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武氏春秋錄》第65章 甕中捉鱉奔命難逃 院中對答辨義認俠
  那些原本是要來殺武維義的刺客一看如今他們自己倒是成了甕中之鱉,自知已是沒了退路,便是要做最後一搏!

  眼見他們手中皆是各自持著匕首短刃,便是朝著門外的專諸等人殺奔而去。

  但是要論正面交手,這些人卻又怎會是專諸的對手!專諸雖是只有獨臂,但是提領他們卻依舊如同手提小雞一般。

  那些人的手中雖是持著銳器,但是由於實在太短。只要是被專諸給拿捏住了臂腕,專諸便是將他們直接挨個的甩了回去!

  為首的那一名刺客頭目,眼見這個專諸甚是難纏,於是便從腰間拔出了短刃上前便是與之打鬥起來。此人的武藝道也算是不錯,與專諸打鬥了十幾回合竟是絲毫不落下風!

  而其他的奔命刺客見那專諸一時之間被他們的頭目給纏住,分不開身。便是隨即一擁而上,想要在頭領與其纏鬥之際奪路而逃。

  只是未曾想到,這些圍在外圈的秘賢村村民,竟然也都是個個身手不凡!無論他們選擇何路突圍,竟是都被那些聚於此處的秘賢村村民給擋了回來!

  原來,在此處秘賢村聚居的村民其實都是極為特殊的一群人,他們都是王子杜疆在做蜀國監國期間所收留下來的,來自其他各地的任俠之士。由於這些人在九州各國或是被通緝,或是有惡名在外,因此便都是逃到了諸夏四周的邊陲之地。

  蜀國坐落於諸夏西南一隅,又與荊楚是江河相通,民風相近。因此這些個地方上的任俠之士便是成群湧入巴蜀。正巧杜疆在蜀國又素有養士之名。所以,便是找了此處僻靜所在,建了秘賢村,也算是替他們找了個安身之處。

  今夜這些秘賢村的“村民”,得知如今蜀國有難,村中又竟是出了刺客要為難蜀王后裔。於是,便在專諸和要離的鼓動下盡數出動,將長桑君的院子是給圍了個水泄不通。

  那名奔命的頭目眼見那些隨著自己一同前來的弟兄們如今卻是又被此地的村民給困住,打鬥之中不由得便是有些分心。

  一個不留神,只見是被專諸用獨臂給格住了手腕,順勢又朝他腹部掄起一腳。這一腳可謂是勢大力沉,直把他是踢得一連後退了十幾步,又重重的摔在院中,又吐了一口鮮血,顯然是給踹成了內傷。

  “哼哼!你們已經無路可逃了!如今還不速速投降?卻是更待何時?!”

  那些奔命士原本數量便不佔優,各處突圍又是打不過,眼見老大又是身受重傷,再聽專諸這麽一聲吼叫。他們隻得是敗退回去,又是面面相覷,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

  “哎!......是大哥沒用......看樣子我們今日必是要命喪於此了!未曾想到,我等任俠一生,無奈之下隻得是做了神教的奔命。到頭來,卻還是要斷送於此地!......兄弟們,我們來生再見了!”

  那名頭目說罷,竟是從地上隨手拿起匕首,便是要往尋了短見!

  “慢著!......莫要做了傻事!”

  忽然從背身的屋內,竟是直直的又射出一支竹箭!而這枚竹箭又是不偏不倚,正中那人手中的匕首,並將其給擊落在了地上。那些奔命刺客與其頭目見狀便都是一驚,回過頭去。

  卻見從屋子裡竟是走出了三人,為首一人,卻是要離!原來方才從屋內的梁上所射來的竹箭,並非是墨翟所設的機關,而是要離早早的便是藏在了屋內的橫梁木之上。但見外面有人進來,便是隨手投擲出幾支竹製的袖箭。

  而這些竹製的袖箭,原本威力也並不大,中者也不致命。但是長桑君卻又是在那些袖箭的竹管內,灌上了一種毒劑。那些但凡中了箭的,有了創口,便是頂不過一會就會渾身發麻,最後暈厥倒地!

  “你是何人!......為何反倒要來救我!”

  卻見要離也不說其他,閃到了一邊。在其身後,卻是杜宇扶著武維義走出了屋門。

  “咳......咳......我知各位是要前來取武某的性命,只是不知武某究竟與各位有何過節,卻是偏要置武某於死地呢?”

  那名頭目聽到武維義如此問話,自知他們這些人如今也已是沒了活路,便是索性與他回答道:

  “我等與你確是無冤無仇,只是朱天宗師要我等取你性命,我們便是奉命行事罷了!......既是如今落入你手裡,要殺要剮便悉聽遵命!但若你是想從我們口中打探消息......實話與你說吧,我等也只是神教的奔命罷了,能僥幸討得一口營生,便是賣了命。因此,此刻即便是我們想要說與你聽,其他的緣由我們也是一概不知的!......呵呵,如何?這番回答,你可還滿意?!”

  武維義聽了,卻是嘴角勾勒,微微一笑,隨後竟是朝著他們推手作了一揖,又與他們說道:

  “各位既都是有技藝傍身之人,卻是為何要聽命於神教?......武某確是有些不明其中緣由,還望各位不吝賜教?”

  那刺客的頭目聽到武維義向他的這番請教,隻覺得此人確是奇怪的很。隻當是在此處拿他們在消遣而已,便是沒好氣的回答道:

  “哼!如今這天下,又哪裡有我們的安身立命之地?......自從諸夏各國效法那鄭國的子產,鑄了什麽刑鼎。放眼九州,我等任俠之士卻是再也無處奔投!若是不為神教賣命,卻又該何以安身?!”

  武維義一聽這“鑄刑鼎”,便是對這些人的來歷了然於胸了!原來,這些所謂的奔命之士,其實都是此前遊走於各國之間的任俠之士!

  話說於此之前的百余年間,晉楚二國爭霸,諸侯各國只顧是各自擴軍備戰,又是疲於相互殺伐,整個九州可謂是亂作一團。各地百姓皆是流離失所,而這些任俠之士便是由此應運而生。

  他們這些人,在彼時天下大亂之際可謂是春風得意!非但是做得了英雄豪傑,成為各諸侯公卿之間炙手可熱的門客。而且,還能幫助鄉裡除暴安良,儼然便是成了諸夏各國百姓的護守豪強。

  然而,自從二三十年前的弭兵之盟,晉楚二國相約是各自都罷去了刀兵,誓盟言和。這些任俠之士便再也沒了用武之地了,而各國諸侯公卿更是過河拆橋,將他們是紛紛將其遣散回了鄉裡為庶為民!

  而與此同時,那些諸侯公卿也將注意力從外部作戰轉回到了各國自己的內部統治上來。於是,便紛紛效法了鄭國執政——子產的作法,將本國的刑法律令鑄於大鼎之上。

  這一作法,卻又直接導致了那些任俠在鄉野地方上的生存空間也是越來越小,幾乎是使他們都沒了無處容身!或是從農從役,或是各自逃散。而又有相當一部分人,便是替那祆火神教賣了命了。

  “一派胡言!你們這些神教的奔命士,當初可也都是以扶助天下蒼生為己任,保護過鄉野黎民不受那天下紛爭之苦的任俠之士。難道如今為了這些許的錢帛,便可替那歪門邪教之輩枉殺好人了嗎?!”

  只見此時的武維義,雖是體弱,說話聲音也不嘹亮。但是,卻可謂是字字擲地有聲,說起話來也是極有分量。一下子便將這些個奔命之士給說得是有些無地自容了起來!

  “即是受人之托,如今未能成事,若不以死謝罪,卻又何以為義!......”

  隻聽那名刺客頭目等了半晌,卻只是迸出來了這一句話。那人說罷,竟是又要去尋短見。武維義見狀卻是毫不客氣,惡語相向又是一頓反唇相譏:

  “呵!好一個舍身取義!殊不知,此等行徑其實是在此處自取其辱罷了!竟還自詡為大義之人!可笑!實在是可笑得很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