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在明朝當學霸》第二十四章 萬物皆可言數
  第024章萬物皆可言數

  “墨學?”

  常洵連忙搖了搖頭,很不高興。

  他費盡心思,讓大家講科學,但是張問達這次突襲,又將事情拉回到“講政治”。

  常洵看了張問達一眼。

  這位仁兄,他也是知道的。

  常洵讀史,曾研究過李贄。

  李贄是個狂人,正是他第一個喊出了秦始皇乃“千古一帝”。

  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是儒家的公敵,李贄這麽乾,那是公然與儒家唱反調。

  李贄自己的著作,便叫作《焚書》、《續焚書》,可見這人是多麽的狂傲。

  李贄的晚年,也十分悲慘,曾被當地士紳汙蔑驅逐,而給出致命一擊的,正是張問達。

  張問達上書彈劾李贄狂誕悖戾、惑亂人心、肆行不檢,導致李贄被抓入獄,在獄中不堪凌辱,最後憤而自盡!

  正如布魯諾被大火燒死,學術之爭,有時也很殘酷。

  張問達也是搞鬥爭的一把好手,哪怕常洵防著了“失德說”、“道法說”,也沒料到他會丟出一個“墨學說”!

  常洵的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儒墨之爭的學說,以及無數辯論的策略。

  常洵這些天專門研究過古代講科學的學說,也專門關注過墨學。

  講政治,他也不怕。

  “與墨學無關!”

  常洵搖了搖頭:“格物致知,這是《大學》中的教導,朱子也曾說:格物所以明此心,所以不管是致知,還是明此心,都要從格物開始!”

  儒家微言大義,程朱用格物為基礎,導出“存天理、滅人欲”,更強調人倫道德,而常洵則緊扣格物這一點,大肆發揮。

  “朱子曾說:做出那事,便是這裡有那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裡有那理……”

  常洵道:“朱子還說:《大學》論治國平天下許多事,卻歸在格物上。凡事事物物各有一個道理。若能窮得道理,則施之事物莫不各當其位;如人君止於仁,人臣止於敬之類……”

  常洵看了張問達一眼,他雖不是國君,也不是儲君,但是作為皇子,張問達身為人臣,若是再敢肆意汙蔑他,那一個大不敬之罪是跑不了的。

  作為明代的言官,張問達未必怕廷杖。

  他們為了爭國本,可以前赴後繼,不管廷杖、詔獄還是罷官,盡皆阻止不了。一朝廷杖,名動天下……但若是惡名,他們就不願意了。

  換言之,有禮有節,便可以跟國君作對,但是無理無節,那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是要遺臭萬年的!

  常洵先抓住禮和節,讓張問達小心一點,再接著論理:“故而,洵一直在思考如何格物、如何窮得其理,終於有所收獲。”

  常洵很清楚,絕不能在程朱的“格物致知”上糾纏,因為程朱的格物窮理是以虛無為宗,“至於名物之實學,則置之而不問”,一旦張問達反應過來,可以用更多程朱的語錄反詰過來,常洵根本擋不住。

  更何況,朱學的影響雖然大,也有不少反對者。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便越來越大,王陽明本人也於萬歷十二年得以從祀孔廟,成為官方認可的大儒。

  王陽明創立心學,便是從“格竹”開始的。據說他花了七天七夜的時間去“格竹”,一無所獲,卻“勞思致疾”,格出了病,從此認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他甚至認為“物理不外乎吾心”,“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

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口氣大到沒邊!  圍繞朱學、心學,無數儒者吵來吵去,吵了幾十上百年,常洵不覺得一下子就能說服或吵贏張問達等人。

  要想贏,就得將話題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最好的辦法便是讓對方不敢說話,或者根本不知道說什麽!

  常洵緩緩說道:“朱子說,萬物有理,理與氣歸於太極,太極玄奧,常人難以把握,常洵愚鈍,試圖尋一方法對此進行描述,而這個方面,便在於數。”

  常洵說道:“一切事物的理,皆可以用數來描述和計算。”

  “譬如一百裡路,每刻行十裡路,需十刻方能行完……”

  常洵拍拍手,讓李奉將小黑板搬進來,然後在上面邊寫數字算式邊說道:“又譬如日影的長短、月亮的盈虧、日蝕與月蝕的周期等,也都可以通過數據計算進行測算!”

  “再譬如,電荷之間的引力與斥力,力的大小,與電荷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呈反比,也就是可以用兩個電荷電量的乘積,再除以距離的平方……”

  “諸如此類……”

  隨著常洵的講述, 李之藻等人的臉上都露出了迷茫之色。

  李之藻,萬歷二十六年二甲第五名進士;

  王在晉,萬歷二十年三甲同進士;

  王德完,萬歷十四年三甲同進士;

  張問達,萬歷十一年三甲同進士……

  別看都只是二甲、三甲,那是因為一甲隻取三人:狀元、探花和榜眼。

  一甲三人、二甲五十七人、三甲二百四十人,哪怕三甲最後一人,也是整個大明讀書人中,三年一次會試的前三百名!

  簡直就是學霸中的學霸!

  然而,此刻他們的臉上盡皆是一片茫然,眉頭都擰成了一枚核桃。

  如果說第一個例子很簡單,第二個例子還能理解,作為這個時代的學霸,甚至知道如何測算日蝕月蝕,但是第三個問題,已經完全超出眾人的認知。

  “聽不懂?”常洵也皺出一枚核桃。

  這就是大明的學霸?他很失望。

  他已經盡量用簡易的語言來進行“簡單的”描述,但好像他們都聽不懂,包括未來會寫出《天學初函》的李之藻。

  作為學霸,哪怕這句話裡涉及到很多不常見、甚至未曾聽說過的詞匯,意思他們還是能聽懂的。但是連起來,他們就完全搞不懂了。

  力還能進行計算?力的大小還與距離的平方有關?還有什麽正比、反比……

  如果說幾位考霸還能勉強明白意思,那麽對陳矩、馬謙等人來說,哪怕他們都是司禮監內書堂出來的佼佼者,也完全聽不懂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