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世棟梁》第91章 心情
清晨,旭日即將東升,無風,寒山堰西,廣袤湖面如鏡,倒映著漫天朝霞。

 恍惚間,仿佛天地融為一體,也不知哪裡是分界線。

 這就是有名的寒山美景彭城鑒(鑒即鏡子),在無風的清晨就會出現,人們站在寒山上,便能將這美景盡收眼底。

 之所以要在清晨,是因為此時靠泊在港區的船隻並未出動,所以湖面平靜。

 而在寒山之北、寒山北城以北,又有另一個別樣美景,與“彭城鑒”形成鮮明的對比。

 那就是“魚鱗鑒”。

 寒山北城外,有大量的魚塘,此時,魚塘水面如同湖面一般,同樣倒映著漫天朝霞,只不過這由無數魚塘構成的鏡子卻有大量“裂紋”。

 那是魚塘之間的塘埂,四通八達,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塊鏡子上的裂紋,或者讓大量魚塘看上去像是一片片魚鱗,灑落在遼闊大地上。

 左右兩塊“鏡子”,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一個是完整,一個是破碎,但都美輪美奐,讓人看了隻覺心情愉悅。

 寒山之上,觀景台上閣樓各層幾乎人滿為患,昨晚便在附近館舍住下的客人們,如願看到了秀麗美景。

 心曠神怡之際,自然是詩興大發,亦或是要潑墨揮毫,將美景留在紙上。

 陪同客人觀景的公廨官吏,同樣一飽眼福,其中便包括功曹參軍顏之推及其銅料。

 閣樓四面開窗,所以寒山周圍景色盡收眼底,別人都聚集在北窗、西窗處看風景,顏之推拎著一壺酒,靠在東窗圍欄上,看日出。

 泗水自西向東流淌,而前方是一片原野,天野蒼茫之際,一輪紅日躍出地平線。

 朝陽初現,陽光並不奪目,打著酒嗝的顏之推,看著如同雞蛋黃的朝陽,以及一覽無余的廣袤大地,隻覺心曠神怡。

 寒山上觀景台,屬於一個建築群中的高台建築,這片建築群隸屬於州廨,算是官私兼顧的‘公共場所’。

 其中,既有對內“公務接待”的館舍,也有對外經營的“客棧”。

 即便是平民,只要舍得花錢,晚上在這裡過夜也是沒問題的。

 亦或是早些起來,趕在天亮前上山到這裡,也一樣可以觀賞美景。

 閣樓下,‘公眾觀景處’,就聚集著大量百姓,在各處圍欄後不斷走動,欣賞著美景。

 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同處一地,卻自得其樂,互不影響。

 顏之推很喜歡這種感覺,認為蘊含著“人情味”。

 以寒山這座山為例,上面有不少亭台樓閣,據說最初是箭樓、瞭望台之類的軍用建築,後來紛紛改為民用。

 作為景點對外開放,且不收費。

 無論貴賤,都可以登山,遊人們上了山,沿著一條條鋪設好的道路,到各處亭台樓閣遊覽。

 其中一些地方,允許小商販擺攤(公廨收攤位費),兜售食物、飲料,並有公廨吏員、白直值守,並有兵卒沿著道路巡視,以維持治安。

 各‘景點’還專門開辟寬闊空地,為適當收費的“野炊區”,以便遊客們成群聚集在一起野炊,遊宴。

 所以,寒山上每日都有不少遊人,鳥語花香連同歡聲笑語,讓寒山顯得“生機勃勃”。

 在徐州做官的顏之推,閑暇之余,喜歡帶著家人亦或是友人,到寒山上遊覽、野炊。

 因為寒山城是圍繞寒山建設起來的城池,所以城中居民上寒山很方便,不需要出城,就有個登高望遠、盡情遊覽的地方,和建康不同。

 譬如去年重陽,百姓們湧上寒山以登高望遠,但因為各處‘景點’做好了接待準備,以及公廨臨時搭建了許多高台,所以許多人都盡興而歸。

 按照徐州刺史“李使君”的說法,寒山應該是個“公園”,即對外開放的園林。

 哪怕這個園林有“閑雜人等止步”的特別區域,但公廨應該讓每一個寒山城的居民,閑暇時不出城都有個好去處。

 顏之推對於這樣的規劃,是一百個讚同,他認為地方官施政,就該有人情味。

 所謂的“人情味”,指的是多考慮實情,多考慮百姓的需求,而不是像那些成日裡高談闊論的士族子弟那樣,只知道清談,不會處理實務。

 或許,正是因為李使君出身微寒,所以才會對尋常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施政時,才會比許多地方官多了一絲人情味。

 如今即將入秋,想來重陽節那日,寒山上必然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遠處,另一座樓閣,攜女眷在此過夜的李笠,倚著窗戶,看著北面遠處那大片魚塘。

 看著這一大片波光粼粼,他忽然想到了一首詩。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這首詩是唐詩,詩句描寫的是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不過“金鱗開”倒是很符合眼下的風景。

 魚塘裡,是無數的魚兒在遊動,陽光照耀下,魚鱗閃爍著光芒,那不就是“金鱗開”麽?

 而這些魚的“金鱗”,確實值錢,讓李笠能養得起兵。

 李笠的兵,因為訓練強度大,需要攝入大量肉食,思來想去,也就只有魚肉能夠滿足需求。

 於是李笠發揮‘專長’,組織人手挖魚塘養魚,養的是鯇魚(草魚),養殖規模很大,魚塘累計有上百頃。

 加上“彭城湖”裡的漁業捕撈,養殖、捕撈所得漁獲不僅能供應軍營,還能供應南北兩城,讓城裡居民吃上便宜的草魚。

 而“重操舊業”的李笠,自然不會忘了人工孵化魚苗這一‘金手指’。

 去年、今年的夏天,他用數頃魚塘繁殖鯇魚苗,所得魚苗,既用於本地魚塘的養殖,又外銷到兩淮各地,搶佔了江州江捕魚苗的原有“市場份額”。

 因為他是徐州刺史,銷售魚苗的魚主們,無需對魚苗的來歷進行解釋,加上價格公道,所以魚苗很好賣。

 而李笠獨佔(暗中)兩淮的魚苗銷售,收入只能“暴利”來形容。

 再加上水力作場、煤鐵產業的收入,他才養得起那麽多“飯桶”、戰馬,也只有通過辦“實業”獲取巨額利潤,才能實現他厲兵秣馬的目標。

 若只是靠土地產出,養數千部曲私兵已經很吃力了,更別說養戰馬。

 然而,光有錢,缺了一些東西,也未必能養那麽多戰馬。

 身後傳來說話聲, 李笠不用看都知道,那是薛氏姊妹在聊天。

 姊妹倆昨晚陪著李笠過夜,此刻已經起來,梳洗完畢,倚著南面窗戶,用千裡鏡觀賞寒山城南郊外景色。

 而其中一處比較特別的景色,引起兩人的注意。

 那是一片點綴在綠色中的紫色,范圍不小,所以看上去很壯觀。

 李笠走過去,見薛月娥正在看架著的千裡鏡,便坐在薛月嫦身邊,摟著美人說

 “那是紫花苜蓿,如今花期將過,但花還在,所以是大片紫色。”

 薛月嫦順勢靠在李笠懷中,問“紫花苜蓿?是牧草吧?”

 李笠點點頭“沒錯,是牧草,如今能大規模種植的最好牧草。”

 “妾可以去看看麽?”

 “可以呀,改日我帶你們去看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