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製圖的閻立本當即就找紙筆畫構造圖,冷鋒還沒琢磨出鉛筆是怎麽弄出來的,他還只能用纖細的毛筆畫圖,一旦畫錯,一整張圖就廢了。
因此,閻立本畫圖特別小心,就是最喜歡玩鬧的李泰在這個時候都不會去打擾他。
跟著冷鋒走出屋門,李泰得意洋洋地跟冷鋒說:“師父,你覺得,文院設立木工分類學科的話,我現在夠不夠格當老師?”
李泰就是這樣,總是喜歡自傲,比他大不多的李恪都比他成熟穩重。
對於李泰,冷鋒一向是不吝於誇獎的:“夠格,所以,等半年以後這第一批學生完成了識字數算的基礎知識,我可以跟韓崇文老先生說開設新的學科,就由你和閻立本來當老師。”
“嘿嘿~”李泰笑了笑,決定今天回皇宮看看自己的母后,順便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
走出閻立本的小屋,冷鋒就戴回了面具,雖說文院裡都是自己人,可是也得小心點。
文院如今已經建設好了兩個教學樓、兩個宿舍樓、一個操場、一處會議大廳………基本已經具備了後世學校的雛形。
所謂的工業革-命,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帶動起來的,冷鋒不要求別的東西,只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可以坐上蒸汽火車,滿大唐的跑一跑。
中原大地幾經戰火,好多名勝古跡都被破壞了,在大唐來一次全國性的旅遊,可是不錯的。
回家的路上,草叢裡不時跳出幾個螞蚱,也就是蝗蟲,跳的很高很遠,這些家夥,很快就要泛濫成災了呀!
蝗災將起的消息已經發布出去,可是真正理會的卻沒有多少人,皇帝和宰相等親信,還有軍方的將軍們都拿著自己的屯糧清單,等待著,等待著蝗災起來,好第一時間賺聲望。
五姓七望族裡的一些刺史、縣令看著治下田地裡或高或矮的莊稼,他們也在等待著,等待著蝗災起來,好第一時間看熩國公和皇帝的笑話!蝗災而已,竟然就讓愚蠢的皇帝下了停耕令。蝗災呀!熩國公居然敢明目張膽的要殺蝗蟲,真是不知所謂………
在好多人的等待中,在草叢裡跳來跳去的蝗蟲們,終於都長出了翅膀,巨大的體型當它們的食欲意外的好,普通的野草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
那麽~只要是綠色的,就,吃!
這個地方吃完了,吃下一個地方!
李世民十幾天前曾自己抓了一隻蝗蟲養在玻璃瓶子裡,可能是夥食好,他養的那一隻蝗蟲早早的就長出了翅膀,這讓李世民頗為煎熬。
終於,他不必再等了!
急奏!
急奏!!
急奏!!!
數不清的急奏爭先恐後的湧進了長安,從急奏中得知,關中的州府幾乎同時發災,蝗蟲從小河邊、蘆葦灘等地方蜂擁而起,不管是什麽東西,只要是綠色的,它們就吃,吃光一個地方所有帶綠色的東西以後,它們竟然自結成群,展開新長成的翅膀,飛向下一個地方。
最早得報的是潼關,緊接著其他州縣的急報也隨之而至,一時間,整個關中,到處都是這玩意!
五姓七望的直系官員們絕望了!
這一場蝗災,來的太凶猛了!他們拜遍了神靈,設立了數不清的蝗神神位,拜祭了無數次,可是蝗蟲還是撲進了農田!
後來種的,莊稼還只是剛剛出苗,蝗蟲們幾乎只是一掠而過,就剩下了光禿禿的農田,甚至性子急的蝗蟲,還噬咬光了莊稼的根。最早不顧朝廷公告耕種的,莊稼已經長到了腰部,可是,就是及腰高度的莊稼,一片地也不能提供蝗蟲哪怕一柱香的“就餐時間”。
故此,最絕望的不是當官的,而是百姓!
這一次,他們注定顆粒無收!
顆粒無收呀!
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想起朝廷最早發布的遲耕令和停耕令,說到底,他們種了地,損失也是自找的。
悔不應該聽了縣老爺的話呀!
數不清的農民聚集到了縣衙,向縣老爺討說法,這是民怒,膽子小的,早就卷起鋪蓋細軟逃離了治所,膽子大的,竟然帶著手下不顧古老相傳的規矩,抄著武器進農田打蝗蟲,號稱萬千罪孽歸於他身!
至於膽子肥的,比如周至縣令、清廣縣令等人,為了蝗災不至於蔓延到其他州縣,居然下了焚田令,將火油灑進莊稼地, 讓全縣的莊稼和蝗蟲同歸於盡,而後自己撲進火場自-焚贖罪!
天下震驚!
吃不飽的蝗蟲四處飛,尋找新的“餐桌”,比如………長安!四四方方的長安,實在是像餐桌呀!
冷鋒這個時候還在“養傷”,縮在家裡宅著,他本來享受著老婆伺候,吃水果,可是卻聽到窗外暴風雨一樣刮門窗的聲音!
敲門聲傳來,冷鋒喊一聲“進來”,老李就頂著一個大鬥篷鑽了進來,隨著他一起進來的,還有十幾隻蝗蟲。
老李進來還來不及說話,只能手忙腳亂的抓那些鑽進主子臥室的、該死的蝗蟲!
冷鋒也從躺椅上下來,幫著老李抓。
“呵,個頭真大!”直到抓在手裡,冷鋒才忍不住讚歎了一聲。
這蝗蟲個頭很大,足足有中指長!
老李苦笑道:“剛剛老奴在門房乘涼,沒想到這些東西就飛過來了,簡直就是天河倒灌的趨勢呀!還好老奴沒讓人把大棚拆下來,花園裡的花都搬到了屋裡。
您是沒看見呀,老奴乘涼的那顆大樹,蝗蟲撲上去沒一會兒就把葉子吃個精光,連樹皮都啃了好多!
這下,那些懷疑您的家夥也該知道您是多麽有先見之明了吧!”
冷鋒無奈的一笑:“其實我更希望沒有蝗災,落個吹牛皮的壞名聲,怎麽樣,養殖場的雞鴨都運到長安了吧。”
老李點點頭:“昨天就運過去了,分散到了可靠的商家保管,按照您的吩咐,這兩天,都沒喂它們吃東西。”
“嗯,這樣就好,你去準備轎子,我要帶著夫人去長安看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