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棟梁》第41章 蛤蟆開路
清晨,壽陽守軍看見城南空地上,梁軍已建起幾座高大的臨車(攻城樓車),其車高度至少有十丈,明顯高過壽陽城牆。
 不僅高,還粗,看樣子,能容納不少兵,且臨車頂部左右各豎著一個粗碩的人字架,如同雙耳。
 這些臨車一旦靠近城牆,放出踏板搭在牆頭,裡面蜂擁而出的士兵,足以淹沒城頭守軍。
 但前提是能靠近城牆。
 守軍們看得明白,這麽高大的臨車,車輪至少得有十來個,現在距離城牆至少近二百步遠,推過來接近城牆,可不容易。
 城外這片地不平,而且偏軟,高大的臨車推過來,會很困難,車輪容易陷進地裡,很容易翻倒。
 所以,壽陽守軍對梁軍一夜之間搭建起來的幾座臨車,並不感到有什麽威脅,認為這些臨車走到一半,就會自己翻倒。
 但是,臨車前方一道道車轍是什麽意思呢、
 將士們看得清楚,昨日一早,梁軍就有許多人在城外空地鋪設‘車轍’,然後有幾輛填壕蛤蟆車順著車轍,向城牆移動。
 每輛蛤蟆車在移動過程中,不斷從後面‘拉’出兩道明顯的車轍。
 蛤蟆車一邊接近城牆,一邊留下車轍,而車轍上又有蛤蟆車來回走動,似乎是給前端蛤蟆車運送物資。
 一晝夜過去,這些“拉車轍”的蛤蟆車,在士兵的掩護下,已經抵達城牆下不到五十步距離,不顧城頭火矢攢射,頑強前進。
 仿佛是在給車轍後端的臨車開路。
 每兩個蛤蟆車一組,身後“拉”出兩條(四道)車轍,而車轍末端的高大臨車,寬度就和這兩條車轍差不多,略寬。
 所以,梁軍到底在搞什麽鬼?
 守軍不住的用火矢射擊即將靠到城下壕溝的蛤蟆車,將其點燃、逼退。
 就在太陽升起時,遠處的梁軍臨車忽然動起來,沿著車轍前進,前進速度很快,而且很穩,超乎守軍的意料之外。
 看來,行走在車轍上的臨車很穩,用不了多久,就會來到壕溝邊上。
 然而壕溝距城牆四十余步,且梁軍並未填壕溝,又如何讓臨車接近、放吊橋靠在牆頭?
 燃燒起來的蛤蟆車,退到百步外,然後被裡面跑出來的士兵抬起,抬到一邊,離開車轍。
 看樣子是在讓路,卻未見梁軍有填壕的動靜。
 眼見著臨車和城牆距離越來越近,已經少於百步,守軍紛紛拋射火矢,要點燃臨車。
 然而高大的臨車似乎披上了濕漉漉的布,火矢射上去,暫時點不起火,臨車越來越近,卻在壕溝邊上停下。
 士兵冒著箭矢將臨車底部固定在地面,然後,臨車中傳來號子聲,無數人呼喊著,仿佛在轉動什麽機括。
 接著,臨車前端木板緩緩上升,越升越高,宛若吊橋踏板。
 守將看著這些臨車頂部前端豎起的高高踏板,只是估算了一下,驚得面色慘白:看長度,這踏板長度怕是超過五十步!
 對方是直接打算隔著壕溝放吊橋踏板!
 “注意!注意!臨車要放吊橋踏板了!”
 呼喊聲起,正在奮力射箭的士兵聞言有些疑惑,就在這時,號角聲起,一座座高大的梁軍臨車,上方豎著的吊橋踏板忽然放下。
 “嘭、嘭”聲中,長且寬的踏板砸在夯土城牆頂部,將箭垛砸得粉碎,其長度甚至超過城頭寬度,所以連帶著將城頭站著的許多士兵壓在板下。
 嚎叫聲起,臨車裡衝出大量梁軍士兵,踩在兩翼有護欄的長長踏板上,衝向牆頭。
 因為踏板很寬,足夠四個全身披掛的士兵並排衝鋒,於是,蜂擁而來的梁軍,很快將城頭淹沒,守軍猝不及防,瞬間崩潰。
 步行跟著臨車前進的士兵,經由一座座臨車登上牆頭,很快,壽陽外城四面全都飄揚起梁軍旗幟。
 城外,裴之高及其他幾個將領,看著如此簡單粗暴的攻城方式,不知該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昨日到現在,一晝夜時間,壽陽外城破了。
 裴之高打了一輩子的仗,也攻過不少城池、營壘,打壽陽時,也用過臨車,卻沒見過臨車是這麽用的。
 臨車要有威力,就得高、大,但太過高大的臨車動起來很艱難,而且過高的臨車在移動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地面不平而傾覆。
 為了讓臨車翻越壕溝,需要事前填壕,臨車靠近城牆時,若牆腳地面傾斜、不平,臨車還是容易傾覆。
 結果,李笠的攻城法,用蛤蟆車開路鋪設“軌道”。
 材官營的士兵在蛤蟆車‘施工’,不斷用一人長的鑄造鐵條和木材拚接出“鐵軌”,兩條軌道的長度很快,足夠寬大的臨車在軌道上穩穩移動。
 然後用“預製件”拚接“三段式伸縮臨車”,這種臨車由三節尺寸依次縮小的框架構成,憑人力“長高”,底座很穩,行駛在軌道上,靠近城牆。
 因為臨車夠大夠寬、夠高,所以能夠安裝很長的吊橋踏板,不需要越過壕溝,直接在鐵軌盡頭放下踏板,砸在城頭上。
 然後臨車裡的士兵蜂擁而上,城頭就拿下了。
 這是禦前議事時,李笠推演的‘軌道臨車工程術’,裴之高被說服了。
 現在,親眼目睹攻城,才真正確定李笠介紹的“軌道臨車攻城法”果然厲害。
 裴畿在旁邊,看著己方簡單粗暴破壽陽外城,再看看那一條條“鐵軌”,驚歎不已:這得提前準備多少鑄鐵鐵軌?
 為了一晝夜破城,怕不是得提前一兩個月做準備?
 “你一定會奇怪。”裴之高緩緩說著,裴畿側耳傾聽。
 “你一定會奇怪,這軌道是怎麽變出來的?哈哈,東冶之前就在用,直接拆了,運來壽陽。”
 裴之高自問自答:“那臨車這麽高,頂上吊橋這麽長這麽重,難道不會頭重腳輕、向前倒麽?其實,它另一邊,也就是後面那如同辮子的突出,是配重。”
 “而且,這臨車,在東冶重建時,就已經造出來了,在軌道上移動,當做升降平台,好用得很,所以,他才有把握用來攻城。”
 說著說著,裴之高看著兒子:“李材官,也任東冶令,所以軌道和軌道臨車,都已經在東冶用上了。”
 “於是,他在禦前向諸公,包括為父,介紹這攻城術,誰都不知道該如何質疑,只知道點頭。”
 “所以,陛下才同意先攻壽陽、鍾離?”裴畿喃喃著,看著城邊的一座座“軌道臨車”。
 “是啊,不然,陛下哪裡下得了決心。”裴之高看著熟悉的壽陽城,忽然感慨起來。
 “唉,若當年,有這般攻城法,你叔祖,就能策馬入壽陽,何至於含恨而終。”
 。。。。。。
 翌日下午,壽陽內城,守軍負隅頑抗,見梁軍逼近,便將滾木礌石備好,又燒起“金汁”,準備澆個痛快。
 要知道,鎧甲都擋不住金汁,只要被當頭澆下,保管皮開肉綻,然後全身潰爛而死,死狀淒慘。
 然而,梁軍卻不急著攻城,又派出蛤蟆車開路,拉出一條條車轍。
 車轍末端,梁軍正在搭建臨車,守軍眼睜睜看著這臨車長起來,越來越高,卻束手無策。
 距離太遠,他們放箭射不到,能射的,就只能是開路的蛤蟆車。
 但是蛤蟆車堅固異常,又披著濕漉漉的布匹,火矢射上去,要射很久才能點燃。
 然後燃燒的蛤蟆車後退,新的蛤蟆車上前繼續開路。
 夕陽西下,內城守軍見著蛤蟆車開路勢不可擋,而後面的臨車也漸漸完成,頓生絕望之感。
 梁軍的臨車也耐火矢,靠近城牆,能在五十步距離放踏板,踏板又長又寬,拍在城頭,能把人直接拍死。
 內城城頭狹窄,不比外城城頭寬敞,這臨車過來一拍,人再一衝,仗還怎麽打?
 眼見著三座臨車已經有士兵進入,守軍士兵隻覺後背發涼。
 雖然許多人都見識過臨車攻城的戰法,卻沒想到臨車還能這麽用,有了車轍,臨車就能建得又高又大。
 號角聲起,梁軍臨車緩緩移動,士兵們見狀,眼巴巴看著督將。
 督將見眾人看著自己,又看看那慢慢逼近的高大臨車,於是看向主將。
 主將見眾人都看著自己,見臨車慢慢逼近,而梁軍已經開始勸降,再想想昨日失守的外城,長歎一聲:
 “開吧,開門投降吧。”
 片刻,內城城門緩緩打開,梁軍士兵歡呼著湧入城中,歡呼聲如潮,傳到城外。
 即將入城的鄱陽王蕭范, 看看夕陽余暉,又看看眼前的壽陽城,覺得不可思議。
 前日清晨,材官營開始布置攻城事宜,昨日拿下外城,今日天還沒黑,內城投降了。
 之前,他派人攻打壽陽,費了好大力氣才破外城,但內城怎麽都攻不進去。
 這李笠果然是人才啊!
 一旁,世子蕭嗣喜上眉梢:“父親,孩兒說得沒錯吧,李材官擅長攻城,既然在陛下面前保證能夠速攻壽陽,就一定能做到。”
 “他..他到底怎麽想出來的?”蕭范喃喃,看著地面那一道道鐵軌,以及正在拆鐵軌的材官營士兵,忽然期待起來。
 從壽陽、合肥出擊鍾離,連日陸地行軍都要十余日,而淮南魏軍(東魏)不會無動於衷的。
 若走淮水倒是很方便,因為是順流而下,鍾離就在淮水南岸,然而如今是汛期,淮水大漲,行船危險。
 那麽,要如何快攻鍾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