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北齊帝業》第373章議遷都
()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北齊帝業 ()”查找最新章節!
 高緯得了長安,北周政權實際已告敗亡,河東、河南、雍涼之地盡入高緯囊中。

 宇文氏失國,各州刺史毫無抵抗之心,俟齊兵至城下,紛紛上表納降,無有抵抗……皇帝心情大好,雪厚三尺的長安城在他眼裡竟也變為了一個粉妝玉琢的世界。

 自長安北門望去,只見千山皆白、飛鳥難渡,一片雄闊河山在紛紛雪幕之中靜默無聲。

 “朕從鄴城到這裡,一路西行,見慣了沿途風景。而關中景象,與河東、河北卻又不同。

 “河東崎嶇雄武,河北遼闊肅穆,唯有關中,坐擁數百裡秦關,氣吞山河!”

 皇帝戀戀不舍地將目光收回,用手拍著北門城堞,黢黑深沉的目中喜悅難以掩飾:

 “朕大前日入城的時候還在想,朕有一日一統一南北,建立一大一統王朝盛世,到了真正要垂拱治天下的時候,鄴城再做為一國之都卻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須知鄴城、晉陽霸氣雖重,卻無王者氣象,不是可以穩坐江山的地方……”

 皇帝話還未說完,可意思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唐邕眉頭一跳,錯愕地望著皇帝,心中大叫不妙。果然,接下來皇帝便說道:

 “朕看,全天下可以做為都城的,唯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洛陽,一個是長安。”

 高緯一席話點出,叫跟隨左右的群臣個個驚訝失聲,他們面面相覷,都從彼此眼中看出了無措和茫然;

 皇帝似乎早就預料到大家的手足無措,一振袖子,將沾在身上的幾點零星白雪給抖開,而後負起雙手,默默向前走著,也不去看眾人的反應,又道:

 “當然,前提是要等朕真的將四海都給平了,具體最後到底是洛陽還是長安,到時候可以再討論。”

 唐邕這才悄悄松了一口氣,心裡暗歎陛下真是會搞事情,即便再激動,遷都如此重大的事情,至於現在拿出來討論嗎?

 要知道,自古以來,遷都都會附帶一系列的權力鬥爭,這種事他根本就不是說皇帝靠著自己的權威一拍腦袋說定下就定下的事情。

 如果遷都,

一定會導致很大一部分實權人物的切身利益受到波及,要達到平緩過渡基本是不可能的!

 當年那一心致力漢化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也是借著南伐的名頭,連哄帶騙強逼諸大臣承認洛陽為北魏新都,就這,還激起了一大批的人不滿,其後遺症居然存續到北魏末期,成為了北魏亡國最直接的原因!

 而當初河南各世家之所以唾棄勢大的高歡,追隨勢弱的宇文泰,其最直觀的緣故,還不就是因為高歡把洛陽宮室拆了,在晉陽建府,在鄴城又另起新都,導致政治中心北移,嚴重損害了河南各世家的政治利益?

 皇帝在此時提出遷都,跟當初孝文帝遷都何其相似?都是不經過商量就要強勢定下,先斬後奏,皇帝本來就強勢,挾大勝之威後,鋒芒更熾,他要在此時強行定下,誰還能阻擋他不成?

 正是因為如此,唐邕才憂心!

 高歡遷都損害河南世家利益,結果人家幫著宇文泰處處跟高家作對,拓跋宏遷都去洛陽,結果陷入父子相殺、君臣離心的境地。

 皇帝要將國都搬到長安,第一個會跳出來反對的就會是河北各世家……在皇帝未統合朝綱、消除北齊的政治兩極化之前,各世家是權衡晉陽鎮兵的重要力量。

 而隨著皇帝親政,越發重用漢臣之後,他們的權勢也比從前要更加穩固,已經隱隱壓了六鎮武勳一頭……那麽,皇帝這番透露出遷都意思的話如果傳揚出去,將引起的震動也就可想而知了!

 即便是在場諸臣之中,也有人立即就像出言勸諫,待要開口,卻訥訥做不得聲……畢竟,該拿什麽理由勸諫皇帝好呢?陛下是創業之君,又不是守成之主,自己這些人在他面前嘮嘮叨叨人家會聽嗎?

 況且……《呂氏春秋》有雲,‘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鄴城雖然交通發達,沃野千裡,但的確不是很適合做為大一統王朝的國都,對各個重要關隘的掌控力都遠遠不及長安與洛陽。

 因此,皇帝要遷都還真就是有正當理由的,便連這些一貫擅長咬文嚼字的人也找不出半點不是來。

 正值大家眉頭緊鎖,苦思對策之時,皇帝又停步指東道:

 “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龍首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而北地平州亦是雄城,北隴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方,北方一大人也。”

 眾人又是一陣錯愕,怎麽聊著聊著聊到平州去了?那裡可是一片荒僻的不毛之地呀……皇帝說到這裡也意識到那裡不對,趕緊打住,複又歎息道:

 “但平州雖好,可現在畢竟胡酋扎堆,人煙稀少,交通也閉塞,倒是可惜了那一片大好形盛地。要發展起來,非得先掘通運河,聯絡南北,再付兩百年之功不可。”

 “洛陽位於天下之中,交通發達,物資流通便利,定都於此南北歸心,但未免失了銳意進取之意。定都長安……長安控扼關中,雄視中原,又聯絡巴蜀、隴右、河套,是大好基業所在。”

 “但……關中地形複雜,由於戰亂的緣故,河南、河東通往長安路途大多失修,交通殊為不便,更別提如果定都長安,關中人口勢必暴漲,每年光是運載糧食過來都是一筆不小的靡費。究竟如何取舍,真是讓人頭疼!”

 大齊諸臣面色愈發不好看,而關內諸豪族出身的降臣,人人面上皆有欣喜之色。

 看起來,皇帝對長安是頗為中意的,這是一個絕好的消息!

 皇帝如果定都在長安,對於關中各世家而言,無疑是打了一針強心劑,將此前暗藏在心裡的種種擔憂一掃而空。仔細想來,皇帝入關之後對北周降臣及各世家大族表露出過於熱情的善意,原來根據在這裡!

 而另一些人想得多一些,不免憂心,以為陛下要遷都,舍鄴城而就長安、洛陽,是存了要打壓河北世家的意思。

 陛下是真心重用漢臣的,這點大家心知肚明,都無異議……但目前北齊朝野皆為河北、河東士族出身的官員把持,大齊又要滅了偽周,正是坐下來分享勝利成果的時候,皇帝忽然又借著遷都的由頭,將關中、河南地方的世家也拉了進來,這分明又是陛下擅長的“拉一派打一派”的那一套!

 一個朝廷,可以供大家瓜分的權力攏共就那麽一點,他們自己還嫌不夠分呢,忽然又多了一群人入夥,這不是搶飯碗嗎?這麽一想,大家都有一種“狼來了”的感慨,神色間也多了幾分不善和警惕。

 “唉,算了,不想了,實在是頭疼。以後再說吧。”

 高緯撩起了兩邊的火便見好就收,免得引火燒身。這事就此打住不提,由得他們去猜、去鬥,話鋒一轉,說起另一樁大事:

 “朕入長安以來,諸州刺史、大將無不上表歸附,只有達奚長儒與韋孝寬還全無動靜,此二人……一個是瓜州刺史,一個是玉璧守將、偽周上柱國。

 “都是能征慣戰的良將,朕十分欣賞他們,可朕遣使去勸降,這二人個個都沒有回應,只是緊閉門戶不出,進又不進,退又不退,何意?難道他們不知道朕一怒之下,憑他是何等名將也難逃一死嗎?”

 高緯眉頭微蹙,黢黑的目中閃過一抹冷冽刀光,殺氣凜然。

 階下群臣皆聲言說達奚長儒與韋孝寬不識好歹,竟敢藐視天威,要出兵討伐。群情洶洶,唯有竇毅面露凝重之色,猶豫了好一會兒,才起身拜到:

 “陛下明鑒,達奚長儒與韋孝寬二人雖有不敬之嫌,但他們恐怕沒有舉兵反抗陛下的意思,之所以做出負隅頑抗的姿態來,不過是等陛下拿出更高的誠意罷了。”

 竇毅剛說罷,便有大臣出來呵斥:“陛下招安他們足見重視了,他們還要怎地?區區亡國之將,猶如喪家之犬,也敢跟陛下講條件不成?”

 竇毅頓時就成了眾矢之的,他就猜到會是這樣,隻垂著頭,正要默默退回去,又見皇帝眉頭漸漸舒展,輕笑道:

 “有理,他二人本是有名聲的人,若主動上來巴結朕, 難免被世人譏笑詬病……朕既求良臣良將,也得拿出一個誠心的姿態來。”

 高緯在階上踱了兩圈,方才停步,斟詞酌句一番後道:“這樣,朕親自起草一篇文書,加蓋私印,用十三匹快馬帶著金牌輪番過去請他們二位,這樣總算有誠意了吧?”

 “假如他們執意不必降呢?”有人問道。

 “……若執意不降那便只能滅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皇帝回身,偏頭看向眾臣,“朕用人不糾過往,你們好好做事,將來立了功自然有出頭的機會,只要有功,升遷進爵都少不了你們的。”

 階下諸降臣無不喜出望外,也不顧滿地雪水泥汙,慌忙拜倒,極盡形容。皇帝立於城樓的簷角下,嘴角微翹,笑吟吟面對群臣叩拜,但心裡究竟做何想法,無人知道……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372章 議遷都)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北齊帝業》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