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宋恥》第355節 9錫(二)
鹹平府有女真人這幾年開辟出的大量熟田,甚至還有一茬麥子可以收,可以吸引到一些人口。

 但李慢侯不喜歡用土地來固定人口,他依然采用經濟化的手段,將土地拍賣給土豪。這些土豪有的是辦法去經營農業,雖然有破產的,但大多數都是很好的農業資本家。是最能高效利用農業土地的專業人士。

 這樣當然吸引不到多少人口,因此燕王治下的遼東地區,必然不是一個人口殷實之地,但卻是一個經濟化程度極高,富庶之地。

 劉佶在遼東的動作,很常規。將一座座猛安謀克寨子,改作屯堡,只是改了一個名字。用的還是保甲法制度,謀克為保長,猛安為都保長,整個遼東全部保甲化。跟女真猛安謀克制不同的是,保甲只是一種管理制度,老百姓是要納稅的,軍民一體。這跟唐朝府兵製都不一樣,府兵至少是不納稅的,只是承擔兵役和裝備。但劉佶的部民,不但要納稅,還要服兵役。反倒跟春秋戰國的耕戰制度相似。但比秦國的耕戰人性的是,劉佶不需要部門自備鎧甲和糧草。

 這是一種夾在耕戰製和府兵製之間的制度。

 另外劉佶還改革了保甲製裡的保馬法,不要求每戶都養馬,哪怕是遼東,也有些地方不適合養馬,強行攤派只會虐民。他只要求每保要保有三百匹隨時能戰的戰馬,可以自己養,也可以從外面買。這樣每保一百兵源,可以一人三馬,隨時出征。戰馬由保長管理負責,責任到人。

 武器放牧,則是官府管理。又借用了宋朝的軍監制度,都保之上設縣,每縣設武庫,負責儲備、維護武器裝備。製造則由都護府直接管轄,設軍監,允許自造和采購,然後向武庫下發。

 宋朝的武器管理制度是很完善的,跟其他朝代衰落時期不同,宋朝人在武器上,始終不怎麽吃虧。女真人有鐵浮屠,宋人也有步人甲。

 宋朝的各種制度,都比前朝後朝更加規范,執行的也比較嚴格,唯獨是人不行。人不行又不是人種不行,而是制度上對人的限制太大,重文抑武也不會帶來這麽嚴重的後果,如果文人可以打的話,那也行,關鍵是文人又從文化和心理上輕武,性情之嬌弱,也是歷朝歷代之冠。所以制度不管多麽優秀,也改變不了軍事上的弱勢。

 劉佶現在這麽玩,實際上在軍事上非常強勢。深諳商君之道,弱民而強國。如果是一個正常社會,這種政策是玩不下去的,可劉佶又用保甲將老百姓死死固定在土地上,這些遼民逃又逃不走。

 杜絕逃人,就需要另一套制度配合,那就是抑商。劉佶治下當然少不了商人,但又不能讓所有人都去做商人,那就沒人當兵了。所以他的商人,那都是要具保的,一人獲罪,保人株連。規定每一個保,只能有一個商人,由保長聯保。

 這就成了一種官商制度,可以想象,保長肯定會讓自己人去經商,這會給保長帶來商業特權。保長既不願意,也不敢讓不相信的人去經商,因為他是要負責的。久而久之,保長在地方上的經濟實力都得到加強,成為土豪一樣的勢力。

 土豪太大是會威脅到中央的,因此打擊土豪也有一套策略,那就是抑製兼並。劉佶嚴格限制土地買賣,一戶分地兩百畝,只能耕作,不能買賣。這跟宋朝不抑兼並的政策,背道而馳。

 劉佶當然是總結了宋朝的弊端,然後建立這套制度的。這套制度,也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經過遼南地區長期檢驗的產物。劉佶能一次拉出十三萬大軍,就是這套制度的結果。

 李慢侯詳細了解過劉佶的制度,他知道這套知道可以保證極強的軍事化。但他也知道弊端,宋朝雖然不抑兼並,地方土豪勢力強大,但還威脅不到中央,小土豪變打土豪之後,又通過科舉轉向士族,融入統治階級。土地兼並的結果是貧富分化極度不均,集中的財富,容易成為資本,所以宋朝商業發達。但同時,過於貧困的下層,會讓社會持續動蕩,所以宋朝的農民起義很多,有統計的高達四百二十多次,平均每年一次半。可沒有一次起義,蔓延到都城,威脅到統治的,因為絕大多數都在地方上被土豪自己撲滅了。

 最大的兩次,是超出了土豪控制力的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宋江起義是因為天災,這不是土豪能抗的,方臘起義是因為宋徽宗在江南普遍的搜刮引起了公憤,否則不會鬧那麽大。而且即便是方臘起義,也不過蔓延幾個州府,連都城的邊都沒摸到。宋江起義更是直接被地方州就給撲滅了,跟黃巢起義、黃巾起義這些農民起義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劉佶這種玩法,會讓前期財富非常平均,人口快速增加,但在後期,人口增加引起土地經濟崩潰,農民起義會摧毀政權。這完全是一種農業軍事聯合體。李慢侯的制度,則是商業軍事聯合體,用商業力量驅動軍事行為,用軍事力量維護商業利益,從長遠來看,商業是一種更加持久的力量,因為不管出現什麽樣的災難,商業總是能盈利的。

 只要中國商人集團能夠持續盈利,他的體系就不會完全崩盤。而且商業是一個紐帶,會驅動農業、工業全面發展,而不是限制這些產業的發展。重農就要抑商,但重商的國家,可沒聽說過有抑農的。重商的文化下,其他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會帶動商業的繁榮。因為商業本身,就是交換,沒有其他產業的盈余,就沒有剩余產品進行交易。

 可為什麽還是會出現重農抑商的文化呢?因為商業會製造流動人口,人口一旦流動起來,就很難控制,很難讓他們從事不願意的行業,比如當兵。所以重農抑商的朝代,往往是軍事強大的朝代,至少是為了軍事化,而推行重農抑商策略的。

 李慢侯看的很清楚,重商社會,一定要跟募兵製結合來維系軍事力量,所以他的策略是尋找最好的兵源,用最好的待遇吸引他們。

 軍事問題容易解決,無法解決的難題是,重商文化下,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李慢侯並不擔憂大商人聚積的情況,那是資本積累,遲早都要走這條路,他擔心的主要是小民過於貧困,乃至於掙扎在死亡線上,這是無序競爭的必然結果,一個社會中,有強者,就有弱者。博弈之下,弱者的生存空間會被無限剝奪,最弱勢的群體,只能掙扎在死亡線上,少有天災順逆,就可能饑貧而死。

 他治下的社會,是生機最大的社會,也是貧富差別最大的社會。有無數人責罵李慢侯,認為他是一個壕無人性的暴君。可他們都沒罵道點子上,一個聰慧的府學學生,不願意去當官,家裡很有錢,做起了民間學者。他用歸納對比的簡單方法,寫出了一片反燕王的雄文。這個家夥,開挖了許多古墓,有唐朝前期的墓葬,唐朝中期和晚期的墓葬,還有大量宋人的墓葬,蔡京的漏澤園埋葬著大量無主的孤墳,給他提供了大量素材。

 這家夥挖墓可不是為了挖寶,他挖的都是普通平民的墳墓,他將屍骨拉出來對比。發現唐朝初期府兵製時期的人均身高相差很小,中後期差別越來越大,富人身高比窮人平均可以高三寸以上。而宋朝前期的人均身高,又比漏澤園裡饑寒而死的拚命更高,最後他將漏澤園裡的窮人身高,跟燕王治下最貧窮的城市窮人對比,發現竟然比這些窮人還高半寸左右。

 這給了無數儒士攻擊燕王製造了鐵證。

 道理李慢侯怎麽會不知道,這樣的對比美國人也做過,有一個美國學者,測量了一萬六千個印第安人的身高,發現平均一米七一,而且高低差別極小,比歐洲人要高幾厘米。可歐洲人的身高差距極大,營養豐富的貴族騎士,跟農莊裡的農奴簡直不像是一個民族。仿佛是印度的種姓製下的不同階層一樣差別巨大。

 而歐洲工業革命時期,身高最低的,恰恰是日後世界上人均身高最高的荷蘭人,原因就是荷蘭人商業化程度最高,富人最富,窮人最窮。

 圍繞這片雄文,不但讓男方儒士責難燕王,反推出如今世風日下,宋人不如唐人,晚唐不如中唐,中唐不如初唐,繼而得出結論,三代之治必然是百姓和諧,連府學精英都分裂成兩派。一派認為,燕王雖然保國保種匡扶了中原,但卻沒給天下百姓帶來福祉,應該實行輕徭薄賦的休息之策;一派支持燕王,那思辨式的反詰拷問歸納式的雄文,反問,如果城裡的窮人過的不如意,為什麽不回鄉?

 有人說窮人無地,所以回鄉也掙不到錢。這個結論很快就被推到了,因為立刻就有先生帶著學生去做實地考察,他們發現,同樣是做工,農村雇工的工資低於城裡,可是農村人的身高卻更高一些。不存在回農村吃不飽飯的問題,因為燕王治下的人口始終比較緊張,地多人少,給人做佃戶,地租比南方低,收獲比南方大,吃得飽,穿得暖。更何況,真的在城裡活不下去的話,還可以去遼東啊,哪裡土地更多,大地主登報招工,給的工錢極豐厚。

 又有人說故土難離。可明明已經離開故土進城了,還有什麽難離的?

 這個問題引發了大討論,雙方都在抽絲剝繭尋找答案,試圖證明燕王之治是不是善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