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對著人群的謝元娘慢慢的轉過身子,目光落在宋南蓉面對的粉色身影上。
楊招娣,她的死對頭,就知道是她。
楊招娣似察覺到謝元娘的目光,回頭越過人群看了謝元娘一眼,眼裡透著得意,然後回過頭去,繼續道,“那婆子說是被謝二推暈的,縣主說這事怪不怪。”
聲音一落,人群裡一片嘩然聲。
面對看過來的目光,謝元娘鎮定的由著眾人打量,一邊不動聲色的走過去,她所到之處,眾女子不由得讓出一條路。
“謝二推的?”宋南蓉淡聲反問,“是不是有什麽誤會?閨中女子對下人動手,豈不是失了身份?”
她的眼睛卻是看向謝元娘。
眾人皆看著謝元娘,特別是楊招娣目光格外的閃亮,眼裡藏著壓不住的興奮。
謝元娘亦是一臉的義正言詞,“誤不誤會的不好說,我謝二還不屑對個下人動手。不如縣主命人把那婆子帶上來,當著眾人的面我也想問問她,為何要這般誣蔑毀我的名聲?”
宋南蓉冷笑一聲,“你大可放心,若真有那等下人做誣蔑毀人名聲之事,郡王府第一個容不下她。”
又問楊招娣,“那婆子在何處?”
氣氛突然有了變故,眾人左右觀望,沒有人插話。
反而是楊招娣仗著姐姐是南蓉縣主閨中蜜友,此時跳出頭來,“縣主別惱,謝二你也別急,當著著眾人的面,自然也不會有人冤枉你,這婆子正巧也在,讓她出來說說事情經過便是了。”
“郡王府自會給我一個交代。”謝元娘冷看了楊招娣一眼。
楊招娣是禮部侍郎府的嫡次女。
謝元娘與楊招娣按理說也沒有什麽仇,私下沒有接觸,隻有一些京中的宴會,才會有碰面。
可楊招娣就是與謝元娘不對付,平時沒少針對謝元娘,這也是私下裡眾人都知道的。
上輩子謝元娘也是嫁人之後,在被婆婆的提點下才明白楊招娣為何總針對她,又看她不順眼的。
這事還要從謝楊兩家的家事說起,謝母孔氏生產時是雙胞傷了身子,被診斷日後子嗣堅難,謝父卻也沒有納妾,任誰提起這事無不羨慕孔氏的,更讓人羨慕的是孔氏多年後竟又懷孕,還產下一子,這可不是天大的好命。
再反觀楊家。
楊侍郎成親兩年楊夫人一直沒有身孕,楊老夫人突得重病,這時楊侍郎的通房又有了身孕,為了給楊老夫人衝喜,這才壞了規矩留下這孩子,通房也是好命,一胎得子。
說來也怪,這庶長子一出生,楊老夫人看到孫子,病立馬就好了。
楊夫人雖後有身孕,一連兩胎卻都是女兒,所以在生第二胎的時候,便給女兒取了個招娣的名子。
楊夫人第三胎終於得子,卻也覺得是次女取了這個名子才得了兒子的,雖得子對嫡次女也格外的寵愛。
謝家和楊家皆因子嗣問題沒少被人私下裡議論,謝家被人羨慕,楊家卻是被人當笑話的,這就是一則楊招娣嫉妒謝元娘的原因。
另一則楊招娣得家裡寵愛,可有一次聽到謝元娘背後嘲笑她的名子俗不可耐,這就記恨上,也結了仇。
有了上輩子婆婆提點的那些,此時再面對楊招娣,謝元娘有些同情的看著楊招,楊招娣一直嫉妒她,是不是也變向的證明了她很優秀?
活了兩世,此時被人這樣眾目睽睽的看著,謝元娘早已習慣,隻不過上輩子她引以為豪,
活了一世見了太多,經歷的也太多,隨著謝家落難,也才明白這樣的目光隻是鄙夷和嘲弄。 上輩子她在杏林裡走的一身凌亂,出來後聽到楊招娣的話,當場大怒,牽怒到引路的婆子身上,一定要把那個帶路的婆子找出來,南蓉縣主有意刁難,那婆子自然是尋不到,最後在眾人眼裡,落得她胡攪蠻纏的名聲。
想起這些,謝元娘嗤笑一聲,看著楊招娣,她聲音也不似以前的張揚,甚至溫柔和煦,“好妹妹,還是你關心我,若不是你說出來,我還不知道有這樣的事,今日若不解釋清楚了,日後傳出去豈不是說我謝二沒規矩?今日多謝妹妹了,即如此,便請縣主將那婆子帶上來吧。”
楊招娣隻當謝元娘是怕了,冷嗤的沒接她的話。
事情到了這一步, 又不見父親派人過來,宋南蓉正愁不知道怎麽度過眼前的難關,現在楊招娣送了這麽一個大好事到眼前,再接到庶妹宋珠的遞過來的目光,宋南蓉心中便知道怎麽做了。
她對身邊的大丫頭點點頭,那婆子很快就被宋南蓉身邊的丫頭引到了眾人前面,宋南蓉道,“你將事情經過細說一下,若敢有半分假話,本縣主定不輕饒。”
那婆子不待說話,到是人群裡的令梅先認出來了,在聽到自家姑娘被冤枉時就很著急,此時看那婆子又顛倒黑白,便當場反駁出聲,“縣主為我家姑娘做主。”
她搶辯出聲,同時擠開人群衝到了前面跪下,“這是我們進府時的引路婆子,當時在杏林裡,她自己撞樹暈倒的,怎麽能怪我家姑娘推她。長的這麽壯的婆子,便是院外伺候的小廝想推暈她也不容易,我家姑娘是閨中女子,哪裡那麽大的力氣,明顯是她在顛倒黑白。”
婆子還不等說話,就有個小丫頭跑出來吵鬧,宋南蓉的臉一黑,她不開口,身邊的大丫頭如冬卻出聲訓道,“放肆,沒規矩的東西,主子不發話,哪裡由得你站出來,還不滾下去。”
“如冬姐姐不也是主子沒有開口便站出來?說我沒規矩,自己又哪裡有規矩了。”如冬是縣主身邊的大丫頭,令梅到底是懼了幾分,小聲嘀咕的反駁了一句,沒有之前的聲音洪亮,卻也能讓大家都聽到。
這話說的在理,如冬的臉微微一青,欲要開口訓斥回去,謝元娘嗤笑一聲,“確實是個沒規矩的東西,主子沒有發話,誰由著你站出來大放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