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唐功德系統》第50章 上奏天子
  研究了一番系統的功能之後,張大素大致了解了這個系統的作用,反正現在也用不了,就暫時先不管他了,張大素又開始研究起眼前的案件。

  關於對王老七的處置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雖然王老七的遭遇十分淒慘,王老七也值得同情,但是王老七畢竟傷了那麽多條人命,所以王老七的遭遇再淒慘也難逃一死,唯一的區別就是斬立決還是斬監侯,也就是現代說的死刑還是死緩。但是這個案件中還有兩個疑點:

  第一個疑點就是王老七因何突然砍人?要知道王老七如果真的是因為妻兒的死砍人的話早在李家村時就砍了,更何況李家村的人與他妻兒的死有間接的關系。為何王老七沒有在李家村砍人,而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在與他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長安砍人?王老七砍人前又收到了什麽刺激或者是受到別人的蠱惑?

  第二個疑點就是王老七的刀是哪來的?要知道在大唐初年,鐵也屬於戰略資源,對於鐵器的管制還是比較嚴格的,鐵器的價格也不便宜。即便是家用的菜刀大家也都保管的嚴嚴實實的,更何況王老七用的刀可不是一般的菜刀,而是類似於軍用刀具的一種大砍刀。這種東西王老七一個瘋子是從哪得來的呢?如果是在路上撿到的,那麽這把刀的原主人又是誰,這種東西一般情況是不會丟失在路上的,原主人又是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把刀丟失在路上的?如果是別人給王老七的,那麽也可能是這個人蠱惑王老七砍人的?這個人的身份是什麽?意圖何在?

  這種種的疑點都讓張大素隱隱感覺到這件事情不是那麽簡單,背後似乎還有更深的陰謀。

  想到這些,張大素派人把縣丞陶宇、縣尉雷五等人喊來。陶宇等人來了之後道:“大人,不知大人叫我等前來有何吩咐?”

  張大素道:“陶縣丞,關於上午的案件雷縣尉已經帶人調查清楚了,想必你也知道了吧,不知陶縣丞和雷縣尉認為這王老七該如何處置?”

  陶宇道:“回大人,這件事的緣由屬下已經聽雷縣尉說過了。王老七也是一個可憐人啊,王老七雖然可憐,但是畢竟砍死砍傷那麽多人,法不容情,以屬下之見王老七當判斬立決。”

  雷五道:“陶縣丞說的不錯,法不容情,但是法不容情人有情,王老七的死刑是一定的,但是眼下年關將近,王老七又著實可憐,屬下認為可以判王老七斬監侯,明年秋後再斬。”

  張大素聽了陶宇的話點了點頭,說到:“陶縣丞想法都不錯,法不容情,但是雷縣尉的說法也有道理,眼下年關將近,更何況正值陛下初登大寶,要改年號的時候,這個時候殺人確實不詳,就按雷縣尉說的,判王老七斬監侯,明年秋後再斬。”

  陶宇道:“大人英明。”

  張大素道:“好了,這件事就這樣吧,你們先去把王老七關入死牢,把這件事情的卷宗寫清楚,然後上報刑部。”

  陶宇等人道:“遵命。”說罷,陶宇等人便領命而去了。

  關於這個案件的疑點,張大素並沒有告訴陶宇等人,只是借口年關將近先判王老七斬監侯,只等以後在想辦法把幕後之人引出來。

  之所以沒有告訴他們,一方面是張大素初到長安縣,對於縣衙內的眾人還不熟悉,更談不上信任,貿然把自己心中的疑問告訴他們,萬一他們跟幕後之人有關或者幕後之人認識他們,旁敲側擊的找他們打探消息,容易走漏風聲,打草驚蛇,以後再想抓幕後之人就麻煩了。

另一方面,張大素想要考察一下這縣衙之內有沒有聰明人,能夠想到這個案件背後的疑點,如果有的話可以適當的培養一下,讓他替自己處理部分公務。要知道張大素目前身兼文武雙職,如果事必躬親,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那非把自己累死不可,當年諸葛亮為啥死的,就是因為諸葛亮不懂得放權,事必躬親,什麽事都自己親自操勞,最後活活把自己累死了。  讓陶宇等人回去之後,張大素又想起了這個墨刑,墨刑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這種刑罰對人的打擊太大了,即使是犯人無意犯錯或者犯罪之後有所悔改也會被身邊的百姓親朋疏遠,在外人眼中,一次犯錯便一輩子都是壞人,就像王老七這樣。因此張大素準備上書李世民,建議修改律法,刪掉這些對人格有侮辱的刑法。

  第二天一早,張大素沒有像往常一樣前去長安縣辦公,而是去了太極宮。

  太極宮中,李世民正在朝會,一眾文臣武將都在場,突然內侍稟告:“陛下,長安縣縣令張大素有本要奏?”

  李世民一聽是張大素,說道:“張大素這個小子,剛當上長安縣縣令才幾天啊,就有本要奏,宣他進來,看看我們這位大唐奇才有何要事要奏?”

  內侍出門對張大素道:“張大人,陛下宣你進去。”

  張大素進入太極宮中,向李世民施禮道:“微臣長安縣縣令張大素拜見陛下。”

  李世民道:“免禮,大素啊,不只今日入宮有何要事要奏。”

  張大素道:“陛下,各位大人,昨天長安城內發生了一起瘋子砍人的案件不只陛下和眾位大人可曾聽說?”

  李世民及一眾大臣都道:“聽說了。”

  這件事昨天在長安城傳的風風火火,一天之內便人盡皆知了,李世民和一眾文武也聽說了這件事,但是不知道張大素在朝堂上提起這事是何意?

  張大素便把昨日長安縣發生的這個案件的緣由一一向李世民及在場的文武大臣說了個明白。

  李世民聽了王老七的遭遇唏噓道:“這王老七也著實是可憐, 大素,難道你是來請朕赦免這個王老七的?”

  張大素道:“回陛下,臣不是這個意思,王老七雖然可憐,但是他畢竟殺了人,法不容情,臣以判他斬監侯,只等報批刑部後明年秋後問斬,臣此來是另有緣由。”

  李世民不解其意,問道:“有何緣由?”

  張大素道:“陛下,臣請廢除墨刑等一眾對人體外形有所損傷的刑罰。在昨天的案件中,王老七本是一個老實人,只因被人誣陷入獄受了墨刑便遭受了百姓的排斥,這才釀成了最後的慘案,向王老七這樣的人有不少,他們或是無意犯罪,或是犯罪後有所醒悟,但是這些人即便是出獄也不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樣的刑罰對犯人真是太嚴重了。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臣以為對於一些普通的罪犯應當以教育改造為主,而不是給他使用刑罰定性這個人的一生。因此,臣請廢除墨刑等一眾對人體外形有所損傷的刑罰。”

  聽了張大素的話,朝中一眾文臣都讚同不已,一個個上奏到:“陛下,臣等統一張大人的說法,臣請廢除墨刑等刑罰。”

  李世民聽了之後也很是高興,這對於李世民這個皇帝來說是一件很得民心的事情,百姓們都會稱頌他的功德。於是下旨道:“準奏,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何在?”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聽到後站出來道:“臣在。”

  “命你等三人代領刑部及大理寺一眾官員重新修訂律法,墨刑等刑罰廢除,改為流放或者勞役。”

  “臣等遵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