陛下的想法,而不是想著對百姓放高息貸款賺錢,陛下會很高興的。”

 兒子居然能夠“無師自通”,彭均高興之余有些不敢相信,但又不能問“是不是有人教你這麽說的”,長舒一口氣:

 “你能想明白就好,陛下當年說過,將來富貴了,不會忘了我們,他做到了。”

 “但是,共富貴的前提,是我們這些元從故舊守規矩,行事要有分寸、知進退,不能仗著資格老,不能仗著是皇帝的家鄉人,就為所欲為。”

 “開國以來,皇帝很少殺官員,能不殺就不殺,這是他心軟麽?是他不敢殺麽?不是。”

 “是他有絕對的信心,可以壓製文武百官,所以不需要用濫殺來作為震懾的手段。”

 “甚至,還改殺為流放,軟硬兼施。”

 “文武百官明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管不著,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不要作威作福,不要讓陛下覺得彭家子弟居功自傲,有了不該有的想法。”

 “你們和皇子們是表兄弟,但必須對每個皇子都以禮相待,不要厚此薄彼,也不要嘲笑、輕視那些庶出的皇子,因為將來到底誰即位,說不定。”

 “更不要摻和皇子間的爭鬥!”

 說到這裡,彭均虛指四周:“父親當年,根本就不敢想能有如今的富貴,如果沒有陛下帶著父親,就沒有父親如今的富貴,這一點,你們要謹記於心。”

 “不是陛下靠著老夥計才有了今天,是老夥計們靠著陛下提攜,才有了今天。”

 “陛下有沒有我們幫忙,都一樣能有所作為,他甚至也不需要黃家的幫助,一樣能乘風而起,而我們,沒了陛下,就只是...”

 “就只是鄱陽小民,我,守著家裡分的一些魚塘,做個不大不小的塘主,梁公和武公,大概還是尋常漁民。”

 “黃家,也依舊是城裡開賭檔的地頭蛇而已。”

 彭均明白自己的榮華富貴是怎麽來的,所以,從不敢居功自傲,李笠給他的富貴,他小心翼翼的享受著,低調行事,也免得李笠難做。

 畢竟,開國皇帝對勳臣的處置,可是有前車之鑒的。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多少鮮血和眼淚凝聚而成的教訓?

 他能有今天的富貴,已經很知足了,但是,怕兒子們不知道事情輕重,仗著自家富貴,為所欲為。

 將來大禍臨頭,再想自救,就已經晚了。

 而且,他也確實恨欺男霸女、魚肉百姓的行為。

 蕭梁時,建康城內,高門甲族、宗室、權貴子弟可以為所欲為,搶劫殺人,殺夫奪婦,強買強賣,諸多惡行屢見不鮮,有司卻管不得。

 那是皇帝故意放縱宗室、權貴、高門甲族,以此作為“賄賂”,換取對方的“和和氣氣”。

 事實證明,這樣的賄賂,不僅收買不了富貴人家的人心,還會讓這些人愈發肆無忌憚,橫行無忌,魚肉百姓。

 倒霉的是百姓,日子越過越苦的是百姓。

 本來,富貴人家奢靡的生活排場,和食不果腹的窮苦百姓生活就形成了鮮明對比,其門下走狗、惡仆橫行霸道,貴人們肆無忌憚的欺侮百姓,更是激起滔天怒火。

 所以,當侯景做亂時,短時間內就“一呼百應”,聚集大量兵卒。

 攻入建康後,侯景宣布釋放奴婢,又吸引了許多人做馬前卒。

 這些人投奔侯景,未必是認同侯景的主張,而是因為侯景至少給他們機會,一個做人的機會。

 前車之鑒,當為後人警醒,彭均完全理解並讚同李笠明正典刑、約束富貴人家子弟的各種制度。

 他不是一朝得志就作威作福的人,平日裡行事,循規蹈矩,也多次“提醒”親朋好友,千萬別在外面打著他的旗號,為非作歹。

 剛開國時,確實有不少鄱陽子弟,或者徐州舊部,自認為是帝鄉人、從龍舊部,便端架子,要特別待遇,要如何如何。

 沒多久,消停了。

 畢竟,連梁、武、黃、彭四家都低調行事,無論是在京城(行在),還是在鄱陽,都嚴格約束家仆、舊部,下面的“帝鄉人”、“從龍舊部”,有什麽資格要特別待遇?

 更別說李家自己,也嚴格約束家仆,皇子、宗室們一點也沒有為所欲為的跋扈樣子。

 在鄱陽的“皇莊”以及各類產業,無論管事還是尋常小仆,出門在外,見了人都是和和氣氣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家小門小戶的家仆。

 皇帝帶頭做榜樣,元從故舊們跟進,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會歪,勳貴、官宦子弟也就老老實實跟著“遵紀守法”。

 但是,以後呢?

 皇帝再怎麽發狠,也是個念舊情的人,彭均知道即便自己某個家人犯了大錯,只要不是過於惡劣,李笠終究是會看在他面子上,適當從輕發落。

 可將來,他不在了,李笠也不在了,新君即位,會怎麽看這些目無法紀、為所欲為的勳臣子弟?

 他的兒子,和新君是表兄弟關系,可那又如何?

 涉及權力的鬥爭, 哪怕是親兄弟都會痛下殺手,何況表兄弟?

 說了一通,彭憲見父親心情不錯,便問:“父親,陛下去關中,是不是關、隴有什麽風吹草動。”

 “這是國事,你一介白衣,不得過問。”

 “是、是,孩兒明白了。”彭憲有些訥訥,彭均見狀,口風松了些:“陛下不怕關隴地區有人造反,但懷著治病救人的宗旨,還是要防患於未然。”

 “畢竟,自己在家裡內訌沒意思,真要在家裡打起來,無論誰打贏了,家裡的壇壇罐罐也都打破了,那又是何必?”

 “真要打,還是打外人比較劃算。”

 “當然,若是還有人執迷不悟,不知進退,那就是自尋死路,怪不得朝廷手辣。”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876章 進退)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亂世棟梁》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