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這筆債務,就是前任掌門斯蒂凡諾為了快速擴張,從那多家銀行貸款所導致的。
而後來沃格林經營狀況每況愈下,也是因為這筆巨額貸款帶來的巨大財務壓力導致的。
甚至可以說,最後斯蒂凡諾出手沃格林,就是因為歸還不起這筆巨額貸款。
當時的沃格林是上市公司,而他們的市值也大多是紙面財富。
股價高的時候,公司的資產價值就高。
而每個季度的財報,那就是影響公司資產規模的晴雨表。
此前沃格林經營狀況好的時候,他們股價就還好。
可後來因為這筆巨大的債務,他們每年的淨利潤,全都被這些債務給吞噬掉了。
甚至他們每個季度的盈利,都不夠歸還這些債務所產生的利息的時候。
壓垮駱駝的稻草就出現了,從三年前開始,沃格林就開始第一次出現了虧損的狀況。
而從那之後,他們更是連續三年出現虧損。
與此同時他們的股價,也從最高峰的七十二美元,一路下跌到了五十六美元。
當時如果不能扭轉頹勢,那他們的股價還會繼續下跌。
那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那麽早晚有一天,就會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
等到那時候,沃格林就真的只能宣布破產了。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肖鋒接手了沃格林。
而他接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將沃格林私有化退市了。
這樣一來,沃格林的財報就無需公布,也不會影響沃格林的股價了。
而且在收購過程中,肖鋒還幾次壓價,最後回購沃格林的花費,居然比他之前的預估還低了不少。
於是他就用那些剩余的資金,還掉了一部分的貸款。
而這段時間,因為沃格林經營狀況迅速好轉,他們又用盈利,還掉了一部分貸款。
畢竟現在公司已經私有化了,也無需給股東分紅,所以公司的盈利他們想怎麽花就怎麽花。
在張伯倫和海倫看來,把貸款還掉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而肖鋒也非常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
畢竟負債經營可不是好習慣,如果實在一個經濟大周期裡面的上升期。
全球經濟都非常景氣樂觀的時候,負債經營自然是沒問題。
可現在,明顯是出於全球經濟不景氣的下行周期,如果在這個時候在負債經營,那就太不理智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段時間米利堅的央行,美聯儲為了拯救米國的經濟,已經開始大灌水了。
現在米國到處都能非常容易借到錢,那張伯倫和海倫就決定借新債,還舊債。
因為之前,沃格林從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借款。
大多都是斯蒂凡諾經營時期借的,說實話這些貸款的利息都非常高。
有的是在三點多,四點多的利率,這樣的一般都是從銀行裡借的。
而從一些金融機構手裡借的,有的甚至都高達百分之七和百分之八。
這樣的利率如果在國內,那肯定算很正常,但是在金融行業異常發達的米國,這樣的利率那絕對是非常高了。
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全世界熱錢的集散地,米國的市場上可流通著大把的資金。
所以從米國借錢,利率一般都是非常低的。
尤其是資質好有議價能力的大企業想要借錢,最低的時候,他們甚至能接到利率百分之一點幾的錢。
拋去運營和時間成本,
這錢幾乎都算是白借。你還真別覺得這很誇張,事實上這在米國市場還挺常見。
而之前沃格林的掌門斯蒂凡諾,顯然就在這方面能力有所欠缺。
因為他借來的錢,利率都非常高,最離譜的有些甚至都高達百分之十二,十三,最高的甚至都能有百分之十五。
這利率,幾乎都堪比某國金融市場裡,那些不良企業的貸款利率了。
肖鋒接手沃格林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張伯倫去和那些高利率的銀行和金融機構談判。
讓他們降低利率,或者延長還款期。
當然得到最多的都是拒絕的回答,於是肖鋒乾脆就用手裡剩余的錢,把那些貸款都還了。
可即便如此,現在公司還背負著將近一百個億的貸款。
而這些貸款每年都能產生四五個億的利息,雖然不算高,但也不算低了。
而最近,剛好米國央行大放水,張伯倫和海倫一商量。
當即就決定,從新找銀行貸款,把原來的貸款還掉。
畢竟現在大街上到處都是低利率貸款,而且手續費還更低。
和以前那些貸款比,光是財務方面的費用,都能節省十幾億。
其實最關鍵的是,肖鋒安排他們偷偷的把南十字星銀行引入了進來。
反正錢都是給銀行賺,那給誰賺不是賺?
南十字星銀行,還是自家銀行,還能夠提供更加低廉的貸款。
最關鍵是他從異界搞來的鑽石,黃金,還有從蘇南裡那邊搞來的黃金,以及從南美那邊搞來的一些見不得光的財富。
都可以通過這條渠道,到米國市場上轉一圈,洗一洗然後再回到南十字星銀行的帳戶上。
這樣從米國一進一出,錢就乾淨了。
這樣一進一出,還能把抵押給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抵押物。
比如一部分店面的不動產,還有公司的股權,都轉移到南十字星銀行的手上。
這樣就更加安全一些。
這可是一次非常好的資產轉移的機會。
張伯倫和海倫做的非常好,肖鋒也非常的滿意。
而與此同時,他們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經營計劃。
最近米國整體經濟大環境收到大范圍流行疾病的打擊,經濟增長出現大規模下滑。
而且最近一段時間一來,米國民眾因為BLM,開始大面積上街免費獲取生產資料。
米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在這一階段,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如果這個時候大規模擴張開店,那很明顯是不明智的。
但正所謂有危險,就有機遇。
在張伯倫和海倫看來,其實現在也正好是沃格林大肆擴張的最好時機。
但這個擴張,並不是滿世界的開新店。
而是開始著手布局,等待BLM事態平息,和疫情過去之後,的業務范圍擴張。
現在就是米國的經濟低谷期,可你要知道米國的經濟底蘊是非常雄厚的。
在挺過了這段艱難的時期之後,米國的經濟注定是要走向迅速恢復的。
而這個周期,慢也就是兩三年的光景,快的話也就是一兩年就足夠了。
如果等到那時候再去制定發展規劃,那就太晚了。
而現在確實著手開始布局的最佳時機。
尤其是在大流行病,以及BLM事態的影響下。
很多米國的實體店鋪,都因為經營不下去,而紛紛倒閉了。
運氣好的是關門倒閉,運氣差的,那基本就是破產倒閉。
這樣一來,很多米國大城市,原來黃金地段的店鋪,就空了出來。
要知道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這些店鋪的租金,和價格可是非常昂貴的。
就比如在紐約,曼哈頓上城區,黃金地段的一套商鋪。
平時的時候,那絕對是有市無價,你想買都沒人賣給你。
而且就算賣,那價格也都是天價,一套在第五大道的臨街店鋪。
面積二百平朝上的那種,動不動就價格幾千萬美元。
你還別嫌貴!
可是現在,因為業主有資金需求,這樣的房產被大量拋售。
原本幾百上千萬美元的店鋪,現在基本都是打八折,甚至半價在銷售。
這就給了沃格林趁虛而入的機會。
要知道當年沃格林之所以能夠在店鋪數量,比CVS少幾千家的情況下壓CVS一頭。
靠的就是店鋪的高質量,他們的店鋪往往都選擇開在富人區,或者中高產階層聚居的街區。
而此前沃格林之所以會背上一百八十億的沉重債務,就是因為在這樣的街區,買房實在太貴了。
作為米國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型連鎖,他們可從來不屑在富人區租房的。
當然他們也有租房的經歷,但有些最後都是不愉快收場。
房東看到他們賺錢了,於是每次到期重新續租的時候,就會要求漲房價。
或者一看是沃格林要租房,那就乾脆給開出很高的房租價格。
正因為有這樣的不愉快歷史,以至於後面沃格林開店,乾脆都選擇直接買房自己開。
這樣一來一方面能夠大大降低運營成本,另外一方面還能大大提升公司的資產估值。
這也是沃格林股價的一個支撐點,也是肖鋒為什麽明知道沃格林經營不善,還願意給斯蒂芬諾四百多億購買沃格林的主要原因。
因為沃格林出了有品牌價值,他還有大把的實質資產的。
他的七千多家分店,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自己的店鋪的。
就算他接收後經營不善倒閉,光是靠買房產,也能回本一部分資金的。
而現在,在全美出現大規模破產潮之際,張伯倫和海倫,則打算把沃格林原有的經營理念繼續保持下去,甚至要發揚光大。
對於他們而言,現在正是大手筆撿漏的好時候!
也是他們給未來做準備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