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牟明》第一百三十六章 張秋
  “一二三,起!”

  一聲大喝,一塊巨大的條石在左右各三人,共六人的齊心協力之下,用扁擔和繩索抬了起來,隨後有人大聲喊著號子,眾人抬著條石緩緩前行。

  同樣的情形,周圍望之皆是,號子聲此起彼伏,還有人趕著騾馬穿插其中運送沙土,人聲鼎沸,熱鬧異常,一派繁忙景象。

  遠處一條大堤赫然在目,這裡是魯東張秋沙灣堤的工地現場。

  滾滾長江東逝水,說的是華夏大陸江河的一個普遍特點,多以西為起點,向東匯入大海。

  作為華夏第二大河的黃河也不例外,黃河,時人稱之為大河,其在下遊異常的暴躁不安。

  宋元之後,時常潰堤改道,有時向北,奪海河、大清河入海。

  有時向南,奪淮河入海,嚴重時甚至長江都受過它的襲擾。

  更有甚者,分作幾股,各自注入大海。

  此時的大河就是這種情況。

  洪流浩浩湯湯分三股,主流向南由穎河入淮,時人稱為“大黃河”。

  循道向東流至徐州後向南入淮的支流水量很小,稱“小黃河”。

  而由曹州(今菏澤)、鄆城漫安山入會通河(會通河是運河河段的俗稱,北起魯東臨清會通鎮,南至應天徐州)的支流,則為大運河注入活水,保障了漕運的通暢。

  陽谷張秋鎮沙灣一帶,就是這道黃河支流匯入運河的地方。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灣再度決堤,會通河水漸絕,漕運斷絕,京師物價一日三漲。

  漕糧不得不改走海路,幸好此時永樂年間的海船仍在,雖然沒了當時的鼎盛氣象,不過沿著海岸線運運糧還是可以的。

  只是用海船運糧,需得出動朝廷水師,耗費甚巨,治理運河、黃河,恢復漕運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當時的右諭德(明代輔佐太子的一個官職,掌規諫太子,從五品,不少是掛名虛職)徐有貞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應采取設置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等手段,以疏塞浚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在得到兵部尚書於謙的首肯後,終獲景帝批準。

  景泰四年,朝廷升遷徐有貞為左僉都禦史,全權治理運河、黃河。

  隨後徐有貞入駐張秋,親自督治,在張秋到黃河、沁水之間開鑿溝渠(即廣濟渠)、修建水閘(即通源閘)。

  凡營建工程,明廷的慣例是“兵部撥軍,戶部支糧,工部止於辦科”。

  也就是說,兵部調撥軍士充當役夫,戶部向當役者提供口糧,而所有物料均由工部籌辦。

  不過出京前徐有貞拒絕了撥調五萬京軍勞役的建議,改為在當地征發民夫。

  因而此時的張秋亟需壯勞力,但凡有些氣力的漢子,到了這兒都能混口飯吃。

  這些民夫乾活賣力,不會偷懶,實則比京營裡的那些老爺兵要好用多了。

  夜幕降臨,沙灣堤附近陸續燃起了火堆,嘈雜聲卻不減分毫。

  民夫們一邊忙著整治吃食,一邊吹牛打屁,享受著一天辛勞後的短暫悠閑時光。

  一匹快馬穿過空地,“嗒嗒嗒”地向一座大帳奔去。

  “喲,小七回來啦!”

  民夫中不時有人向馬上騎士打招呼。

  小七微微點頭,以示回應,神情傲然。

  想當初,他也是這些民夫中的一員,苦哈哈地賣笨力,賺辛苦錢。

  多虧有些身手,被大人看中,收為手下,總算脫離了苦海,

與這些漢子們不再在一個鍋裡舀食吃了。  “籲...”

  到得大帳前,小七飛身下馬,在門口站定後,喊了一聲“大人”。

  “小七罷,快進來。”

  裡面很快有了回應,聲音謙和,溫潤如玉。

  小七得了首肯,這才一掀門簾,鑽了進去。

  “怎麽樣?那裡有消息了沒有?”

  大帳正中,有一案一幾,案後坐著一個中年文士,五綹長髯,算得上個美男子。

  身上不是儒衫長袍,而是與民夫一般的短打扮,頭上還有頂草笠未摘。

  “大人,那位娘娘似乎還沒有結束省親的意思,仍賴在泰安不肯走。”

  小七恭謹地答道,待徐有貞示意後,方才繼續道:

  “不過那位殿下年歲雖小,倒是活躍異常,經常帶著護衛在泰安附近跑馬遛狗,看他那性情,要不是年紀實在太小,恐怕早帶著人進山打獵了。”

  “嘿嘿,看來咱們這位新晉的正宮娘娘,是鐵了心要在泰安呆下去了。”

  徐有貞冷冷一笑之後,又問京師的情況如何。

  小七知道他想問什麽,答曰:

  “大人在京師的都察院同僚,已經有人上書,說太子年歲漸長,已經到了開蒙的時候, 不可再任性在外了。”

  徐有貞聽了,手捋長須,暗自得意。

  這種事兒他都不用出面,自然有人友情助攻,只要有人開頭,其後自會有人不斷跟進。

  這種佔據大義,絕無後患的柬議,文臣們哪有不願意發聲的,且看這位娘娘還呆不呆得住。

  “小七啊。”

  “在,大人。”

  “明日休息一日,然後還是回老地方,給我繼續盯緊泰安,見機行事即可。”

  “是,大人,若無他事,屬下告退。”

  “嗯,歇著去罷。”

  待小七退出大帳,徐有貞從幾上站起,背著手邊走邊尋思。

  他覺著宮裡的孫太后不會安分,早晚要出手對付這位正宮娘娘,逼其攜子北返京師。

  畢竟泰安州太遠,孫太后鞭長莫及,回到宮中,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多了。

  那位雖然登臨大寶,但皇宮中,還是這位立了兩任皇帝的太后說話更算數。

  而且在那位娘娘的北返途中,太后同樣有施展拳腳的地方。

  至於自己,只能靜觀其變。

  可惜啊,原先一直想找門路投靠孫太后一方,惜乎無人引薦,或者說是自己還沒有得到信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如今若是能暗中出把力,想必能得到太后青睞了罷。

  別的也不多求,只要能把金鑾殿那位,還有執掌兵部的那個人搞翻搞臭搞下台就行,否則自己這一輩子,始終要因為南遷之議而遭人恥笑。

  哼哼,以為給個治河的職司就能讓我善罷甘休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