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世棟梁》第8章 天行有常
寒山,州廨聽事,為案牘勞形的李笠,起身來回走動,舒展筋骨,走著走著,轉到隔壁。

 隔壁房間,幾個工匠正在拆計時漏刻(水漏)。

 漏刻是這個時代常用的計時工具,為三級平台,其上各放著一個“漏”(有孔的壺)。

 加上地面放著的一個壺(受水壺),及其裡面的“刻”(帶著刻度的浮箭),構成漏刻。

 最高一級平台,放著的“漏壺”為日天壺(日壺),其水漏入次一級“漏壺”,此漏壺名為夜天壺(夜壺)。

 夜天壺的水漏入最低一級平台上的漏壺“平水壺”,平水壺裡的水,漏入地面上的受水壺。

 受水壺裡有一塊浮板,浮板上豎著一個帶刻度的“箭尺”,即浮箭。

 當受水壺裡水位緩慢上漲,箭尺便跟著上浮,根據其刻度(以受水壺某個位置作為參照物)便可知道當前時間。

 之所以要用三個漏壺,是為了確保水的均速流動,精心製作的漏刻,其計時精度還是不錯的。

 李笠在一旁看,看著看著,走了神,想到時局。

 梁國已經和周國握手言和,兩國承認國土現狀,並交換俘虜。

 當然,俘虜的身份都比較高,不是尋常人。

 被俘的梁國人之中包括益、梁淪陷時被俘的梁國宗室,這之中只要還活著的人,都悉數返回梁國。

 對應的是,周國俘虜的魏國(當時是魏國)俘虜(主要是官員、將領),也都送回周國。

 對於交換俘虜一事,李笠覺得有些不值。

 因為被他俘虜的楊忠和賀若敦,已經“獲釋回國”,如同放虎歸山。

 而周國接回來的富貴宗室,不過是一群‘綿羊’,帶不得兵,鎮不住場子。

 但政治帳算一算,倒是很劃得來的:兩國握手言和,接下來,各自都能集中精力,對付齊國。

 天下三分,國力最強的齊國,和“老二”梁國、“老三”周國都處於敵對狀態,看來,即將顧此失彼,距離亡國不遠了?

 李笠覺得未必,因為齊國國力遠超梁、周兩國。

 齊國擁有河北地區,在這個時代,河北就是天下(中原視角)最富庶的地方,人口密集,沃野千裡,等同於後世長三角地區。

 又有河南這個傳統的“中原地區”,人口和耕地同樣很多。

 所以齊國的稅收和人力資源充沛,兵員和糧食多,‘血條厚’。

 又有並朔之地,馬匹多,有晉陽要地,可對關中形成居高臨下之勢,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戰爭潛力,齊國都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

 如果應對得當,齊國同時防禦梁國、周國的進攻,不成問題。

 而梁國和周國,不可能結成真正的同盟,如今握手言和,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相比齊國,梁國雖然幅員遼闊,光看國土面積(估算)甚至超過齊國,然而人口、耕地面積根本就不能和對方比。

 又因為沒有傳統的產馬地,騎兵數量處於下風,防禦作戰倒還行,進攻的話(進攻河南河北),底氣不足。

 加上連年征戰,糧食儲備不足,梁國能夠有今天的局面,是靠著一次次堪稱奇跡的戰鬥,這其中,還多虧了李笠的神奇表現。

 但某個將領的神奇表現,也無法彌補兩國之間明顯的國力差距,如今梁國只能見好就收,先把兩淮經營好,不能貪。

 周國就是之前的西魏,雖然佔據關中,但同樣是守有余,攻不足,除非齊國自己內部出問題,所以,三足鼎立的態勢,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不代表三國之間就會相安無事。

 因為周國和梁國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暗弱,大權旁落。

 去年,周國代魏,結果到了秋天,皇位還沒坐熱的年輕皇帝宇文覺,就被輔政權臣、堂兄宇文護給廢了,隨後‘暴斃’。

 新帝登基,依舊是個傀儡,大權依舊牢牢握在宇文護手中。

 權臣架空皇帝,行廢立,意味著周國的權力鬥爭會很激烈,皇族和各路權貴之間的矛盾,皇族內部的矛盾,一旦發作,那也是要命的。

 周國是這樣,梁國呢?

 小皇帝沒有親政,也沒法親政,大權由幾位輔政大臣暫時“代理”。

 其中,鄱陽王蕭范的地位愈發穩固,而且,抓權的力度越來越大。

 千百年來的歷史表明,輔政大臣之間遲早要相互傾軋,最後由一人獨攬大權,然後...

 然而,鄱陽王並非帝系宗室,他要掌握大權,諸位皇叔們不可能服。

 所以,梁國本身也有隱患,一旦發作起來,搞不好就是諸王混戰,屆時不被齊國趁火打劫就不錯了。

 想到這裡,李笠覺得有些無奈,現在的‘國際局勢’表明,三國之間誰犯的錯誤最少,誰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後。

 但最讓他覺得意外的是,周國的權臣居然在掌權不到一年就廢立皇帝。

 前年,西魏權臣宇文泰去世,其嫡子宇文覺才十五六歲,鎮不住場子,於是宇文泰讓侄兒宇文護輔佐。

 宇文護雖然和宇文覺是堂兄弟,但據說宇文護年過四旬,和堂弟宇文覺的年齡差更像是父子。

 後來,宇文護操辦了魏帝禪讓、周國建立等一系列活動,堂弟宇文覺成了天王,後來改稱皇帝。

 去年,是周國建立的元年,也是皇帝宇文覺登基元年,結果一年都不到,就被堂兄給廢了。

 到底發生了什麽,會出現如此情況?

 李笠不了解周國的情況,零星聽到的消息很少,所以他不清楚宇文護到底是怎麽想的,亦或是面臨何種局面,要如此行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宇文泰臨終前讓侄兒輔佐自己的兒子,是要兄弟同心,不太可能默認侄兒“看著辦”,廢掉自己的兒子,另外再立一個。

 將心比心,李笠覺得自己若是現在不久於人世,而黃姈也去世了,他也只能讓侄兒李昕輔佐自己嫡長子李昉,繼承家業。

 若李昕為了守住李家家業,對付外人無所不用其極,還有說得過去的理由。

 可若是李昕把李昉乾掉,另外立庶長子李旿為新主,那就不對頭了。

 李笠思來想去,覺得大概是無上權力的誘惑太大,任何人哪怕只是握在手中一刻,就不想松手。

 或許宇文護覺得,自己在關鍵時刻鏟除異己、保住了基業,讓堂弟坐穩位置,還當了皇帝,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權貴,功勞、苦勞、疲勞都有。

 現在,堂弟要過河拆橋,這算什麽?

 宇文護是這樣,鄱陽王蕭范呢?

 想到這裡,李笠眉頭緊鎖,南郡王蕭大連已經回京,這位是小皇帝的嫡親叔叔,當年皇位“兄終弟及”的第一候選人。

 回了京,建康城裡遲早會再起風波。

 他正思索間,一名吏員來報:“使君,座鍾已經裝好了。”

 李笠點點頭,轉回聽事,卻見自己座位右手邊,已經放了一個一人高的座鍾。

 這是經典造型的座鍾,已經製作出來了。

 李笠坐回自己的位置,看著旁邊的座鍾,看著表盤上轉動的時針、分針、秒針,很滿意。

 他習慣看時間,以確保自己的工作效率,然而這個時代沒有鍾表,常用計時工具是漏刻。

 但漏刻的水滴(水流)聲讓他抓狂,不能放在身邊,那麽想看時間頗為麻煩。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他的技術工人們做出了鍾表。

 機械鍾表的結構核心是擒縱裝置(擒縱器), 擒縱裝置可以實現齒輪的勻速旋轉,這是確保鍾表準時的基礎。

 擒縱裝置的結構有很多種,經典(常見)結構的擒縱器和鍾表結構,他拆小鬧鍾(機械式)時見過。

 然而,知道原理和製作出實用的裝置是兩回事,所以經過無數人的十幾年努力,他終於擁有了一個像樣的計時裝置:鍾表。

 鍾表運行時也有聲音,但“嘀嗒”聲聽在李笠耳中,比起漏刻的“嘀嗒”聲悅耳了不知多少倍。

 看著眼前大量公文,李笠抖起精神,繼續批閱。

 《荀子天論》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所以對於李笠而言,無論當權的是奸臣、忠臣,無論皇帝是昏君、明君、暴君,他都會按著自己的“節奏”行事。

 就像鍾表一樣,嘀嗒、嘀嗒,均速運轉,不受天氣影響,不受外界干擾。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