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宋恥》第153節 削藩(一)


 其實趙鼎上台,李慢侯還是能接受的,這個人很有一套。

 唯一可惜的是,此人堅決不肯議和,是一個連議和都不能議的人。

 李慢侯知道,現在的國力還無法支撐持久戰爭,這幾年,金國隻稍微釋放了一點空隙,南宋就穩定了局勢,如果能有一個五年左右的和平恢復期,士兵軍紀還沒有敗壞,財政力量又進一步大增,那才是國力對比最佳的時候,而不是現在。

 就算沒有議和的誠意,大可以去談,拖延時間。可趙鼎拒絕派使者接觸。

 文官爭完了,才能輪到武官,因為武官的命運,是需要文官們來討論的。

 重點就是軍功,趙構一時激動許下了封王的承諾,這也不算什麽。畢竟這也算祖製,宋太祖就許諾過,收復燕雲者王,最後落到了童貫頭上,封一個郡王,也不算開先河。

 問題是給誰?

 收復兩京,給出兩頂王冠,一點都不貴。可是給誰呢,最後開封和洛陽,都是投降的,城外軍隊分數各方。圍攻開封的主力是真揚藩鎮趙立,徐宿藩鎮牛仲,以及官軍韓世忠部。圍攻洛陽的是官軍嶽飛和劉光世部,以及光黃藩鎮軍和舒蘄藩鎮軍。至於其他參戰的軍隊就更多了,滁濠藩鎮、楚泗藩鎮都有參加。

 每隻軍隊主帥都給一個?那王爵也太不值錢了。因為敵人投降就不給了?趙構當時為了讓軍隊接受議和,許諾軍功照舊。

 這一些都漏洞百出,畫大餅的時候,誰會考慮圓不圓,只會考慮大不大,大是夠大了,可沒想到出在了不知道該給誰吃的問題上。如果是有惡意,二桃殺三士到倒也無所謂,讓軍閥們去爭鬥好了。可問題是現在是朝廷自己為難。

 很難分清到底誰的功勞更大,比如在開封,趙立的功勞並不比韓世忠低。但韓世忠是官軍,趙立只是藩鎮軍。給趙立封王,一個有地盤有軍隊的王,誰能放心?

 洛陽方面更麻煩,那邊的進攻主力是三支,嶽飛、王德和麗瓊,配合的藩鎮軍就真的只是配合,因為田氏兄弟和林永的軍隊能保存實力就保存實力,攻城這種活他們能躲就躲。嶽飛功勞最大,可王德和麗瓊兩人加起來又比嶽飛大。

 給嶽飛封王,又牽扯到嶽飛爬的太快,他資歷太淺,跟隨趙構很晚。知道杜充投敵,嶽飛才獨立發展,在通泰鎮府位置上南逃,先被罷免,接著張俊帶兵在太湖剿匪,看到了嶽飛的軍隊,認為可用,將嶽飛調到自己部下,嶽飛這才重新啟用。接著嶽飛在張浚的都師下,開始四處剿匪,南宋的巨寇大半是他剿滅的,如果沒有張浚,這些功勞張俊就要佔一半,有了張浚,嶽飛基本獨佔了,結果導致嶽飛的升官速度如坐火箭一樣。

 現在又封王的話,他就從張俊部下,立刻壓了張俊一頭。而張俊對此很不滿,他也是要北伐的,被趙構強留在杭州坐鎮。為了平複張俊的不滿,給嶽飛封王就不合適。

 朝堂上爭論一片,嶽飛這人比較自謙,他竟然上書稱他的功勞夠不上封王。終於終止了爭議,可嶽飛不封王,洛陽的王爵給誰?不給,朝廷威信放哪裡?除非其他武將都上書說不要。給,該給誰?給王德還是麗瓊?

 最後朝廷議來議去,做出了這樣一個折中。開封的王冠帶在了趙立頭上,理由是趙立之前獨立收復了南京,加上這次收復開封的功勞,就夠得上一個王爵了。洛陽的王冠莫名其妙的戴在了劉光世頭上,因為王德和麗瓊都是劉光世的部下,是打著劉光世軍的旗號作戰的,哪怕劉光世一步都沒有離開他的老窩。

 其他參戰將領一個個封爵,李慢侯封了一個東海郡公。嶽飛是武昌郡公。韓世忠封英國公。王德、麗瓊也各自封郡公。可是其他藩鎮,竟然都沒有封爵,加了一些高級頭銜,林永也不過加了太尉。

 這些人已經寫信給李慢侯抱怨,說朝廷對他們這些藩鎮軍不公。李慢侯也覺得有些不公平,尤其是這次戰爭中,雖然沒有明顯功勞,但起到過重大作用的單穿,竟然沒有任何封賞,理由是失陷過藩地。兀術曾經幾乎將無為軍全部,和州大部攻佔。要不是李慢侯帶兵及時趕到,確實有丟失的危險。後來那些功勞算到了李慢侯頭上,單穿頂了所有罪責。可如果單穿像田平那樣棄地,李慢侯就不可能有機會反擊。單穿連一個加銜都沒撈著,可想而知之前李慢侯將廬州交給他防守的建議,朝廷也不可能采納。

 與單穿一樣不賞不罰的還有徐明,他隻守住了滁州。可濠州是他上任前就丟的,他只是沒有去收復罷了。戰爭中,他還派兵援助過田氏兄弟。

 林永抱怨後沒幾天,田平被撤藩。這個毫無爭議,兀術打來,他棄地而逃,引兀術去攻單穿,險些釀成大禍。李慢侯沒意見,可跟其他處置措施一對比,李慢侯就覺得,有些味道不對。

 難道朝廷現在就要開始打壓武將?

 殺驢也得卸磨了再殺啊,現在還要靠驢拉磨呢,現在就卸?趙鼎不會這麽不顧大局吧?

 越來越惡劣的事情在繼續著。田平的藩鎮被撤,他弟弟田夏卻得到了加賞,也加了一個太尉。顯然他的功勞比不上林永,這完全不是看功勞,是對田夏的安撫。

 殺完這些西軍藩鎮,接著對其他藩鎮動手。

 李慢侯一直想把揚州控制在手裡,所以安排了牛仲。這次趙立借助封王的威勢,向朝廷提出移鎮,他要想把自己的藩地真揚換到開封一線,方便北伐。朝廷準許了,但開封是東京所在,不能給他開鎮,讓趙立在開封東南的陳留開鎮。趙立的王爵封為陳留郡王,古代陳留郡的治所就在開封縣,跟他收復開封也算相得益彰。

 可這就完了!真揚兩地藩鎮,換了一個殘破的陳留縣。趙立不在乎,這給朝廷處理其他藩鎮釋放了一個壞信號。

 趙立移鎮陳留,韓世忠大軍鎮守開封。李慢侯通過晏孝廣提議讓牛仲移鎮真揚,也被朝廷否決,牛仲的位置不動,依然是徐州、亳州鎮撫使。可卻動了張榮,張榮之前轄楚州、泗州、宿州三州之地,朝廷讓張榮移鎮。換到了北方的鄆州、濟州、濮州和廣濟軍。張榮也不是太有意見,因為梁山泊正好就在鄆州和濟州之間,他回到了家鄉,足以平息他心中的任何不滿,而且還多了一個州,哪怕是很殘破的山東州換已經恢復生機的淮南州,他也願意。

 張榮撤走後的楚泗宿三州,真揚兩州,都不設藩鎮。跟淮西的廬州、壽州兩州,一並重歸朝廷。

 朝廷削藩的動作,嚇到了林永等人。削藩的後果讓他們很驚恐,之前當藩鎮的時候,確實做了不少跋扈的事情,為了斂財,對抗朝廷曹司,販賣私鹽,開港收稅,破壞制度的事情做了不知道多少,一旦失去權力,會不會像郭仲威那樣,被砍了腦袋?林永等人紛紛寫信給李慢侯,希望李慢侯能站出來向朝廷申訴。

 這時候他們儼然將李慢侯看做他們的領袖,如果之前他們這麽服從,李慢侯也不至於那麽難辦。田平也不至於敢棄地,心想手裡有兵,朝廷不但動他們,可現在就是動了,因為朝廷手裡也有兵,他們見過嶽家軍,知道朝廷不好惹。

 李慢侯當然不想出這個頭,因為他也覺得削藩肯定是遲早的事情,目前只是節奏上快了一點。李慢侯出不出這個頭,江北藩鎮都已經名存實亡,不是沒有戰鬥力,而是戰鬥力變成了負值。以後要驅使林永這些藩鎮兵作戰,即便是李慢侯也使喚不動。他們手裡的兵,只會牢牢捏在手裡,用來對抗朝廷!

 其實對趙鼎的評價,也只是李慢侯的一家之言,他甚至可以想象,在以後的史書中,這又是趙鼎智慧的一個案例。李慢侯覺得時機不對,可趙鼎那些人的世界觀看來,時機選擇的恰到好處。剛好是藩鎮成功的抵抗住金兵,又還沒有做大,還實力大損的時候,成功削藩,如果讓他們做大,可能就削不動了。

 利用田平失藩之罪,廢了廬州、壽州藩鎮,利用張榮富貴還鄉的草寇心願,將他從長江以北移到黃河岸邊。利用趙立的忠心,收回了揚州、真州。

 多麽智慧!

 可這種權術玩過了, 後來人怎麽辦,還怎麽用藩鎮。

 這些都不是李慢侯在乎的,他最在乎的是揚州的經濟力量能不能讓他利用,這個百萬人的手工業中心,是建立上千萬北人血淚之上的。大多數人是被金兵驅趕到揚州,河北、山東、江南、江東的手工藝在這裡交匯、碰撞,不但手工業總量在快速發展,而且推陳出新的速度極快,這是技術的進步!

 要保住揚州的活力,就不能讓揚州完全按照其他州縣那樣管理,必須繼續堅持這裡目前實行的自由的商業環境。

 李慢侯沒有對抗朝廷收回揚州的政策,而是舉薦一個人,晏孝廣的兒子,一直跟在他身邊的晏湲,他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處理政務的能力,而且管理思想跟揚州那一套政策是同一套邏輯體系。一方面大量使用數字化管理,進行精確管理,另一方面大量減少監管領域,只要不違法什麽都能做,這才是創新的土壤。

 這一次,朝廷同意了,讓李慢侯松了一口氣,因為他並不想跟官僚集團對抗,至少目前沒有對抗的任何想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