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棟梁》第108章 辦法
尚書省,官署裡,錄尚書事的江夏王蕭大款,與回京述職的北荊州刺史王僧辯商議事務。

 近十年前,邵陵王、河東王、嶽陽王作亂,蕭大款掛帥出征,王僧辯輔佐,不僅平定叛亂,後來還收復沔北失地,所以相互間比較熟悉。

 而當年同樣參戰的李笠,此時也在座。

 皇帝要以淮陰為行在,厲兵秣馬,籌劃北伐,為此,兩淮地區要實施一些新政。

 為了“特事特辦”,尚書省要在兩淮設行台:北道行台。

 行台,即尚書行台,為尚書省(尚書台)設在地方的派駐官署,一般管轄數州或十余州,履行尚書省的部分職權,與都督區不同,很少設立。

 新設的北道行台,實際管轄、處理兩淮地區軍政事務,包括人事任免。

 兩淮地區的官員,除了刺史、州長史和州司馬的任免以及處置需要先經過尚書省核準,刺史以下官員的任免,由北道行台直接決定。

 事後上報即可。

 北道行台的主官——行台尚書,由王僧辯擔任。

 承擔著尚書令職責的江夏王蕭大款,就北道行台的設立,有一些關鍵事宜要和王僧辯商議。

 而李笠之所以列席,是因為北道行台要負責府兵的組建,並要和尚書省做好“對接”,他作為這一制度的倡導者,要參加會談。

 府兵製的具體建設,由淮北屯田都督彭均負責。

 彭均有數年的“兵轉農”屯田經驗,如今辦起“兵農結合”的府兵製,再合適不過。

 說到府兵製,蕭大款有些好奇,雖說兩淮要實行的府兵製,參考了西魏/周國的府兵製,但他看過細則,發現有所不同。

 王僧辯對西魏/周國的府兵製有所耳聞,但李笠擬定的府兵製,另有不同,兼具開荒、屯田、兵轉農的職能。

 現在,李笠大進行大概講解。

 府兵,就是軍府的兵,軍府,梁國就有,即各州的州軍府、郡軍府。

 但府兵的府,是脫離州、郡行政區劃的軍府,為了有所區別,定名為衛府。

 衛府兵,以農為兵,農忙種田,農閑操練,必要時自備兵仗隨軍出征,所以官府會免其租調、勞役,是世兵製的一種改進。

 這種兵農結合的兵製,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朝廷財政負擔的前提下,有效增加軍隊數量。

 而淮北徐州,實行了屯田的衛所兵制度,即組織軍隊屯田,然後一個個屯田聚落會轉變為村落,兵卒解甲歸田,由兵轉農。

 李笠擬定的府兵製,和周國的府兵製有區別,區別就在於多了“衛所兵”,多了“兵轉農”。

 衛府加衛所,農轉兵、兵轉農,既可以在現有土地上組織起府兵隊伍,也可以組織將士開荒,作為衛所兵卸甲歸田。

 將屯田的軍事堡壘變成新的民間聚落,並承擔維持當地治安的職責。

 衛所兵制度,在徐州實行數年,逐漸完善,效果很不錯,能夠給府兵製帶來額外的活力。

 將來朝廷發兵北伐,對於各收復地區的管理,需要靠衛所屯田這個辦法,來給將士們變相的分田地。

 而衛所屯田聚落還會作為地方治安力量的支點,協助新任地方官管理收復的州郡,壓製地方上的豪強和賊寇。

 並且吸納各地流民,協助地方官將其另行安置,譬如編入廂兵。

 廂兵製是徐州實行的又一種制度,廂兵雖然有個“兵”字,但不是軍事編制。

 廂兵由流民或者百姓構成,官府將其以軍隊的形式組織起來,作為直接掌握的勞動力,承擔各類勞役,緩解尋常百信的勞役負擔。

 因為廂兵製在徐州實行數年,制度較為完善,且鍛煉出不少管理隊伍,所以北道行台在兩淮實行廂兵製,可以有現成的“骨架”可用。

 因為廂兵不是兵,所以歸民政管理,北道行台有了廂兵,只要有錢維持,就有了能直接調動的大量勞動力(相對而言)。

 李笠大概介紹了一番,蕭大款有些期盼:一系列新政在兩淮實施,到底能不能成功?

 他懷疑李笠鼓動皇帝駐蹕淮陰施別有所圖,但針對的不是李笠這個人,而是針對某件事。

 平心而論,他認為李笠確實有棟梁之才。

 李笠這十來年的表現十分出色,無論是打仗,還是治理地方,都做得很好。

 地方官任上推出的各項措施,在饒州鄱陽和徐州都已經過考驗,證明確實有效,才開始進一步推廣。

 譬如專營許可、新稅制(商稅)、衛所屯田、廂兵,以及各種產業經營、管理制度。

 現在,這些經過李笠精心培育培育的“幼苗”,即將移植到兩淮地區的大片土地,一旦真的長起來,就可以進一步移植到各地。

 如此一來,就能大幅增強國力。

 蕭大款也有遠大志向,希望國富民強,也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國家統一天下,還都洛陽。

 所以即便不讚成皇帝駐蹕淮陰,他還是理智的面對現實,沒有蓄意阻攔。

 既然李笠策劃得妥妥當當,樂安的銅礦正式開采後,可以解決皇帝駐蹕淮陰產生的巨大開支,蕭大款就拭目以待,看看數年之後,兩淮會是何等樣的景象。

 但對於王僧辯來說,兩淮實行的一系列“新政”,卻有更多的含義。

 毫無疑問,這是以軍事優先為前提,構建起來的新“建築”。

 正如李笠所說,一切都是為了北伐成功,而不是喊喊口號而已。

 徐州的成功經驗,去年北伐青州地區的大獲成功,以及皇帝駐蹕淮陰的決定,讓許多人都看到了希望。

 那就是天下一統,結束數百年的亂世。

 有生之年能看到這一天,死而無憾。

 年近花甲的王僧辯,上一次錯失了機會,北伐河南,卻敗於長社。

 這一次,他得任北道行台尚書,又是一次機會,無論如何,都要把住。

 然而,雄心壯志的背後,得看錢糧到不到位,北道行台要在兩淮盡快實行各項新政,其開支十分巨大。

 光靠樂安銅礦目前的開采量,沒法完全應付巨大的開支。

 畢竟行宮及各類官署、建築的修建,以及安置大量人員所產生的開支,本身就是個巨大的數字。

 王僧辯知道缺錢是事實,那該怎麽辦?

 反正他變不出來。

 蕭大款也想知道答案,李笠則是一臉淡定:“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錢,我來想辦法。”

 “莫非還是靠總稅司?”蕭大款問,李笠點點頭,又搖搖頭:“僅靠收稅還不行,商稅的增長幅度總歸有限,不過...”

 “急公好義的商賈們,會想出辦法的。”

 蕭大款和王僧辯才不信奸商們會急公好義,不過,比奸商還“奸”的彭城公,或許真會有辦法,讓奸商們把家裡的金山銀山抬出來。

 到底是什麽辦法呢?

 若說李笠常用的“許可經營”辦法,好像解決不了這麽大的開支問題。

 他們不懂經營,更不懂經商,想不明白。

 反正錢的問題,李笠負責解決。

 畢竟,這事情還是李笠帶頭挑的。

 李笠不打算多說,因為這種事情看結果即可,說多沒用。

 他不親自抓權而是去賺錢,不是腦子有問題,是因為做了取舍。

 政治博弈,一定要盡可能拉攏更多的盟友,這就得用利益來證明自己的“誠意”。

 所以在“皇帝駐蹕淮陰”這件大事上,他把好處分出去,以拉攏更多的人。

 王僧辯為北道行台尚書,一是因為資歷夠,二是因為其親朋故舊眾多,又代表著荊、襄地區許多士族、寒人的利益,所以必須拉攏。

 要拉攏,官職可不能低。

 李笠要盡可能拉攏更多的政治勢力來“利益均沾”,才能做到“得道多助”。

 畢竟他侵犯了一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若不盡快拉攏強有力的盟友來分擔怒火,麻煩事會越來越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