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族出自隴西李氏,一說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是其遠祖,在當時李氏家族也是北魏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48][59]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和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後代。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賜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復其為李氏。[60][61]隋朝在大業年間,由於隋煬帝濫用國力與三征高句麗的失敗,導致隋末發生民變。[57]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滅亡的形式不可扭轉,於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頭。[62]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楊侑降為酅國公,置居長安,次年五月去世。此後,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61][63]
北周和南陳以及隋初留下的豐厚的財富,被隋末天下戰亂破壞殆盡,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也驟降到200余萬戶,外部有空前強大的東突厥,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於東突厥,內部竇建德、薛舉、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地方割據勢力也臣服於突厥,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外敵空前強大,中原王朝卻被內部的分裂混戰嚴重削弱,局勢嚴峻。[64-68]
李淵入主關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崗軍李密,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入主關中後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派唐使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軌。620年,派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王竇建德聯合抗唐。622年,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的余部劉黑闥也被李建成擊潰,河北至此平定。621年,割據江陵的蕭銑被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翌年,嶺南地區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至此唐朝初期基本統一漢地。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69-70][71]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72]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為了爭奪皇位而鬥爭,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都城,號稱洛陽宮,李世民在位時期都洛陽前後共計11年。[73]
唐太宗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征等諍臣;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複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融合,穩固邊疆,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在其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是為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經濟基礎。[74]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洛陽,以洛陽為東都,唐朝兩京製從此開始。[75-76]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製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70][77]
李治即位後,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78]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78][79]唐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唐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80-81]其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82]
武周時期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83]
唐高宗中期以後,朝廷實權逐漸由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後被唐高宗召入宮中。武則天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84]。公元660年,唐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處理朝政,武則天因此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70][85]唐高宗死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86]因與唐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其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廢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降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25][87-108][109-124]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125-126]武則天掌權及稱帝期間打擊了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127]武則天稱帝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則天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洛陽龍門石窟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史稱武則天時期為“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108][128-132][133]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複位,恢復了大唐國號,李旦被立為相王。唐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則天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先後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唐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協助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複位。[134-140]
開元盛世
唐睿宗李旦複位後,其妹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讓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朝廷內鬥。[141-142]
各版開元疆域圖
各版開元疆域圖(3張)
李隆基登基以後整頓諸多弊政,在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韓休、張九齡等賢臣為相,整飭腐敗的吏治,並建立了一套監察制度,精簡官僚,裁減冗官,設采訪使發展節度使制度,導致地方權力增大。[143-145]經濟上推崇節儉、抑製佛教,並幾近荒廢的義倉制度,又通過括戶等手段緩解土地兼並導致的逃戶問題。[146-147]軍事上改府兵製為募兵製,並興複馬政,對外收復了遼西營州及唐睿宗時期賜給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並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政權。[148-153]西域方面吞並大小勃律並且攻滅突騎施,塞北政權方面降服復國的後突厥,後又扶持回鶻剪滅後突厥。[154-160]
唐玄宗統治下,唐朝國力空前強盛逐漸步入盛世,史稱“開元盛世”。[133][161-165]
安史之亂
唐玄宗
唐玄宗[142]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承平日久,國家無事,統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朝政日益敗壞。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出現了宦官乾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166][167]唐玄宗後期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當時兵製由府兵製改為募兵製,從而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最為著名。[168]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東都洛陽,唐玄宗率眾逃至成都,史稱“安史之亂”。[142]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在東都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睢陽太守許遠等人率領軍民堅守隋唐大運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陽(今河南商丘),在睢陽之戰,叛將尹子奇為報屢敗損目之仇,使安慶緒前後大軍幾十萬人被睢陽城四千名守將所牽製。此次睢陽之戰長達十個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夠反攻,使郭子儀能夠從容收復兩京。[133][169]
長達八年時間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後,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此時均田製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安史之亂戰後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割據的現象形成。[133]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唐德宗任用楊炎為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發生了持續5年的奉天之難戰爭。最後雖叛將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余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133]
元和中興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170]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 節度使對地方有甚至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之一。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171]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133][172-173]
宦禍黨爭
唐憲宗晚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李兩黨相繼涉政,史稱“牛李黨爭”。[133]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與李訓、鄭注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但以失敗告終。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從而埋下了晚唐藩鎮、宦官相衝突的種子。[174][175]
會昌中興
李德裕
李德裕[176]
唐文宗死後,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繼位,改元會昌。唐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唐武宗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相對被削弱了。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