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棟梁》第108章 機制錢
陽光下,嶄新的銅錢亮閃閃,堆積在錢箱裡,看起來十分養眼。

 李笠伸手撈起一把銅錢,抬起,然後倒入錢箱中,銅錢相互撞擊,發出悅耳的聲音。

 一旁,武祥拿起一枚銅錢,仔細端詳著,嘖嘖稱奇:“這和真錢沒什麽兩樣啊。”

 “那是必須的,這就叫專業。”李笠說完,也拿起一枚銅錢,放在手中仔細端詳,只見上面“常平五銖”四個字清晰可見。

 這裡是彭城水寨,四周水面遼闊,所以風大,李笠眼睛微眯,看著這機制“常平五銖”錢,很滿意。

 常平五銖,為齊國天保四年起發行的銅錢,此錢並未以年號“天保”命名,而是取了“常平”這個名字。

 常平,源自糧庫“常平倉”之名,常平倉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谷賤傷農,欠收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

 所以常平倉有穩定糧價的作用,齊帝高洋為新錢取名“常平”,想來是寄希望於新錢能夠穩定物價。

 新的王朝,新的錢幣,所以“常平五銖”用料十足,製作精美。

 按照這年頭的慣例,做工精良的好錢,必然被人大規模窖藏,或者融了鑄造銅器,亦或是融了鑄造大量劣幣。

 所以,齊國的“常平五銖”,無論朝廷鑄造、流通多少,都不夠用。

 那麽,熱心腸的李三郎,決定幫鄰居高二郎一把。

 利用寒山堰的豐富水力資源,以‘壓製法’用機器製做“常平五銖”,然後大規模投放到齊國國內。

 緩解齊國用錢緊張的局面。

 也就是製作假幣謀利。

 技術來自於‘機制銅鏡’,無非是壓製產品由巴掌大的銅鏡,變成小小的銅錢。

 李笠手中的“常平五銖”,就是最新出場的機制銅錢,以水力驅動機器壓製銅帶而成。

 含銅量為七成,三成是鉛,加上新式製幣工藝,所以製幣成本比其面值(一文)要低。

 雖然顏色比起真錢有些偏“青”,但製作精良,文字清晰可見,和真錢差不多,可以以假亂真。

 “如今的製幣工藝為鑄造,或稱連鑄,就是批量鑄造的意思,得要製模范,再熔銅灌入,成型、冷卻,砸模,修理外形。”

 “生產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其製幣成本,高於所製錢幣的面值,所以鑄得越多,虧得越多。”

 李笠作為製假售假的黑心商人,向‘銷售主管’武祥介紹起‘行業內幕’來。

 “機制錢就不同了,因為機器壓製,所以不需要製模范,也不需要消耗大量燃料來熔銅,省大量人工。”

 “調好比例的銅鉛合金,熔成銅錠,然後被機器軋製成長條銅帶,喂入製幣機,機器直接在銅帶上壓出一枚枚銅錢。”

 “圓形,方孔,兩面都有精美文字,厚度和真錢一樣,機器製錢產量高、成本低,低於其面值。”

 李笠將手中銅錢用拇指彈起來,待其落下再接住:“也就是說,這錢製作得越多,用出去越多,我們就賺得越多。”

 武祥問:“可萬一,他們拿了這麽好的錢,全都融了鑄銅,怎辦?”

 “我們把這錢花出去的瞬間,就已經賺到利潤了,至於這錢他們拿來做什麽,對我們來說,無所謂。”

 李笠說完,捏著銅錢,在武祥面前晃了晃:“你不要把它當做錢,要把它當做產品。”

 “製一千(文)錢,花出去,我們等於賺了二百文,或者等價的實物,利潤是二成,這年頭做正經買賣,利潤不也是這個數?”

 “製一億錢,花出去,我們立馬賺了二千萬錢,或者等價的實物。”

 “我們把各種渠道獲得的各種銅錢、劣幣,分別熔了,加以配比,製作成不同品質的‘常平五銖’,利潤有多又少,反正都是賺。”

 “用錢來製錢,花出去後,換回更多的錢,再用錢製更多的錢,等同於左手倒右手,又從右手倒回左手。”

 李笠把銅錢在左右手之間往複扔來扔去:“倒來倒去,流通的機制假錢越來越多,我們兜裡的利潤累加,而齊國...”

 他把銅錢扔進錢箱,笑道:“我們的假錢在齊國大規模流通,會有什麽後果?”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武祥陷入沉思,李笠也不催促,看著不遠處,一箱箱正在分別裝船的機制“常平五銖”,隻覺心曠神怡。

 大規模製造敵國貨幣(假幣),然後投放到敵國國內流通,以破壞其國內經濟,這種金融戰的手段,超出當前時代大部人的認知。

 要想實行,也不容易。

 因為這個時代各國發行的錢幣不是紙幣,而是銅錢,其信用不是來自朝廷,而是來自含銅量。

 後世以假錢摧毀的對象,為各國政府所發行貨幣的信用,以此造成紙幣大規模貶值,這一招用在這時代,水土不服。

 且這個時代的經濟結構和後世不同,以自給自足的莊園製經濟為主,主要交易方式之一,有以物易物。

 雖然也會用到通貨,但通貨既有錢,也有布帛。

 錢只是通貨之一,想通過發行假錢(銅錢)來打擊敵國經濟,成本上很難做到,效果也不好。

 那麽,即使有了機制假錢,大規模在齊國國內流通,也不可能導致齊國經濟出現嚴重問題。

 “我明白了!”武祥忽然說話,看向李笠:“既然用八百文機制假錢,可換對方手中價值一千文的貨物。”

 “若這機制假幣在齊國境內大范圍流通,等於...等於我們從齊國那裡,白拿物資!”

 “如果,我們在齊國花出去一億文機制假錢,等於我們從他們那裡,拿回二千萬好錢,或等價物資。”

 李笠點點頭,但這不是正確答案,雖然很相近。

 武祥越想思路越清晰:“不,這樣的行為,更像是....更像是收稅!”

 “我們沒有佔據齊國一寸土地,沒有置一個稅吏,也沒有一兵一卒,卻可以靠著這種手段,穩穩從齊國收稅!”

 “收上來的稅,有好錢,有粟麥、布帛、絲麻、毛氈,以及各種物資。”

 “這些稅,在錢花出去那一瞬間,就到了我們手上。”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寒山堰用熔爐熔銅、鉛,或熔化各種劣錢,然後配比為合適銅合金,成錠後壓製為銅帶。”

 “然後用機器製作假錢,再在邊境直接和齊國奸商做交易,用這些製作精美的假錢,換取對方從國內收購來的物資。”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些假錢,自然會被奸商帶到齊國國內,花出去,流通到黃河以北。”

 “這就等同於,我們變相向齊國收無形的稅,對方卻察覺不出來,這,這是軟刀子割肉不見血呀!”

 李笠鼓掌,對武祥的結論表示認可:“我們製假售假,目的不是擾亂齊國幣製,而是靠著這製作精良的假錢,從齊國收稅。”

 “同理,朝廷其實也可以用這種套路,在國內收稅,卻不會像直接加稅那樣,加重百姓負擔。”

 武祥瞪大眼睛,看著李笠,滿是震驚:“這樣也行?”

 “如何不行?無非是收多收少的問題。”

 李笠笑起來,“自古以來,歷朝歷代朝廷鑄錢,要想得民間認可,就得鑄好錢,而鑄好錢是虧本的。”

 “所以,好錢鑄得越多,朝廷就虧得越多,但是好錢一進入流通,就必然會因為各種原因,退出流通。”

 “朝廷只能不斷鑄好錢,以滿足民間對錢的需求,天長日久,財政可吃不消。”

 “我們換個思路,用新工藝製錢,使得鑄好錢的成本,比其面值低,那麽製錢對於朝廷而言,就是賺錢,就是收稅!”

 “好錢的面值,與其成色(主要是含銅量)有直接聯系,但對於尋常百姓而言,辨別錢的好壞與否,一看材質,二看外觀。”

 “所謂材質,就是不能一掰就斷、一摔就碎,所謂外觀,就是外觀完好,沒有被剪邊,銅錢字跡清晰等。”

 “那麽,我們的這種機制錢,雖然含銅量不是十分而是七分,三分為鉛,但材質尚可,只要隱瞞含銅量,足以蒙混過關,讓人誤以為是九分銅的好錢。”

 “加上外觀精美,至少看上去養眼,不像是偽劣產品,那麽民間的接受程度就高。”

 “一旦朝廷大規模發行這種機制錢,財政收入肯定增加,因為朝廷在無形之中,通過這機制錢的流通,已經向民間收稅了。”

 “機制錢發行得越多,收的稅就越多,配上一個超級大銅礦,嘖嘖,這就是旱澇保收的鐵杆莊稼呀...”

 李笠說著說著,眼睛又眯起來,武祥聽了,卻有些默然:“可是,如今的朝廷,不配有這樣的鐵杆莊稼。”

 “他們就像蛀蟲,啃食著樹乾,樹長得約茁壯,他們吃的越肥。”

 李笠回答:“沒錯, 這樣的朝廷,不配有如此鐵杆莊稼,權貴們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即便財政有大量盈余,又能有多少用在百姓身上?”

 “更別說如今是幼帝臨朝,大權被權貴們瓜分,發行機制錢所得盈利,又能有多少能夠用到正處?”

 武祥見李笠說到了朝政,想起張鋌的話,直接了當問:“如果,朝廷要把你調走,你再當不成徐州刺史,怎麽辦?”

 李笠看著武祥,笑起來:“徐州是朝廷的徐州,你這話,仿佛是說徐州為我們的私產一般。”

 武祥一字一句說:“徐州是你,帶著我們,打下來的。”

 李笠看向遼闊的水面:“沒錯,是我們打下來的,所以,徐州的所有權歸朝廷,使用權歸我們。”

 “那朝廷若是要收回使用權呢?”武祥繼續追問。

 李笠冒出一句話:“釣魚要有耐心,你心浮氣躁,如何能釣大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