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宋恥》第111節 通海(三)
平山堂與公主私會第二日,李慢侯就離開了揚州。

  兩人什麽事也沒發生,但關系卻已經恢復到了從前,約定日後互相通信,之前公主對此常有顧慮,擔心以公主身份,私交武將,會惹麻煩,李慢侯讓他什麽都不要怕,不要委屈自己。她最委屈的,就是連個可以說心裡話的人都沒有,她的沮喪,她的恐懼,她的憂愁和無奈,無處找人訴說,更不敢跟人亂說。李慢侯告訴她,就算人人自危,她也不用自危。李慢侯說他願意保天下,可如果連身邊人都保不了,如何保天下。

  公主帶來了一些官方手續,罷了李慢侯的公主府屬官,現在他是一個純粹的地方官,跟公主府在官方再無任何關系。之後兩個公主將南下,李慢侯將北上,說好誰也不要送誰。

  二月初一,在姚端的送行下,李慢侯啟程。

  姚端現在是揚州州尉,正式接管揚州的所有軍隊,他也是創造過故事的人,得到這個官職是應得的,也不算高升。

  “姚統製。明天就是二月二,我還記得前年傳過這樣的童謠。二月二,龍抬頭,姚端統製殺虜醜……”

  姚端搖頭:“童言無忌。好漢不提當年勇,跟李少保比起來,下官望塵莫及。”

  姚端對李慢侯早就服氣,從李慢侯出擊正面擊退金兵開始,他就自認比不上李慢侯。他也出擊過金軍,然而大敗虧輸。

  “姚統製。就此別過,後會有期。望你在揚州與晏大人和衷共濟,若揚州有警,及時來報!”

  姚端也不裝強:“自然還要仰仗李少保退敵。望李少保此去海州,能大展宏圖,北伐中原!”

  李慢侯搖搖頭:“北伐中原為時過早。三年內能複河南,就算大功!”

  互相抱拳,調轉馬頭。

  李慢侯騎馬,家人乘船,沿著運河悠悠北上,常常的影子拖在河上,像浮著一層細膩的黑紗。

  李慢侯的馬一會兒上前,一會兒拖後,一會兒馳上田埂,一會兒竄進桑林。

  “官人,上船歇會吧。”

  金枝走上船頭喊道。

  李慢侯馳回岸邊:“不急。讓我多看看。”

  他騎馬可不是為了舒服,騎馬哪有坐船舒服,就是為了方便。去年金兵退的早,耽誤了一季莊稼後,冬天從容的播下了晚稻。揚州是這樣,進入高郵之後,也是這樣。看來高郵、天長軍等地,已經適應了如何在戰亂之中保持生產。

  這樣的日子,中國人總是周而複始的經歷,春秋戰國,五代十國,南北朝,不都是這樣在戰爭的夾縫中保持著春種夏收的農業傳統嗎,這沒什麽!

  到了高郵縣,薛慶為李慢侯大擺宴席。躲過一劫之後,他現在權勢更大。因為高郵軍被升級為承州,轄地比以前大大擴大。承州治所在高郵,下轄高郵縣、天長軍和興化縣,天長軍是從揚州劃過去的,興化縣則是從泰州劃過去的,朝廷這麽劃分,其實是繼續執行實際控制原則。因為張榮的水軍在興化也存在,並控制了那裡。於是薛慶轄區,現在也通達大海。從天長軍到興化縣,地形幾乎是一個長條,垂直的坐落在大運河上,以位於運河邊上的高郵為中心,全境水網密布,田連阡陌。

  張榮一直被當做薛慶的部下,他倒也不爭權。平時很少上岸,好像只有待在水寨裡,才有安全感。薛慶其實已經任命他為水軍鈐轄兼知天長軍事,可他還是不在天長軍城裡待,就待在高郵群湖的水寨裡。這次金軍南下,對他的打擊很重,並不是實力上的耗損,而是心理上的打擊。在面對金軍高壓之下,他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竟然會一個個背叛他。哪怕後來大反攻期間,這群兄弟又都回到他的麾下,但隔閡卻無法消除。這對他的心氣兒打擊太大,以前一個敢跟任何人叫板,即便面對李慢侯、韓世忠這樣的高官,也能爭執一二的梟雄,如今什麽都提不起精神。

  跟他們聊了聊,果然李慢侯一路上看到的情況不錯,他們轄區的生產都正常進行。這次撻懶和兀術聯袂而來,聲勢浩大,其實影響有限,因為提前做了疏散,雖然少收了一季秋糧,但人都在,人在就什麽都好辦。聽他們說,不止他們這裡,北方趙立下轄的楚州同樣恢復的不錯。楚州雖然人口凋零的厲害,可是土地大量集中在侯東手裡,又有十來萬躲藏在各處的北方流民和當地難民,在逃到揚州等地的大地主回來之後,迅速組織勞動力,搶種下晚稻。也許明年,楚州就不會有饑荒,畢竟人口太少,而種下的糧食太多。哪怕不能豐收,大概也吃不完。

  幾天之後,李慢侯就到了楚州境內,趙立在邊境迎他。

  此人一臉虯髯,面部骨骼突出,顯得很瘦,又很精神。站在那裡給人一種倔強到無法溝通的感覺。他身後排開許多騎兵。趙立麾下有三千精騎。

  戰馬還算不錯,一問說是當地的淮馬,徐泗西北方的淮北馬可以做戰馬。戰馬這東西,有好有壞。王安石的馬政,搞得全國各地都養馬,江南大批不適合養馬的地方百姓,為了交差,當年大量來采購淮馬。淮馬也分好壞,淮南馬和淮北馬差距很大,淮北馬勉強可以充當戰馬,耐力和體力比草原上的契丹馬不如,淮南馬則連騾子都比不上。

  淮北有養馬的傳統,唐朝曾在汴河兩岸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牧場,宋代繼承了這些牧場,但隨著人口增加,群牧變得越來越不經濟,王安石將牧監的馬匹讓老百姓認領,以減免賦稅的方式讓老百姓幫忙養馬,名義上是自願的,卻在下層執行成了強製,搞得天怒人怨。不過拗相公折騰全國人的結果,倒是產生了許多地域馬種,其中一些能夠充當戰馬來用。比如淮北馬,還有山東青州、齊州一帶的東馬,號稱不輸給陝西的西馬。荊湖北路也有戰馬,後來南宋就在這裡武裝了大量騎兵。

  其實只要氣候溫良的地區,都適合馬匹成長。中原地區在古代,一直有養馬的傳統。只是隨著農耕發展,農業跟牧業爭地,而戰馬要健康成長,不但需要適宜的氣候,還需要足夠的場地進行活動,這點才是北宋養馬始終不如擁有廣袤草原的契丹和西夏的原因。

  一路上騎著馬並行,跟趙立聊了很多馬匹的事情,李慢侯擔心以後他可能要用淮馬代替補充軍中戰馬。

  到了寶應才休息。跟薛慶宴請李慢侯不同,趙立可不是為了結交,也不是有求於李慢侯,單純是為了感謝。楚州保衛戰中,李慢侯雖然沒有直接派出救兵,但卻幫了趙立大忙,衝破封鎖送給他十萬石軍糧,不然他不可能堅持到底。而且送他那張猙獰的青銅面具,也救了他一命。他說幸好帶著面具,不然就被一顆砸中他面部的石彈要了性命。即便如此,他脖子也歪了一個多月。

  包括寶應縣在內的楚州和洪澤湖西邊的泗州,都搶種了莊稼,這裡靠北,種麥多一些,誤了夏種,可能只能收一季。漣水軍則因為戰亂平息太晚,徹底耽誤了農時。由當地百姓沒有組織的不定時種下各種農作物,種了多少,能收多少,都說不上來。

  不過對於耕種,趙立興致不高,不是他不重視農耕,而是這些莊稼,明年秋天才可能收獲,而楚州到時候很可能再次面臨金軍南下的情景,種下的糧食,反而可能是金兵的軍糧。因此搶種的時候,趙立就不積極,任由當地的大地主自己組織人種地,因為解決了大量流民吃飯的問題,趙立也就不聞不問,聽天由命。

  從農耕說起軍事後,趙立就滔滔不絕,李慢侯都插不上嘴。等他說完了楚州的事情,才終於說到李慢侯轄區的情況。

  李慢侯的轄區,包括海州河淮陽軍,海州下轄懷仁、朐山、東海和沐陽四縣,淮陽軍下轄下邳和宿遷兩個縣,正好位於楚州北方運河沿線。趙立對此很擔憂,因為金軍主力北撤之後,在宿遷留下三千精兵,趙立攻打過多次都沒有攻下。

  海州的情況更加複雜,除了一個東海縣,其他三縣都丟失過。東海縣此時還是一個島,叫做鬱洲島,據傳秦始皇曾經來過這裡,認為這裡是天下的最東方。東海縣和對面的朐山縣隔著一道海峽向往,都是港口。

  海州失陷的主要原因,是鎮撫使李彥先當時帶兵救援楚州,結果一家人戰死在戰船上。 李彥先帶領的海州軍也崩潰了,金兵追殺到海州,各地紛紛投降。跟李彥先一樣,李彥先的一個部將也聚集殘部,繼續抵抗。那個人名字叫做李進彥,戰敗之後,直接渡海到了東海縣,召集舊部。不但收集了兩千殘兵,還保住了這最後一個縣。

  但海州很快又失而復得。因為這裡偏狹,金軍只在宿遷屯兵,其他地方根本佔領不過來,全都交給劉豫的兵馬。劉豫投降金國之後,一直非常努力幫助金國做事,金國任命他為東平知府,京東、淮南等路安撫使,金兵南下,他不但在後方幫忙穩定局面,征發簽軍,征集物資,在前線還幫忙勸降宋朝官員,他就派人來招降過趙立,結果趙立斬殺了使者,繼續死守楚州。

  可以說劉豫效忠金國比曾經效忠宋國用心多了。由於劉豫的作用,山東沒有對撻懶東路軍的後方造成威脅,撻懶對劉豫十分滿意。

  現在佔領海州朐山縣的就是劉豫的兵馬,但是又投誠了過來。趙立幫忙控制了臨近漣水軍的沐陽,卻對朐山鞭長莫及,希望李慢侯盡早趕過去,以免發生變數。

  看來省的打仗,本來還以為要一城一池的進行爭奪。

  “對了。那個海州簽軍叫薛寧是吧?”

  李慢侯問道。

  趙立點點頭。

  沒什麽印象,大概是個無名之輩。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