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少年杯酒意氣長》第431章 尉繚表態
李斯對於去年歲入的匯報,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
  錢多糧少。
  如果是在貿易發達的現代國家,這樣的問題幾乎算不得是問題。
  糧食不夠吃的話,就向別國購買就是了。
  然而在戰國時代,國家應對災害的能力極為薄弱,這就意味著一旦糧食發生危機,國家就將遭受極為嚴重的打擊與削弱,淪落為其他國家魚肉的目標。
  中就曾記載過秦晉兩國之間的糧食糾紛。
  提起秦國與晉國之間的關系,後人往往以“秦晉之好”來形容兩國之間,由於多年姻親而達成的良好外交關系。
  但實際上,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兩國之間從來就沒有少過摩擦,中對兩國之間的戰爭就有過多達十余次的確切記載。
  這樣的摩擦,在晉國分裂為三國之後,也可以從秦國與魏國之間衝突不斷的局面中得到印證。
  兩國之間著名的那場因為糧食而引起的戰爭,其開端一般看做是晉惠公二年,周襄王派召公拜訪晉惠公,晉惠公卻傲慢無禮,召公很生氣就譏諷了他。
  兩年之後,晉惠公四年,晉國發生饑荒,於是向秦國借糧。
  因為之前晉惠公有過對周天子無禮的行為,這樣的禍端被認為是天罰,於是秦穆公就問百裡奚是否應該借糧給晉國,百裡奚認為幫助鄰國是道義。
  邳鄭之子豹認為晉惠公無禮在先,此時又因為饑荒而導致國力衰弱,正是可以攻打晉國的好時候。
  但秦穆公認為晉惠公雖然有罪,可晉國百姓無罪,於是把糧賣給了晉國。
  於是,從秦都雍城到晉都絳城,運糧的船隊從渭水到黃河,絡繹不絕,緩解了晉國迫在眉睫的災難。
  晉國自上而下都為秦國的慷慨而感激涕零。
  晉惠公五年,秦國又發生饑荒,於是向晉國買糧。
  晉國君臣就商量此事,這時慶鄭就說:“秦國幫助過我們,現在他們有難,我們就應該幫助,還商量什麽?”
  然而虢射認為晉國大荒,秦國不借機攻晉,卻賣糧給晉國是秦國犯傻,上天又給了晉國機會,晉國不能像秦國一樣傻,應該借機滅秦。
try{mad1('gad2');} catch(ex){}  惠公采納了虢射的意見,拒絕了秦國使臣冷至。
  冷至回到秦國把情況報告給了穆公,穆公大怒,率兵大舉伐晉。晉惠公整軍備戰,但因他的所做所為不合情理,故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氣不振。
  兩軍大戰於韓原,晉軍大敗,惠公被俘。秦穆公對晉惠公的怨恨難以平息,預備把他殺了祭天。
  公孫枝說:“我們殺了他,晉國人會懷恨我們,關著他,只是一個沒用的匹夫,驅逐他,肯定有別的國家收留,不如要他把河西五城割給我們後讓他歸國複位。”
  秦穆公的夫人是晉惠公之姐姐,這時也派人來以自焚要脅穆公放了惠公,穆公考慮後,就以交割河西五城及晉太子公子圉入質於秦為條件送惠公歸國複位了。
  這次由借糧而發生的戰役,史稱為“泛舟之役”。
  順道一提,這個公子圉後來與公子重耳爭奪過晉國國主之位,當然最終以失敗告終。
  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糧食自來都是一國的命脈所在——這一點實際上到了現代國家也依然是成立的,這也是為何我國一直都要堅持耕地面積的紅線不可動搖。
  向他國購糧的話,還有一個弊端,那就是等於昭告天下,己方的國力遭到了削弱。
  這對於致力於創建後霸主時代的霸權制度,引領天下格局的昭王來說,是需要極力避免的。
  在李斯匯報了往年稅收成果之後,大朝會自然而然地進行到了下一個議題。
  這也是包括扶蘇在內,所有大昭武將們最為關切的議題。
  這就是:昭國下一步的用兵方略。
  正常來講,除去要用來製衡齊國,且已經完全打服了了的楚國,昭國用兵的方向就只有兩個。
  一是趙國,二是魏國。
  這是早在伐楚之戰結束前,各國都已經洞悉了的。
  現在的問題是,先進攻哪一國。
  作為國尉,尉繚子對此自然是最有發言權的。
  於是在李斯剛剛走回隊列,將發言的位置讓出來之後,尉繚子便在群臣的注視下站了出來。
try{mad1('gad2');} catch(ex){}  “臣以為,當先伐魏。”
  開宗明義,尉繚子不是李斯或者甘茂那種喜歡拐七扭八最後讓你猜的類型,開口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國尉說說理由。”
  始皇帝依然是一副冰山面孔,絲毫看不出他的傾向如何。
  “唯。”尉繚子又是躬身一禮,然後娓娓道來。
  “首先,相邦方才提到過,”說到這裡,尉繚子與李斯的眼神稍有碰撞,但相互並未有示意動作,“因為各種問題,導致了今年的國庫存糧並無往年充裕,因而作戰時間最好控制在三個月內。”
  始皇看向了李斯, “相邦怎麽說?”
  李斯明白王上的意思,這是要讓他考量一下尉繚子所說的三個月是否正確,李斯沉思一番後點點頭,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超過三個月的作戰時間不是不可以,但到時如果國中再出現一次蜀中大震這樣的禍端,很容易造成極大的損害。
  於是始皇心中有了數,“國尉接著說。”
  “趙國不比當日的西魏國小地狹,缺乏戰略縱深,也不是不久之前四面應敵的楚國,能夠集中兵力的趙軍並非弱旅,要在三個月之內結束戰鬥,難度太大。
  “其次,齊楚之間雖有嫌隙在先,且在熊啟攝政之下,齊楚可以互相掣肘。但是戰勢易變,一旦時間拖過三個月,我國缺糧的困境顯露,那麽齊楚很可能先後,甚至同時背盟。到了那時,局面就危險了。
  “最後,趙魏彭城對峙,起因可以歸咎於魏國的不講信義,故而不得人心。而且魏國在此次對峙中,受到的損失遠比趙國要大,在趙、齊、楚都不太可能伸出援手,且國中又有魏無忌與魏王叔侄之間的矛盾,攻滅魏國的難度要小很多。
  “而且若能聯結故韓、兩魏,我國就可以將中原完全掌握在手中。此後無論是南下、北上,抑或是東進,可選擇的進攻路線就多很多了。”
  聽完了尉繚子難得的長篇大論,始皇沉默了一段時間。
  然後,他又理所當然地問向了另一人。
  “上將軍以為如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