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生傳》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是1個人在戰鬥
  四海不是明生一個人在折騰,戰鬥也絕非僅止遼南一處。

  中北亞。

  身處北部邊疆織女河流域的中亞師師長吳東來正率領部隊沿織女河向南北兩向挺進。

  堡壘即村莊,城鎮即堡壘。

  鑒於人數有限,從移民之中選拔青壯成立民兵,農耕時節務農,農閑時節訓練。在四海體系內三年以上之戶民,男丁盡皆發放武器,弓箭刀槍皆有。戰時皆尊當地長官之號令,以便隨時應對不測。正規軍只能屯駐在關鍵之地,給予各村各鎮適當的支援,日常防禦借靠當地的警署民兵。

  非如此行事不可,不然手中的軍隊分散駐扎,人手短缺,便再不能開拓一寸土地。

  如此行事,吳東來才勉強抽出一團人馬逐步向西挺進,最近的一處堡壘距離哥薩克大本營托木斯克僅六百余裡。這已經是中亞師所能推進的極限,吳東來稱其為前進堡。

  此堡壘的最大作用便是吸引哥薩克人的火力,以便後方能有一個較為安寧的發展空間。

  雙方在廣闊的平原之地頻頻廝殺,大戰沒有,小戰不停。

  四海軍紀律言明,迂回穿插;哥薩克野蠻弑殺,行動迅速,半斤對八兩,誰也談不上有著絕對的優勢。兩方實際上比拚的是後勤補給能力,看誰的彈藥食物多,看誰的人手武器補充快,這方面四海稍有優勢。

  但四海需要養活的人也多,投靠四海的本地土著可都是要吃飯的,反觀哥薩克卻是沒有這般的壓力,一群強盜,周邊的部族就是他們的糧倉。弑殺之人無法立足?不存在的,被搶被滅者多矣,策略不同,無分高下。

  好消息是瀚海行省已經勘測到了鐵礦同煤礦,而且不止一座,一如明生所規劃般,鐵礦之地就地設城,調派工匠,籌備冶鐵煉鋼作坊,武器裝備作坊等等軍工設施。不過目下大多還都是紙面上的計劃,畢竟礦山剛剛開始開采,沒有一二年時間,怕是難有產出。

  但這就強過哥薩克許多,遠在東歐的沙皇決然想不到明生有如此周密的布置。待得將來作坊運轉起來,呵呵,就是給這幫強盜好看之時。

  北呂宋。

  師長王厲正在率軍鎮壓各地的土著叛亂。

  四海化總督府為行省,設立村鎮市省四級,將本來相對獨立的本地土著也納入管控之中。此舉自然激起了本地土著的不滿,尤其是那些握有部族實權的人物,四海剝奪的正是這班人的權力,扯旗造反也是正常。

  好在大部族早早的就被王寶分封而出,遷移到海外之島,北呂宋行省並沒有出現能夠一呼百應的土著人物。

  四海更采取彈性策略。

  造反者堅決鎮壓。

  不滿者可以協商,以土地置換土地,並給予適當補償。南洋的無人島嶼多如牛毛,土地是不缺的。

  願意投身四海者更佳,拆分部族,分散為民,同四海之民雜居。

  矛盾自是不可避免,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武力來支撐。也幸虧此時的北呂宋人口稀少,不然明生當真不敢下令如此大刀闊斧的行事。

  中州。

  中州相對北呂宋要好一些,本地之民本就比較開化,更容易交流接觸。願意追隨本土王公的土著也同王公一起遷移而走,沿海之地已然是少有暴亂之舉。

  但如何移風易俗,更改信仰卻是一個長期任務,明生的策略便是慢慢的拆,快快的建,不知不覺中將其慢慢替換掉。有些信仰著實令人蛋疼,還是及早改弦更張為好。

中州之內只有祖儒道佛四家,再無其他。  沿海統治穩固,內陸之地漸漸滲透,衝突亦是在所難免,這便是中州幾個守備團的任務。

  好在中州內陸島民極少,生活多原始,元老院的策略為劃分保留地,只要不主動找四海的麻煩,任他們自生自滅。

  傲洲。

  總體太平,偶有衝突,但不影響大局。

  這片廣闊的地域扔進去多少人口都興不起一點波瀾,據四海官方數據,現有公民二十六萬眾,絕大多數分布在東部南部沿海。

  有市級城池七座,由北向南再向西依次為首傲城,紅石城,東傲城,金曜城,騰龍城,南傲城,西傲城。每市的轄區很是廣闊,不下於大明一省之地,就是這般的豪氣,只要有人願意來,土地決然不是問題。

  雖說目下移民的主力仍舊是四海從大明內陸坑蒙拐騙而來,但隨著四海官方,民間諸多探險隊不斷探索,傲洲的錦繡山川,萬裡山河頻頻在四海各類報刊中曝光,在四海內部的吸引力亦是不斷增強。

  四海人口的增加是爆發性的,不僅僅在於移民,主要源於四海有著在當今社會堪稱完備的醫療體系,更源於四海的食物足夠。

  壽命增加,死亡減少,誰家還沒有三五個敗家子呢?更不要提私生子,遺腹子。

  小有資財者,便要給子嗣找個安身立命之地,尋遍四海,只有傲洲可以恣意購買土地,其他諸地為了長久發展,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限制。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四海內部掀起了一股風潮,家中子嗣昌盛者,總要打發一二子嗣去往傲洲,建房子置地,另起爐灶。

  更加吸引眼球的是傲洲發現金礦了,所謂金曜城便是因此得名,前來淘金,企圖一朝發財的三教九流不要太多。當然,這些人算不得定居,需能長久留下來才能算是傲洲之民。

  由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擺在四海台前,傲洲如何建制?

  四海內部對傲洲的定位意見不一,這也是一直沒有設立行省的原因之一,地域太過廣闊,不下於另一個大明,四海在傲洲所探索的地域也只不過是沿海之皮毛。

  以人口算,也就一市之規模。

  以地域算,劃分二十個行省都不足以管控。

  各種奇葩的意見紛亂,甚至有人提出在傲洲設立國都,直接建國,另立一個大明,著實令人蛋疼。

  就明生而言,此事卻是不急,先以人口定論,市一級足以應付,待人口過百萬之時再討論如何建制亦是不遲。關鍵大明現如今正是發力的時候,尚沒有精力大肆整治那片飛地。

  永豐,無衣。

  二地都是四海的糧倉,放眼望之,皆是稻浪,所產尤高過大員,也是明生敢於大肆征兵的底氣所在。

  其他幾處行省都是順其自然,諸如檀香島,帝汶,蘇島,香料島等地,各有所產,人口混雜,暫時還不是四海經營的重點。也可稱其為掠奪資源之地,是給四海輸血的。

  安島。

  安島總督府才是四海在大洋之上的真正前線。

  如今馬來半島的幾個關鍵點為四海所掌控,海路通暢,商貨可直達安城。短短時間,安城已經成為事實上的連接兩洋之貨物轉運中心。

  四海,大明貨物源源不斷輸入安城,再經安城轉賣至東籲,阿拉乾,莫臥兒,印地南部諸邦。反之亦然,商賈可直接在安島采買印地特色貨物,運至南洋,大明發賣。

  隻一個新建之城,便令四海的出貨量暴增,利潤幾乎翻倍,隻關稅便收到手軟。

  緣何如此?這便是流通的力量,分段經營,各有取利。

  譬如舊時一艘商船走古晉至吉大貿易航線,一年往返最多兩次,而今只需在安島拿貨,不需去往吉大,雖貨物本身的價格有所提高,又被征收關稅,但一年卻是可以跑四次,甚至六次。單次利潤減少,但以時間來算卻是利潤飆升。

  四海沒有提高貨物的價值,但卻加快了貨物的流通。

  安島是天然的貨物轉運中心,但貨物轉運中心卻不是四海的全部,棉紡才是安島的核心。

  就明生所在的世界而言,全世界只有兩個紡織業中心,大明,印地。二者不相上下,各領風騷,但印地略有優勢。無它,原材料充足,都是高原之地,棉花產量高,質地優,反觀大明卻是沒有這般的地利。

  也正因為如此,南洋棉布多從印度輸入,這卻是明生所不能接受的,需知工業革命自什麽而起?紡織業啊。

  自由競爭乾不過,那就只能動用強力手段!

  安城對輸入南洋的棉紡品課以高額關稅。話說我不入安城可不可以?可以,安島總督府的艦隊在海上等著呢,抓到便雙倍征稅,還要課以罰款。一句話,堵截印地棉紡織品輸入南洋,大明的棉紡織品要將南洋的市場吃掉!

  這一點,明生是下了死命令的,便是荷蘭,英國,西班牙的船隻也不例外,想要在南洋做棉紡生意?可以,去古晉拿貨!

  這便是壟斷經營,損人而肥己!

  安島的作用還不至於此,島上大大小小的棉紡作坊過百家,紡紗,織布,印染一條龍。

  利用四海在印地的據點收購生棉,運至安島,加工之後在安城就地發賣給前來采買貨物的阿拉伯,英國,荷蘭商人,當然四海的商人更多,諸如幾個海盜頭子莫不以此為業。

  經彼等之手,棉紡織品可遠銷隻薩菲,奧斯曼,甚至非洲東海岸等地。

  話說人家憑什麽買你的,在印地采買豈不是更為低廉?誠然如此。

  然則去安島采買貨物的商賈,多是奔著生絲,絲綢,瓷器,香料等大宗商品去的,棉紡織品利潤有限,屬於附帶品,順手買之。

  便如開車去超市采買,有幾個會因為幾根青瓜貴了就繞道去菜市場一趟?夠不夠油錢的?

  那商賈為毛不在印地設廠呢?運生棉同運成品布料相比,顯然後者更為劃算。

  對不起,四海之民禁止在四海之地以外設廠,印地的殖民地也不行!所有的工業都要留在四海之內,違者重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