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少年杯酒意氣長》第174章 論法的精神
  如果有人在計分的話,這第三回合就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回合。

  因此這一次,扶蘇決定不需要中間的捧哏傳話,而是直接與反對派的支柱——昌平君本人正面對話。

  “請問昌平君,在你看來,法律起著什麽樣的作用呢?”

  除了知道這很大可能會是另一次陷阱外,熊啟無法完全明晰扶蘇意在何處,但包括始皇在內的眾人都在看著他,逼著他不得不答。

  所幸為了能夠阻止新法推行,熊啟詳細地讀過商君的著作,對於這個問題,他能夠做出一定的見解,“一法度,削強民,使民利出一孔。”

  身為一個楚國人,尤其是楚國最頂級的貴族階級,熊啟的表現足以讓扶蘇拍手稱讚了。

  這三點,是商君書通篇都都在強調的,可以說是商君變法的主旨所在了。

  一法度的意思是,使用普遍法取代特殊法,用準確的法律條文取代以君王和族長等人的權威,規范所有人辦事的指導都是來自於同樣的法度,而非上位者的臨時起意。

  強民,指的是仰仗特權、拒絕守法的貴族階級。而削強民,就是要取締貴族階級在法律面前的特權,做到法律意義上,有限度的人人平等。

  而所謂利出一孔,則是商君變法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目的是通過爵位獎懲制度,鼓勵人民將思想和行動都集中在耕戰二事,因為商君認為,只有這兩件事才是國家強盛的關鍵。

  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昌平君的確是對商君法度研究頗深。

  這倒也正常,想要在昭國阻止扶蘇的新法,還有什麽比商君更好的旗幟呢?令人驚歎,不過也僅止於此了。

  如果扶蘇不能及時趕到,或許新法就會如熊啟所願,被昭人視為聖經的商君法度所阻。

  這將會造成十分諷刺的後果:為昭國帶來進步的商君法度,將會成為阻礙昭國再次進步的絆腳石。

  然而他的對手是扶蘇。

  一位楚國的公子再如何在短時間內瘋狂補習,也不會比為了活命而從小就拚命學習昭法,並以法家集大成者為師的大昭長公子對商君法度更為精研。

  “昌平君所言自有道理。”扶蘇的笑容中滿含鼓勵,幾乎如同即將給小朋友戴上小紅花的幼兒園阿姨。

  可惜這個小朋友並不乖巧,扶蘇也不能給他吃糖。

  熊啟自然不會被這麽淺顯的挑釁激怒,隻淡然看著扶蘇,連眼神的微小變化都沒有。

  意猶未盡地撇撇嘴,扶蘇等了片刻之後仍是繼續說了下去,“可惜的是,昌平君只看到了商君所持法度的其中一個作用而已。”

  “願聞公子教誨。”

  “不敢,只是多年所學略有領悟,拿出來供大家一哂而已。”不得不說,扶蘇故作謙虛之時的確有些欠抽的樣子。

  “昌平君看到的,是法律在調解國、人關系中扮演的角色,這屬於法律的社會作用。社會一詞,是韓師為了方便起見,自行發明的。社為團,會為地。社會的意義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人的關系。”

  當然不是,社會這詞是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學者發明的,扶蘇不過只是托老師之名而已,然而如今沒人能夠去找韓非子問了,不是嗎?

  “除了調解社會的作用外,法律還有規范的作用。所謂規范,又可分為教育、指引、評價、預期、強製。”

  人人屏息凝神,在聽扶蘇的法理學課程,這讓他有一種回到了大學講台的錯覺,“通過對法條的學習,黔首們可以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這是教育與指引作用。

  “國家通過嚴格執行法律,使守法之人得賞、違法之輩受罰,這就是強製、預期以及評價。

  “因此,法律的作用並不僅僅是懲戒犯錯之人,而是通過適當的懲戒,讓更多人看到守法的好處、違法的害處,通過他們趨利避害的本能,來減少犯罪的發生。

  “而這一功能被重刑輕罪破壞了。當黔首做出的行為不能得到應有的懲戒,就會導致預期和評價作用的喪失,由此便失去了充足的教育意義。

  “更重要的是,此前昭法的普及,都旨在告誡少數人,而忽略了對大多數人的教育。而這,才是犯罪率無法顯著下降的原因。

  “因此法律非但對減少犯罪有用,而且有大用。只是被用錯的方式而已。”

  額,掌聲呢?

  看來是沒有了。

  扶蘇略有遺憾,看了看落針可聞的大殿,再掃了眼啞口無言的熊啟與胡亥,決定結束這最後一回合的較量。

  “昌平君以為如何?”

  熊啟當然沒有回答,代替他的,是被扶蘇一番法理學課程所折服的滿朝文武,“公子大才。”

  3:0

  扶蘇很確定,這場辯論已經被證實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了。

  但在徹底打倒對手之前,扶蘇並不打算到此為止。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製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昌平君以商君之言拒我,不知可曾有讀過這一段?”

  語出《商君書·更法第一》, 正是商鞅勸說孝公時與甘龍、杜摯二人辯論時說的話,旨在說明變法的必要性。

  百余年後,同樣成為扶蘇用來推行新法時所用的理論武器。

  實際上,無論是法家先賢,以商鞅、申不害、慎到為代表的法術勢三派,還是其後的集大成者韓非,都有一個最基本的認知。

  那就是沒有任何一套法律制度是能夠通行萬古而不變的。

  與儒家的法先賢不同,法家的思想永遠是在法後的,這也是為何大昭君臣都極為厭惡以古非今。

  正如扶蘇所言,因為有成文法典可依,昭人能夠對未來做出預期,他們知道自己付出勞動可以獲得收獲,知道只要不違法,就不會被無緣無故地被上位者剝奪勞動成果。

  這給了自古以來,各國人都從未有過的積極心態。

  國人完全有理由相信,現在比過去更好,而未來也有可能會比現在更好,因此回顧隱藏在神話傳說迷霧中的那些上古田園是毫無意義的。

  昌平君明白,堂上的眾位公卿也明白,扶蘇這是在用熊啟一直引以為武器的商君法度來反過來攻擊他自己。

  然而就如他沒法說先惠文王錯了一樣,他同樣沒法說商君錯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