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宋恥》第217節 藩盟(三)
()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宋恥 ()”查找最新章節!
 單穿點點頭:“那不跟軍規一樣?”

 李慢侯笑道:“一樣,也不一樣。條子我寫好了,你們拿回去,給幕僚看看。有意見隨時提。等薑滑、范溫回來。我們在定!”

 各家其實意見都不大,就是一份盟約,各藩鎮簽字,授命建立一個共同的機構,叫做東藩府。其實就是一個小朝廷,各家藩鎮的藩官,都由東藩府派遣,東藩司負責科舉、征稅、調撥、征兵、練兵等所有軍政、民政。

 各家藩鎮的職務,也都由東藩府來安排,比如牛仲為東藩府總練兵使,下轄練馬兵使、練步兵使,以及大量屬官,組成一個練兵司;練兵司可不光練新兵,一旦停戰,前線軍隊後移修整,也歸練兵司管。前線軍官,反而是一個臨時差遣。

 練兵司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戰和期間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削弱前線軍官兵權的作用,他們領令出征,回令還軍。軍隊都是東藩府的軍隊,不是誰家的私兵。

 李慢侯不知道,他這種藩鎮同盟性質的條約,後來會吸引其他藩鎮加入。甚至最後也被朝廷模仿,成為藩鎮自保和朝廷削藩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此時李慢侯只是想著,讓各藩擰成一股繩,別真的起內訌。人都有弱點,秦檜這種人的強項就是算計人心,他總能找到藩鎮們的弱點一一下手挑撥離間,最終讓藩鎮集團起內訌。

 李慢侯給條目起的名字是《東藩盟約》。

 其中除了明確組建統一的機構東藩府之外,還保證各家的利益,規定在各家藩地內,給各家保留十萬畝藩田,不征稅,但不能變賣,由藩府統一管理,招租養藩,租子統一撥付給藩鎮家族的族長。各藩還可以擁有私兵,兵額一千,東藩府負責發放軍餉,但軍官可以由藩鎮任命,有些類似公主府的護軍。各藩鎮在朝廷裡領取的俸祿,東藩府不管,東藩府另有一份俸祿,數額不得比朝廷的官俸低。

 不用想,這樣的盟約傳出去後,朝廷言官必然大肆彈劾,認為東海藩這是肆意侵吞其他藩鎮,甚至有人要求朝廷廢除東海藩。

 秦檜這時候拿回去了移鎮東海藩的談判成果,才壓下了這些激烈的聲音,因為他們看到,這一移藩,等於收回了東海藩控制的上百萬人口,佔整個東藩人口的三分之一。而燕雲十六州殘破的,有沒有三十萬人都很難說。

 當然也有不理智的言官彈劾,

說燕雲之地是祖宗之地,太祖太宗一直想要收復,如今卻交到藩鎮手中,對不起祖宗雲雲。這樣的言官,趙構直接就給免了,永不敘用。趙構說,藩鎮也是朝廷的藩鎮,宗族之地封給藩鎮,就如同在朝廷手中一樣。

 這些風波只是插曲,李慢侯答應了移藩,但現在還無法成行,因為燕京還在別人手裡呢。

 他不打算跟韓常在燕京死戰,燕京也不值得拿人命換。那座城裡幾乎只有軍人,兩萬女真、漢兒軍和他們的家屬,總計四五萬人。真正的老百姓,除了一些隨軍的工匠外,沒有其他。

 因為這裡不但屢經戰火,女真人的統治也很殘暴。

 粘罕坐鎮燕雲,征發無度。雖然粘罕的統治非常穩固,可並不意味著社會安定。粘罕統治的穩定,靠的是強大的軍隊和嚴酷的法度。

 女真人崛起於山林,法律規矩都很簡單,但也易行。嚴重的罪行,殺人剽竊,規定用錘子剖其腦而至之死,家人為奴。親人可以給贖身。除了這種殺人罪之外,其他則是輕罪用柳條鞭打,重罪罰財物。

 粘罕用這些刑罰來對付那些地方官,讓他們征發民夫,征收財物。縣令饋餉失期,鞭一百。對女真人來說,這是理所應當的,他們的皇帝動公庫買酒,都還要被粘罕打呢,更何況小小的縣令、知州。但這對那些文官出身的遼宋官僚卻難以接受,他們早都習慣了刑不上大夫的原則。因此文官們被粘罕抽打了,往往羞恥的不敢出門。

 在這種刑罰威懾之下,粘罕手下的官僚機構,雖然完整程度還比不上宋遼兩國,但效率卻大大提高。官府效率如果是為了建設,那當然好,如果用來搜刮,破壞性也非常恐怖。

 征發最慘的一次,正是耶律余睹謀反之前,奉命北伐耶律大石,讓他進攻可敦城。那可是幾千裡外的漠北,給了耶律余睹一萬女真兵,一萬漢兵,為了保證這些士兵的給養,全都是征發燕雲簽軍,結果這次進入大漠,沒找到耶律大石,民夫卻死了無數,“車牛十無一二得還”。

 這造成了燕雲地去數以萬計的青壯消耗。耶律余睹謀反之後,女真人又大肆屠殺軍中的契丹漢兒,又有數萬青壯被殺。之後清洗郭藥師等燕雲遼臣,引起巨大叛亂。

 其他還有征發簽軍南征的,強行擄掠人口的,整體遷移到遼東的。給這裡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造反卻又打不過女真人。於是人口凋敝的厲害,女真人滅遼之前,燕雲十六州生活著三百九十萬漢人,現在恐怕只有二三十萬了。

 即便人口殷實,這裡的條件也不如南方,跟海州、淮陽軍根本沒法比。土地貧瘠,山地眾多,本就是虧本的邊地,任何朝廷控制這裡,都要投入資金整飭邊務,很難從這裡收取稅收的。

 所以秦檜做了一筆好買賣,用淮海易燕雲,這樣的好事,趙構怎麽能不高興。

 更何況戰略上,也讓朝廷擁有了對東藩集團的優勢,以前東藩從淮海南下,一馬平川,如今卻要先跨過魯中南山地。

 單單是東藩跑去燕雲,遷移數千裡這種來自心理的安全感,就足以讓趙構支持秦檜的任何主張。似乎東藩一旦北遷,壓在趙構心頭的巨大陰影,就能釋放一樣。

 如今朝廷幾乎收復了女真人南侵以來的所有失地,可趙構遲遲不肯遷都。趙鼎已經屢次催促朝廷遷都開封,也有人提出遷都長安的。都很有道理,趙鼎認為,朝廷不還京,就無法牢牢掌控中原。有人說,朝廷還都開封,不如遷都長安,開封一馬平川,若又有敵騎奔襲,無險可守。現在能奔襲開封的,已經不是女真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東藩更加危險。

 但是不還都根本說不過去,趙構為了拉攏南遷北人的心,一直聲稱臨安只是行在,並不是都城,一直聲稱要北伐中原迎回二聖,這是他統治的法理基礎,可現在開封收回了,連燕雲都收復了,他又有什麽理由不還都?

 還都要面對東藩的威脅,不還都統治的法理不足,除非他徹底撕下偽裝,也不提什麽臨安行在了,就把杭州當汴州,直接定臨安為新的東京。

 但是遷都,趙構真的不想。開封已經殘破成狐狸坵墟,黃河決口,周邊人口凋敝,都是黃泛區,顯然很長時間,甚至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恢復,趙構可不想回這種地方,而且那是他的傷心地。自幼母親不得寵,他也毫無存在感,在哪裡會勾起他的自卑心。

 臨安卻是一個蒸蒸日上,日漸紅火的地方,還是他一手興盛起來的,他怎麽舍得離開這裡。

 不止趙構不想走,一些既得利益者也不想走。張俊在江南圈了一百多萬畝地,一年收租六十多萬斛,他怎麽舍得離開這個溫柔鄉。

 以前還都是一種政治正確,往往都是喊的聲音很大,不可能實現,因為都城在敵人手裡呢。現在還都成了現實,很多人反而不喊了。可總有忠正君子要喊,要還都開封,要迎回三聖。

 還是秦檜有辦法,讓開封府尹負責治理黃河。讓泛濫的黃河水重歸故道,為還都做準備。秦檜還很惡心的表示,這種為還都做準備的工作,非常重要,必須有大員負責,於是把張浚給弄到哪裡去了。還給了一個很高的位子,兩京留守,還都大使。

 張浚的權力看似變大了,連呂頤浩的位子都接過來了。可是權力大了,責任也大了,資源卻沒變大。洛陽還算好,雖然也人口凋敝,地方殘破,但有恢復的基礎,開封以北是大片的黃泛區,根本無法收拾。

 另外,以前呂頤浩留守開封,開大都督府,是為了負責節製北伐的韓世忠部,為韓世忠部籌措糧草。張浚在洛陽,也是一樣的作用。現在接過了呂頤浩的攤子,張浚就要同時為嶽飛和韓世忠部提供糧草,整個河北殘破,只能靠兩京籌措。

 但張浚變不出錢來,現在還要他治河,本來支應軍隊糧草就已經捉襟見肘。呂頤浩為此把自己又玩的下了台,張浚現在能怎麽辦?理論上他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他這個人又有些沒有自知之明,喜歡抓權力,喜歡攬責任,這麽大的事情,好像除了他張浚,天下人誰都做不了一樣。哪怕趙鼎反對,他也願意接受。

 結果就是焦頭爛額。一方面,呂頤浩留下的爛攤子太爛,不爛呂頤浩不至於不還債務,可又因為呂頤浩不還錢,導致開封留守已經信用破產,如今再沒人肯借錢給他。 張浚的信用還不錯,所以才能在洛陽支持,因為他可以不時去四川發一點債券應急。他以為他接過了呂頤浩的爛攤子,就可以繼續借債度日,隻還利息,寅吃卯糧。結果是,他也借不到錢。揚州人已經徹底對朝廷官員失去信心,相信他的四川商人又沒有能力消化治河這樣的巨額資金。

 韓世忠的軍餉也是一個爛攤子,韓部兵馬號稱三十萬,在冊的是二十萬,可實際上有沒有十五萬都很可疑。而且馬兵數量過大,竟然高達十萬,確實很能安朝廷的心,因為東藩也有十萬騎兵。但騎兵的軍餉是步兵的兩倍,消耗是步兵的六倍,把步兵登記成馬兵,就能吃掉巨額空餉。

 所以張浚想查韓世忠的帳,而韓世忠的軍隊就嘩變,鬧得張浚險些倒台,反而是秦檜力保他,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秦檜是不可能讓自己人去接手的,以免牽連了自己。

 這時候東藩府找上門來,聽說朝廷要治河,打算跟張浚合作,商討聯合治河的辦法。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42章 藩盟(3))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宋恥》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