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後,天色暖和了許多,兵員糧草俱已準備停當,東征之戰也提上了日程。
早後,大明宮,紫宸殿。
早朝過後,待群臣散去,李恪傳令留下了李績、蘇定方兩人在殿中議事。
“朕今日在早朝後專門留你們在此,想必都知道是為了何事吧。”李恪給兩人賜坐,待兩人落座後,李恪對兩人道。
蘇定方回道:“陛下傳召,可是為了東征高句麗之事。”
李恪道:“不錯,正是為了此事,東征之日在即,朕此前請你們來此便是為了商議東征事宜,並定下主帥人選。”
其實此番東征,李恪原本是有意要禦駕親征,親自掛帥的,但此事在朝中的阻力極大。
李恪之前曾在私底下問過身邊人的意思,李恪的心腹諸如岑文本、王玄策、蘇定方等人也都明確表示過不同意李恪掛帥親征,就連李靖也隱晦地勸阻過他,畢竟此事乾系重大,又有李世民的例子在前,李恪出不得岔子。
當初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禦駕親征,不止是因為李世民行伍出身,精擅兵事,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時的太子李恪已經足夠成熟,可以獨挑朝堂,是一名絕對合格的儲君了。
說白了,就算當年的李世民從遼東回不來了,有李恪在,大唐也不會亂,但現在年才十一的太子李璄顯然還不足以挑起大梁,李恪想要禦駕親征自然是不能了,滿朝文武都不會同意。
李恪之言一出,兩人頓時來了精神,自貞觀十八年東征以來,朝中上下眾將都憋了一口氣,隻待時機成熟,便要一雪當年之恥,尤其是當年攻安市城不下的李績,便更是如此。此番李恪不留旁人,單單留了他們在此,東征主帥自然就是他們了。
李績和蘇定方對視了一眼,當即道:“請陛下吩咐。”
關於征遼東之戰,李恪思量已久,為了此戰,李恪還專門請教過李靖,現在的他不能說是十拿九穩,但也算是有腹稿在胸。
李恪道:“關於此戰,朕吸取當年父皇困頓於安市城下之教訓,故朕不欲以一路大軍為重,單自陸路強取平壤,朕準備兵分三路,齊力誅滅高句麗。”
李績聽著李恪的話,道:“當年未能如期攻下安市城,是末將輕敵,是末將之過。”
當年李世民禦駕親征,著李績在攻安市城時在安市城外堆壘土山,本來眼看著都要成功了,卻因為李績麾下一名校尉大意,在夜間被梁萬春偷襲,丟了土山,這才使得貞觀十八年的東征功虧一簣。
攻城之事本就是李績主掌,也是因為李績部下的大意的緣故才丟了土山,李績連著強攻幾日也未能奪回,說是因為李績所以沒有攻下安市城也說得通。
李恪道:“知恥而後勇,既然如此,朕便再給你一次機會。”
李績當即應道:“末將聽憑陛下調遣。”
蘇定方見狀,知道李恪要下令了,也道:“末將亦聽憑陛下調遣。”
李恪看著殿下豁然起身的二人,自己也緩緩站了起來,先是對李績道:“懋功,朕以你東征主帥,平壤道行軍總管,領關隴府兵五萬並幽、易、定、滄六州三萬邊軍取道遼東,過安市城自陸路擊平壤城。”
接著,李恪又對蘇定方道:“定方,朕以你為東征副帥,泗沘道行軍總管,領河南並齊、淄、青、萊、海八州之兵五萬,登州水師主力兩萬,取水路入百濟,並節製新羅五萬番兵,會攻泗沘、熊津,北逼平壤。”
依照李恪的計劃,李績是主帥,蘇定方是副帥,雖然兩人一南一北,並不直接統屬,但待將來平定了半島三韓後,蘇定方還是要受李績節製的,當然了,這也是李恪仔細思量後的決定。
若論才略,兩人俱是當時名將,無論是誰掛帥出征,都能完成李恪的交代,不過李績畢竟是老臣,資歷比起蘇定方還要厚上一些,掛帥出征要更妥當一些。
而且其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緣故,那就是李恪對此戰尤為重視,所以遣了李績和蘇定方齊出,而蘇定方是李恪的心腹,無論李恪讓蘇定方掛正還是掛副,蘇定方都不會有半點不滿或者埋怨,一定會按照李恪的意思做事,不會誤了東征的大局,這一點李恪更加放心。
“諾。”李績和蘇定方得令,轟然應諾。
待他們應下後,李恪道:“你們出宮後便可著手準備此事了,待正月後便可即刻出發。”
李恪下旨,兩人先是應下,而後李績和蘇定方對視了一眼,又不解地問道:“陛下交代的是兵分三路,只是這如今才隻兩路,卻不知這第三路又在何處?”
李績是主帥,將來開戰之時要內外調配,這第三路大軍他若是不知,自然不妥。
李恪笑道:“這第三路大軍主帥嘛,不必朕調派,因為他現在已經身在遼東了,這第三路大軍朕就是要他在高句麗和百濟主力被你們牽製之時,取小道奇襲平壤,取其心腹。”
李績和蘇定方都是知兵的宿將了,李恪之言一出,李績和蘇定方頓時就明白了,李恪屬意的這路奇兵人選必定是薛仁貴無疑。
李恪用薛仁貴為奇襲精銳的主將,其中固然有薛仁貴是李恪衛率統領出身,是李恪嫡系心腹的緣故,更重要的原因是薛仁貴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薛仁貴是安東都護,在遼東數載,常和高句麗人打交道,對遼東和高句麗的情況最是熟悉,而且薛仁貴既有統兵禦戰之能,又是天下罕有的猛將,驍勇無匹,讓他來當這把直插高句麗心腹的利劍,再合適不過了。
李績拱手道:“陛下安排妥當得宜,倒是末將杞人憂天了。”
李恪擺了擺手道:“朕雖然略懂兵事,但和兩位相比還是有所不如,這點自知之明朕還是有的。戰場之上局勢瞬息萬變,兩位將軍隻管應勢而動就行。此戰朕只看結果,別的至於如何調兵遣將,攻城略地,朕隻一力支持,也一概不多問半句。”
在李恪麾下為將,便是有這個好處,李恪不會以外行指揮內行,論及兵略,李恪確不及李績和蘇定方,所以李恪也不會隨意插手他們的調遣,給他們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權力。
“謝陛下信重。”李恪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兩人也一齊高聲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