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蘇廚》第57章 瓷碼
  第五十七章瓷碼

  禮拜完畢,史大點火燒窯。

  很快爐火便燃了起來。

  焦炭燃燒非常穩定,這對瓷碼的燒成是非常有利的。

  這一批瓷碼用的大窯,大小兩套,一共七萬多枚。

  史大專心致志地照顧火候,蘇油跟張麒幾個小的交代了規矩,認真看,有問題先記下來,開窯後再提問。

  除了自己在邊上小聲的解釋,任何人不得開口說話。

  經過改造的磁窯,其實已經和後世饅頭窯沒有區別,甚至在燃料和結構上,比絕大多數後世柴窯更加先進,加上現在史大遠超後世的柴窯經驗和高超技藝,蘇油對他完全有信心。

  這還只是相對的低溫,難度不大,直到傍晚,這一窯便燒製冷卻完畢。

  一匣匣瓷碼被陶工們送了出來,陶匣打開,裡邊整齊排布著一枚枚精美潔白的瓷製印碼。

  同料,同工,同爐,這是蘇油提出的要求,最大限度避免燒製時的公差。

  老於帶著兩個兒子撲了上來,拿著百分尺開始測量瓷碼的大小。

  誤差在厘級,最大零點三毫米。

  這樣的字碼很少,但是按照蘇油的要求,超過零點二毫米,也就是兩小厘的,都屬於淘汰產品。

  老於都急了,唰唰唰排了一頁大小字體交錯的《唐詩三百首》出來:“小少爺你要講道理啊!雕版都不過如此!”

  蘇油斷然拒絕:“我們的活字碼,就是要做到比雕版還要精良!”

  老於頓時老淚縱橫:“那老頭我幹了幾十年的手藝,這就廢了?”

  蘇油趕緊拉著老於的胳膊:“於工,這話從何說起?有了活字,對您的工藝要求只會更高。”

  “活字碼,只是解決了印刷的效率問題。你要努力做出更細膩,更秀美,更小巧的來。現在只是開創了一個印刷的新時代,不過僅僅是一個好的開始而已。離完全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程文應也過來說道:“老於,小油說得沒錯,這批字體,和雕版大小一致,我們接下來,還要搞出更加挺括的紙張,更加細小的字碼,更加精美的裝幀。我大宋文教,只會更加昌繁。這其中,少不了你的功勞!走,回去試版去!”

  老於這才醒悟過來,擦著眼淚赧笑道:“老夫這才是豬油蒙了心了,這麽大好事,怎麽就哭上了?”

  的確是大好事,如此高精度的瓷碼,安放起來只需要薄薄一層底膠,幾乎沒有錯亂搖落的可能性,字與字的間距行列精度與雕版絲毫無差,但是效率那就是天差地遠了。

  蘇油還對程文應提出建議,給審版工房配上幾面銅鏡,將排好的雕版通過銅鏡來審稿,那便與正常看書無異。

  這便不再需要專門看反字的專用人才,隨便招一些識字的童生都能完成這部分工作,那批人則可以騰出來,投入到治碼的工作當中來。

  程文應對蘇油的智慧,又有了更高的評價,這賢侄,簡直多智近乎妖了!

  於工對燒廢的數百枚瓷碼還是心疼得不行,準備帶回去,說是打磨打磨也能合用。

  這下就連有瓷公雞之稱的史洞修都看不下去了,老余你逗我,什麽銼刀能吃得動玉瓷?小油說的,這叫廢品率,是必然的,只能減小不能避免。

  重做一批補上不行?有打磨瓷碼的功夫,我都又燒出幾千枚來了,這叫效率!效率懂不懂?!

  史洞修的工作做完,便輪到程文應心急如焚,

再三挽留不住,便隻好任由他帶著老於等人離開。  至於蘇油,則留在了史家莊子,帶著幾個小孩參觀,從淘泥到燒窯,全套流程看了個飽。

  這些對蘇油來說,都不是秘密,隨口指點幾處可以改進的地方,史洞修便樂得不行了。

  蘇油見史洞修很上道,便留下了又一張圖紙,這又是提高效率的好東西——球磨機。

  球磨機的原理很簡單,就是一個大圓滾筒,放一些瓷球進去,在不斷的滾動中,瓷球將添加到球磨機中的原料礦石碎料碾磨成粉料。

  其中的工藝關鍵:滾筒內壁,軸承,還有就是動力。

  內壁可以燒製玉瓷圓弧板,拚合成圓筒,然後用鐵架加固,軸承則需要用到滾珠裝置,這個方向,又和石家折刀的軸承研究方向重合了,只不過一大一小。

  於是蘇油建議,兩家聯合攻關。

  史洞修看著圖紙,聽蘇油講解了原理,然後看著自家那個粗糙的沒法看的試驗品球磨機,又是口水直流又是眉頭緊皺,跺著腳說道:“賢侄啊賢侄,東西絕對是好東西,可是你這總是給我們出難題啊!”

  蘇油笑道:“世伯,想想程家的活字印刷術,這東西雖然有些難度,但是絕對值得投入,觀音土的礦石粉碎,入池沉澱工作,刻不容緩啊。”

  史洞修一狠心一咬牙:“關我屁事!反正最後羊毛出在羊身上!大不了每套瓷器,再高估它兩貫!”

  這老頭,壓根都沒想過玉瓷賣不出去的情況!

  蘇油不由得好笑:“世伯,悠著點吧,這地稅可也不輕!”

  說起封建時代的商稅也是蛋疼,你如果只看正史,坐地商戶,那就要交地稅,大宋這裡是百分之二,可謂相當輕松。

  如果是行商,那就是百分之三,也不繁重。

  然而……

  世事就怕這個然而。

  然而打開宋人筆記,奏章……

  坐地生產上,利潤豐厚的,多被朝廷拿走,搞榷賣專營。

  然後各州縣各路,均設有稅卡,這個百分之三,是你走大路每過一次稅卡,便要上交一次的稅務。

  也就是說,史洞修的瓷器,要運去東京汴梁,一路下來,三百貫的東西就升成了四百貫!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那是常態!

  而且要打理好沿途各處稅監,滿足他們的吃拿卡要,否則便以各種理由拖延你的行程, 管理費這東西,可是按天繳納的!

  只有一種人他們惹不起,官員,因此依托官員夾帶私貨,便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也在想方設法,鈔引制度,應運而生。

  如果你是買賣的官傕貨物,先要交引錢,就是花錢買售賣許可證,也是倉票提貨單。

  西夏戰爭頻繁,朝廷鼓勵商人運糧草去延邊諸州,為了保證大家的積極性,除了糧草利潤給得豐厚之外,為了保證商人們不空手回來,便發明了鹽引這個東西。

  鹽引,既是售賣許可證,也是倉票,提貨單。

  糧草運到邊州,邊州官府不給現錢,給的是解州鹽池的鹽引,一張價值六貫,可以去領兩百斤鹽。

  領鹽的時候還要交一貫的費用,一半是鹽稅。還有一半朝廷不講理,說是搬運費。

  領了鹽,到達允許賣鹽的地方,還沒完,要去當地稅監交行腳稅。

  雖然行腳稅根據路程遠近還不一樣,越遠的路行腳稅越貴,但是這個行腳稅隻交一次,這便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的盤剝。

  等到交完稅收,就可以開始賣鹽了。以東京汴梁為例,一斤鹽能賣三十五到四十文……

  等等,這裡會有一個問題,解池鹽六貫兩百斤,折合下來已經是三十文一斤了,商人們賺什麽?

  朝廷便說這本身就是福利,是鼓勵政策,要不然你們空著車回老家不是連這點利潤都沒有了?

  你們的錢已經在賣糧草的時候賺夠了,現在只是朝廷為了方便大家,換了一種支付方式而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