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宋恥》第367節 大衝擊(二)
搞得東羅馬人只能不斷提高年金的數量,從十萬到三十萬,最後終於接受契丹人的要求,答應每年給一百萬金幣。要是他們早答應,耶律大石也不會滿足。耶律大石之所以執著於一百萬金幣這樣的巨款,並不是他缺錢,而是沒有進攻方向,他需要東羅馬帝國這個出口用來釋放漠北地區的高壓。

 幸好東羅馬帝國皇帝始終小氣,連苟延殘喘的巴格達哈裡發每年都能給耶律大石繳納一百萬金幣,東羅馬帝國卻才給三十萬,不打他打誰?

 相比於東羅馬帝國的小氣,伽色尼帝國就太慷慨了,慷慨到大石甚至婉拒他們增加歲幣的請求。現在伽色尼帝國每年給大石三百萬金幣,最開始是一百萬,是印度的份額,接著是兩百萬,因為伽色尼收復了波斯南部,最後是三百萬,因為伽色尼帝國吞並了波斯北部到巴格達地區的塞爾柱帝國。

 伽色尼帝國甚至願意出四百萬金幣,因為他們還想吞並花拉子模,已經打了兩場戰爭,花拉子模的康裡人軍團,完全不是女真古拉姆的對手,已經被打的岌岌可危,靠著西遼的支持苟延殘喘。

 擁有印度、波斯和兩河流域的伽色尼帝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帝國,綠洲地區的花拉子模怎麽可能跟他們相比。以前越富越弱,可如今伽色尼帝國能通過宋商得到雇傭兵,財富就是力量。花拉子模人手裡最大的武裝力量,是被女真契丹人打散後,投靠他們的欽察聯盟裡的康裡部落,不可能是精銳的女真古拉姆對手,所以伽色尼帝國吞並花拉子模不存在任何軍事困難。

 只是契丹人有些擔心,一旦伽色尼帝國進入中亞,是不是會切斷他們的商路,,最重要的,是不是會跟大遼起衝突。所以大石最後堅決反對伽色尼帝國佔領木鹿、布哈拉城。而是直接派漢兒軍控制這兩個綠洲城市,將花拉子模和伽色尼帝國隔開。

 西遼終於開始扮演中亞的憲兵角色,這被認為是西遼後來衰落的原因,因為契丹人的力量必須無休無止的投入到各國紛爭中,主持公道的人總是吃力不討好。所以伽色尼帝國越來越對契丹人不滿,就連被契丹保護的花拉子模也不滿,因為布哈拉和木鹿之前在他們手裡,現在被契丹人直接控制了。

 不滿的結果是,伽色尼帝國開始購買更多的女真、黑人古拉姆,花拉子模開始勾引更多的欽察部族加入。政權形態的欽察人聯盟已經瓦解,但其中的康裡人、阿蘭人、保加兒人、佩切涅格人等南俄草原民族,則以氏族聯盟部落的形勢,在夾縫中生存下來。面對強大的女真、契丹、基輔羅斯等勢力,他們選擇歸附、納貢、服兵役等方式獲得生存權,面對花拉子模的勾引,他們不斷南下花拉子模,成為花拉子模蘇丹的雇傭兵。

 但是投靠花拉子模的南俄草原部族只是少數,大量南俄草原民族則往西遷移,進入東羅馬帝國境內。他們投靠東羅馬帝國,同時也劫掠東羅馬帝國。他們進入多瑙河流域,跟瓦拉幾亞公國、匈牙利王國不斷發生戰爭。

 隨著戰爭的向西蔓延,中亞地區反而平靜下來。契丹人在這裡的統治,十分穩定。耶律大石近十年,都一直忙於制度創建,保護契丹人的生存條件。

 跟漢兒的聯姻,讓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契丹人終於恢復過來。大量燕雲漢兒向西發展,移民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源源不斷,輸出的主要是壯勞力,他們以工匠、商人、官員為主。徹底解決了西遼的文化貧瘠狀態,穩定了他們在中亞的文化環境。

 支持大石晚年生命的,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那就是讓契丹人成為最優秀的草原民族,他既不想讓契丹人成為漢人,也不想讓契丹人繼續像漠北民族那樣膚淺,因為膚淺的代價是滅亡。

 在李慢侯的開導下,他放下了心結。允許契丹人大量進入城市,不再拒絕城市文明,跟漢人、西域人一起生活在城市裡。但契丹人控制著廣袤的草原,他們依然進行遊牧,他們遊牧的草原中心,必然有一座漢兒建造的城市。他們春夏居住在草原的牧場上,冬季遷入城市中窩冬。

 契丹人依然是遊牧的,不一樣的是他們遊牧的范圍開始以漢人城市為中心,而不再是在廣大草場之間轉場。過去他們的轉場,是受到山川、河流等地理條件影響的,是從陰山南北進行遷移,如今則是跟城市結合在一起,是在城市內外遷徙。

 半定居的環境,給了大石一個條件,讓他辦起了契丹學堂。契丹人的子弟,年少時在學堂裡讀書,成年則在草原上放牧,精英進入府學,智者成為學者,甚至可以送去齊州學宮進修。

 這樣一套制度,不但大大降低了契丹人遊牧經濟的耗損率,沒有大范圍遊牧的消耗,可以剩余更多物產,然後通過貿易轉化為財富。

 遼國已經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生產者之一,雖然主要的生產者是漢兒,可契丹人也是其中一環。依托契丹人遊牧經濟產出,中亞漢兒城市誕生出規模龐大的皮革加工業、毛紡織業和棉紡織工業,費爾乾納盆地的棉花種植規模,已經是世界級的。

 再生產棉花之余,這裡的糧食能養活上千萬人,如今這裡才生活著一百來萬人,遠遠沒有達到極限。棉花生產也好,糧食生產也好,都還有大量土地可以開墾。缺乏勞動力,才是這裡的問題。

 由於這裡的條件,讓超過一半漢兒生活在這裡,建造了四座城市。契丹人也有大量生活在這裡,契丹人如今跟漢兒是共生關系。

 契丹遊牧,漢兒農耕,這樣的共生,讓他們合在一起其實也是半耕半牧,可是契丹人放牧比女真人更精通,漢兒耕作也比女真人更精通,加在一起的效率,比女真政權更高。這樣的效率,在經過數以十萬計的人口放大之後,終於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更豐富的資源支撐下,契丹人人口增長,終於超過了女真人。但這更可能是因為半定居生活帶來的結果,總之契丹人也可以像漢人那樣,一家生育七八個孩子,而且大多都能建康成長。

 經過一代人的成長,大石治下的契丹人數量終於恢復到了從前,從他在西域建立霸權時候的六萬帳,東歸之時的十二萬帳,增長到了二十萬帳,總人口百萬出頭。而老對手女真人如今,才不過六十來萬,剛剛在西方站穩腳跟,征服基輔羅斯。剛剛不需要契丹人的支持,能夠自給自足,自己打造兵器鎧甲,而不在向契丹人購買。

 擁有百萬之眾後,大石終於可以松一口氣。讓他更加自信的是,除了百萬繼續遊牧的契丹人外,他還有一百多萬漢兒。他剛到西域的時候,跟他過來的漢兒不過一千出頭,主要是漠北軍州的守軍,後來幾萬燕雲逃奴投靠他,當他東歸的時候,已經有十萬漢兒之眾。東歸之後,漢兒有了二十萬人,這些年又從燕雲地區湧入了十余萬人。

 而且投奔西遼的以漢兒為名的人口,並不都是遼人,很多人事實上是其他漢人,有南方宋國的漢人,甚至有西夏國的漢人,他們冒充燕雲漢兒來投奔大石,大石睜隻眼閉隻眼,他並不在乎漢人的血統是遼人還是宋人,他也承認這些人是漢兒。

 這些假借漢兒之名,投奔他的漢人,讓他產生了一些心理上的滿足,能吸引人口,向來都是儒家觀念中的好事,管子、墨子、孟子都支持這樣的情況,認為是聖王在世的象征。民歸之如水就下,這是墨家的兼愛,是儒家的仁義,是王道基業。

 這些投奔他的漢兒,帶來了人口大爆炸,漢兒人口從三十萬增長到了一百五十萬,他倒也不擔心,大遼時期,漢兒本就比契丹人多兩倍,依然為大遼提供力量。如今他對漢兒,比前朝更好,漢兒更沒理由叛他。

 一百多萬漢兒,能為他提供跟契丹人相等的軍隊, 如今他已經可以自稱控弦之士四十萬眾,成為匈奴、突厥那樣的真正霸主,達到了契丹人的頂峰。

 除了漢兒歸附,大量漠北小部也在歸附他。因為他控制的草原更多,他的外帳諸部,已經從最初的十八部,發展到了三十部。甚至完顏亶名義上也是大遼屬國,可誰都知道,那只是名義。同樣的還有漠北三族,其實也只是名義上的屬國,他們並不真正貢獻力量,只是同盟而已。但卻真的有三部女真人在三十部外帳行列,五國部、出河店部和長春州部,一直在唐麓嶺北控制驛道,非常忠誠。

 真正的附屬國,其實只有東西喀喇汗國、高昌回鶻這些西域定居政權。契丹牧民在他們的都城之外放牧,漢兒在他們的國土上建立商道城市,這些國家已經無力反抗,大石甚至在猶豫要不要廢除他們。

 大量漠北小族西遷,原本在西域活躍的葛邏祿、康裡等遊牧部族,已經全部消失。葛邏祿人徹底走出歷史,被滅族了。康裡人托庇在花拉子模帳下,幫助花拉子模作戰。而東西喀喇汗國國內遊牧的突厥部落,已經全部被漠北外帳取代。這些外帳,跟漠北強族同源,蒙古部、蔑兒乞部、克烈部、塔塔爾部中的氏族都有。管理他們的,依然是烏古敵烈統軍司和西北路招討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