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本新書:全球末世:我的房子能升級,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而未來設在德國的研發中心,任務就很簡單。
不用乾別的,一方面研究歐洲的各種電動車政策,然後套用到未來的車子上。
另外一方面,就是研究底盤。
怎麽能把未來的車子底盤調教的更具備高級感,就是他們的一個主要研發方向。
大家可別以為,底盤嘛,這還不簡單?
大不了買來奔馳,寶馬的車,然後咱們照抄人家的底盤就可以了。
可事實上,你以為我們之前沒這樣乾過嗎?
從最早的黃海奔馳,到後來的陸豐路虎,再到後來的保時泰。
這些車企,那個不是抄奔馳寶馬保時捷,從頭抄到腳的。
從車子的外形,外觀,到底盤。
可以說除了發動機,變速器之外,其他和那些豪華車全都一樣。
可實際上呢!
只要跑起來你就知道了。
人家的底盤調教,靠的真的是技術功底,這個真是所言非虛。
首先人家會考慮你的車身跟車重,然後讓你的車在跑起來在觀察你的行車姿態。
比如起步的時候,多高的車速車頭會抬起來,刹車的時候,什麽的速度車尾會翹起。
還有在行駛過程中,過彎的時候,多快的速度,車身會嚴重傾斜。
然後過減速帶的時候,車身會有什麽樣的反饋。
把重重反饋都綜合到一起,探後在各種數據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然後根據這個平衡點,來設置底盤上的每個支撐件的力矩承受和變形空間。
大家總要知道,車子在行駛的過程中,其實底盤是要不斷吸收地面反饋的衝擊,所以車身底盤的支撐件實在不斷變化,調整來緩衝衝擊的。
而底盤調教的關鍵,其實就是給這些底盤支撐件,設置好一個最佳的變化曠量區間。
這樣一來,當幾個支撐件都發生緩衝經變化的時候,給車身的反饋就是讓駕駛員感到最舒適,和最有信心的那種。
當然每種支撐件的曠量變化區間的設置,還跟車身自重,車身動力,以及支撐件自身的材質有關。
高級車的調教自然因為用料好,所以會更高級一些。
而普通的平民車,因為用料一般,所以才能最考驗功底。
你就比如很多人都不理解,說那德國車,尤其是大眾。
你說重量也沒比日本車重多少,要說省油,甚至還不如日本車。
而且後期的維修保養還比日本車貴,可為啥他買的就是比日本車貴呢!
嘿!這貴,就貴到這個底盤調教上了。
但凡開過德系車和日系車的都知道,哪怕最低級別的A級車,就算是卡羅拉,也根本沒法和速騰比。
差在什麽地方,就差在底盤上。
雖然這個級別的車,也不用談什麽高級感。
但在給駕駛員反饋的信心上,那就是不一樣。
比如百公裡的高速上,你開德系車,可以很輕松,用兩根手指頭捏著方向盤,你都不發虛。
可如果開日系車,你兩手抓穩了方向盤,還得眼睛不能離開路面,盯得緊緊的。
這就是區別!
好的底盤,能夠給駕駛員,帶來非常足的信心。
當然這裡面做的最好的,就是美系車了。
而日系車,之所以能夠和德系車,和美系車叫板,其實靠的也就是省油,和後期的維修保養便宜這一塊了。
而以前,我們的傳統車企,對於底盤調教這一塊,其實是非常不重視的。
以為只要我底盤結構照抄那些歐美豪車,就應該能差不多了。
殊不知,這裡面的駕駛感受,可是有著天壤之別。
而我們在傳統造車領域,和傳統世界級別車企的差距,可還遠不止就是底盤調教這一點。
底盤調教只能說,是否能讓駕駛員有信心,或者體會到高級感。
而真正說道性能方面,還要看發動機和變速器的匹配。
而這方面,我們和世界知名車企差的那就更遠了。
本來我們就沒有自動變速器,所以想要用上AT變速器,就只能從愛信或者是采埃孚購買。
如若不然就只能找格特拉克,或者是博格華納購買技術,請人家幫咱們研發雙離合。
然後就是和發動機的匹配了。
雖然近些年雙離合變速器的技術,也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可問題是,雙離合變速器因為天生的設計缺陷,所以在低速蠕形的時候,總是避免不了會有闖動感。
說白了,就是開著開著,突然感覺被人踹一腳。
這種感受就相當低端了,而CVT變速器就不會這樣,但CVT變速器有個致命缺點,就是不能承受大扭矩。
或者說,急加速是不行的。
真正完美的變速器,就只剩下AT變速器了。
而我們很多傳統車企,為了進入中高級車市場,也會高價從愛信和采埃孚手裡購買AT變速器。
可即便是,現在他們的車上裝配了這種變速器。
可在駕駛的時候,駕駛員卻依舊不能感受到像開裝配同樣變速器的日系車,和德系車那樣絲滑。
這又是為什麽呢?
而這裡面,就又涉及到發動機和變速器的匹配了。
你的發動機動力輸出,到變速器鏈接,扭矩變化范圍,這裡面可是有真多學問的。
什麽時候升檔,什麽時候降檔,這就非常考驗工程師的調教功底了。
而這就是人家德系車,和日系車的獨門絕活,從來不輕易外傳的。
所以哪怕你購買了人家的變速箱,就算這變速器是寶馬,和雷克薩斯用過的。
可你的發動機適配上之後,你卻根本就開不出人家寶馬動力隨叫隨到,源源不絕的感覺。
更開不出雷克薩斯那種縱享絲滑,加速細無聲的感受。
這就是匹配調教的技術差距。
畢竟人家對自己的發動機,和變速器,那可是有最起碼五十年的數據和經驗積累的。
正是因為有以前那樣的大數據,所以人家才能把握好發動機和變速器之間每一個細微的變化,並且把他們的配合調教到最佳。
而在反觀我們這邊,很多車企,甚至在出廠前的路試,都舍不得搞太多。
收集大數據的理念,更是最近十年才出現。
甚至很多還是委托國外公司幫忙搞的,你就想想,那些外國公司,會百分百把這些關鍵數據都交給你嗎?
至於調教的時候,那更是會留一手的。
畢竟如果全都教會了你,那以後他們去做誰的生意?
所以很多外國公司,真的是靠著以前的技術老板,躺著賺錢的。
至於我們國內的公司,出了BYD,和長城這樣的企業,會老老實實在車子上市之前,跑上百萬公裡的路試、。
跑遍長江黃河,去了青藏高原還要去林海雪原,然後還要去熱帶雨林裡謔車。
就是靠著這樣頭鐵來搜集數據和技術的,當然還有另外一家車企,那就是大家都想不到的一汽……
至於其他的車企,什麽最美中國車,什麽藍鯨動力,什麽外國血統的RW系列都是狗屁。
大家知道就行了……
這也是國產車,甭看噱頭年年都很花頭,可傳統車企裡要說真正的技術,卻始終沒有幾家又進步的主要原因。
而在這動力匹配方面,我們的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可是有著先天的優勢。
你就拿未來,理想,和小鵬這三家車企而言。
其中未來和小鵬是搞純電車的,理想目前是出於增程式電動車的階段。
不管怎麽說,他們的主要車輛驅動,用的都是電機。
而如果用電機驅動,那就完全不涉及什麽動力匹配這一塊。
因為電動車和燃油車的差別就在這裡。
燃油車,你要有發動機,要有變速器。
可是電動車或者是增程式電動車,都是不需要變速器的。
只要靠電機來輸出動力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就完全不用考慮動力匹配的問題。
這也是他們能夠後來居上,為啥能夠把車子做出高級感的主要原因。
因為沒有動力輸出匹配,再加上電機動力輸出來的更快更猛,就很容易給人一種,開的是動力怪獸的感覺。
這樣一來,只要你做好了底盤調校,這車子在駕駛方面的高級感那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
你就說未來最開始是請了歐洲專業的工程師團隊,幫忙調教了第一批次車子的底盤。
後來專門在德國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來專門調教底盤。
而在理想這邊就更誇張了,人家最開始就成立了一個自己的底盤調校團隊。
而這個團隊可不是鬧著玩的,不是隨便請了幾個白丁就來充數的。
而是剛開始借鑒了大陰帝國的米拉團隊的技術,而這個團隊可是從當年的薩博品牌裡拆分出來的。
寶馬X5的測試水平也就是73KM/H,奔馳GLC的測試水準就是71.8KM/H,保時捷馬肯的測試成績是68.5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