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宋恥》第18節 歐洲風雲(二)
被法國奪取了北意大利後,也成為內陸國的神聖羅馬帝國,不甘心失去出海口,也試圖奪取富饒的萊茵河流域,從中歐山脈中出擊了。法國人不想看到白女真帝國獨霸中歐,挾大勝英國的威勢,從西部殺向佛蘭德,試圖奪取佛蘭德這個富饒之地。

 白女真王國被四面圍攻,雖然確實實力最為雄厚,奈何雙拳難敵四手,好漢也怕狗多。經過艱苦作戰之後,不得不接受戰敗的結果。戰敗後,白女真王國不得不將立陶宛歸還女真帝國,將佛蘭德法語區(比利時)割讓給法國,將波美拉尼亞地區割讓給丹麥帝國,同意向神聖羅馬帝國開放萊茵河、易北河水道。

 白女真帝國的統治階層,是一群軍事文化的白女真貴族,是一個女真文化、波蘭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混合民族,跟歷史上的普魯士人、日耳曼人只在語言上有差別,他們講述的語言,是以日耳曼語為基礎,融入了女真和波蘭詞匯的一種語言。文字上,早就全盤接受了德文。

 命運上竟然也跟歷史上的普魯士、德國相似,不得不面臨四面皆敵的處境。弱的時候眾人欺負,強的時候眾人防備。這就是中原困局,歷史上能走出來的國家屈指可數。就像中國戰國時期的魏國,強盛一時,卻最終要被落後的秦國滅亡。

 不過被四面攻擊的情況,也鍛造了白女真王國的民族精神。雖然已經形成民族國家,可是這個國家內部文化上依然分裂。統治民族是白女真人,從外觀上他們已經跟本地的日耳曼人沒有差別,混入體內的女真血統普遍下降到十分之一一下。但以前,統治下的日耳曼人,波蘭人對他們並不是很認同。雖然因為白女真王國的出現,導致中歐地區沒有建立起普遍的農奴製,而是一種商業性的莊園製農業。

 經營農業莊園的,除了白女真貴族之外,更多是日耳曼和波蘭人。跟周邊國家的戰爭,讓中歐民族開始意識到他們跟周邊民族的不同。尤其是當戰爭最危險的時候,白女真人動員的方式,並不是歐洲式的貴族騎士制度,而是從女真人哪裡繼承的簽軍制度。成年中歐男丁普遍被征發,連普通佃農都被戰爭調動。

 戰爭結束後,白女真權貴,跟日耳曼、波蘭地主集團開始融合,等級觀念開始弱化。形成了類似容克地主一樣的土地權貴集團,他們詭異的將自己稱之為白女真士大夫階層。

 之所以這麽稱呼,是因為白女真王國建立之初就建立了中原式的科舉製,白女真國王推行新政,科舉製國。由於這個國家本來就沒什麽權貴集團,所謂的白女真貴族,以前大多數也是依附於波羅的海聯盟的雇傭兵家族,沒有歐洲貴族那種廣泛的封建特權。統一的建立在王室強權的基礎上,因此推行科舉製非常容易。

 通過科舉製,將講著法語、德語和波蘭語的三大主要族群凝聚為一體,形成特殊的白女真士大夫階層。這算是女真入侵給歐洲帶來的最大文化遺產。

 有科舉製下的士大夫階層和中央政權,有蓬勃興起的工業集團,又有易於修建鐵路的平原國土,白女真王國依然在歐洲引領工業革命。

 但英國和法國也在快速進行工業革命,英國人的鋼鐵業很快追趕上了北歐和萊茵河地區的水平,也開始建立鐵路和運河。英國人豐富的煤鐵資源,實際上並不比萊茵河少。他們還開始打擊白女真帝國壟斷的毛紡織工業,英國人基於科學,制定出嚴格的出口管理辦法,對出口呢絨質量進行嚴格檢驗,絕不允許殘次品出口。同時嚴禁優質的英國羊毛出口,導致佛蘭德地區的毛紡織工業一落千丈,大量佛蘭德紡織工人移民英國。優質的羊毛,加上嚴格的檢驗,讓英國呢絨很快就成為優質品的代名詞。

 法國人繼續在浪漫上引領風氣,法國在工業上,門類都有,但都不佔優勢。法國也有鋼鐵工業,可比不過英國和中歐,法國也有毛紡織工業,但跟英國不是一個級別,法國還引入了絲綢工業,但連中國和印度的皮毛都比不上。

 但精美的法國藝術品,卻獨樹一幟。法國王室帶領本國沒有土地,但有財富的貴族,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奢侈消費中。法國貴族被王室打壓,失去了大量封建特權,可是他們擁有龐大的封建地產,既不像白女真權貴那樣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從事工商業,又沒有英國貴族那麽務實的在鄉間經營牧場,他們喜歡擺譜,追求貴族風度,除了消費,也找不到別的活動可言。

 於是無法像以前那樣,在鄉下城堡裡擁兵自重欺負農奴的法國貴族,紛紛住進城裡,出門一定要有奢華的四輪馬車,居家一定要有仔細的英國管家,順從的波蘭女仆,活動不是傳統的狩獵活動就是奢華的炫耀性舞會。

 法國貴族的奢侈消費,很容易引領文化產業發展,所以歷史上法國文化才那麽發達。只是這種文化風氣,也讓法國人錯失了許多機會。法國有歐洲最多的人口,卻沒能向英國人那樣成為世界霸主。在這個時代,甚至因為白女真的興起,連歐陸霸主都做不成了。

 白女真王國被工業革命支撐,僅僅用了很短時間,就從戰敗中恢復過來。這一次,他們學會了合縱連橫。利用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在北意大利的矛盾,支持法國控制這裡,跟法國結盟,將屠刀伸向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能始終屹立在歐洲中部山脈地區,主要得益於日耳曼人的軍事文化和羅馬教會的支持。以前的女真帝國,後來的白女真王國,都不信仰天主。這讓羅馬教會非常恐慌,盡管白女真王國的民眾依然信奉基督教,可教權逐漸被國王掌控,羅馬教會無法在這裡任命主教,更別說征收什一稅了,之前波羅的海聯盟的那群商人可不會答應。

 所以教會一直很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對他們收回中歐不抱希望,只是希望他們能擋住女真人南下。不負眾望,在日耳曼騎士階層和羅馬教會支持的各種騎士團的幫助下,神聖羅馬帝國屹立不倒。

 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分裂狀態,沒有任何改變。皇帝權力虛弱,帝國由波西米亞、奧地利、巴伐利亞和士瓦本四大公國割據,皇帝能控制的只有士瓦本公國這個本部。

 白女真的目標,是波西米亞公國的西裡西亞地區,這裡的礦產資源豐富,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冶金業中心。白女真王國的煤鐵工業集團,對這裡垂涎三尺,國王自然要幫他們爭奪這裡。

 神聖羅馬帝國根本擋不住白女真和法國的夾攻,被迫徹底放棄北意大利,同時割讓西裡西亞給白女真王國,在歐洲淪為二流國家。

 白女真王國見好就收,吞並神聖羅馬帝國不現實,會遭到其他列強的圍攻。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對上了北歐丹麥帝國,丹麥帝國統治著瑞典和挪威,背後站著波羅的海聯盟。從白女真王國手中奪走了波美拉尼亞,這是無法容忍的。

 戰爭不是白女真首先挑起,盡管他們一直虎視眈眈。戰爭源自女真帝國的內亂,幾年前從白女真割讓出去的立陶宛地區發生了起義,起義的當地貴族向丹麥帝國求援,希望立陶宛並入丹麥帝國。丹麥帝國也想擴大波羅的海沿岸領土,控制這片海洋。於是介入了,丹麥帝國和女真帝國開戰,白女真向女真帝國遞出了橄欖枝,兩國宣布聯盟。丹麥戰敗,波美拉尼亞被白女真收回。

 巔峰時期丟失的國土,就只剩下立陶宛地區了,但白女真不想貿然進攻這裡。女真帝國持續衰落,軍事實力不強,但是腹地太深,跟這個帝國開戰,很容易發展成長期戰爭,這會給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機會,因此白女真壓製了野心。

 同時,白女真王國開始跟英國親近起來。英國人丟失了在法國大陸上的領土後,更加致力於向海洋上擴張。由於宋燕兩國的世界擴張,這個時代可沒有給英國人留下海外擴張的空間。英國人的海外擴張,主要是商業性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被白女真驅逐到北歐的波羅的海聯盟。

 英國跟法國的仇恨無法化解,而法國已經是白女真最忌憚的對手,兩國的敵人相同,因此走在一起成為必然。只是法國不容小覷,擁有歐陸第一大人口,工業實力不弱。法蘭西民族也非常勇敢,聖殿騎士團就是這個國家的特產。

 所以雙方輕易不會開戰。

 歷史留給白女真的時間也不多。因為工業革命興起之後,對周邊國家造成了巨大衝擊。鄰國不可避免的開始改革,連老大帝國女真帝國都進行了改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