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自產的這些材料,不但性能不比米國日本的面料差,甚至比他們還更強。
而且價格也更加便宜,而那些企業一旦用上了這些材料,那立馬就是如虎添翼…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不少從國內來的私人資本,就在伊薩卡地區成立了不少製衣廠。
而有了咱們星火科技背後提供的面料,這些製衣廠的產品,在本地就有了相當的競爭力。
而且這次這些華國的老板們,也都非常有想法。
大家經歷了這麽多次和外國廠商的較量之後,也算混明白了。
光是會悶頭做衣服,是賺不到錢的,真正想要賺到錢,那就必須要學會做品牌。
這段時間,已經有很多新聞都說了。
目前南越已經取代了我們,成為了歐美最大的鞋子和衣服代工產地。
而就這些代工,每年就讓我們損失了4200多億美元……
我們損失了這麽多錢,就意味著他們賺了這麽多的錢。
這讓肖鋒不由想起了,早在此前一些產業轉移到東南亞的時候。
國內有那麽一群傻逼,還很是驕傲的拍胸脯再說。
不用怕,我們有最全的產業鏈,我們有更好的交通設施。
他們去了那邊,除了人工成本低,其他沒有任何優勢。
結果呢?
現在人家堅持把大量工廠搬過去,還把不少產業鏈也轉移走了。
而我們這時候才發現,這麽些年了,我們除了幫人家代工,其他自己根本就沒學到什麽真東西。
其實這和我們一些老板的短視有關,另外一方面也和我們基礎科學差有關。
大家都知道如果做衣服鞋子,最好是能有自己的品牌!
可問題是,你到底該如何能做一個品牌出來?
以前,咱們國內那些老板也不是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的嘗試。
比如實際二十年前,什麽某步,362度,什麽什麽而克等等,都紛紛尋找不少明星,給自己做代言。
甚至可以說,誰火就請誰,從香江娛樂明星,到後來的國內奧運冠軍,反正就沒有他們沒請過的。
然後花大錢在國內體育頻道打廣告,還真別說,就靠著這樣的營銷手段,倒也讓他們發展壯大起來了。
然後就是國內那些上午男裝,什麽八匹狼,什麽利郎,什麽HL之家等等,也都是一樣的套路。
就是尋找明星給自己代言,然後瘋狂打廣告,然後在瘋狂的發展線下加盟。
在二十年前,還真是沒讓他們少賺錢。
甚至有些公司,後來還上了市,到股市上去圈錢去了。
可這也就是咱們國內那些土老板的極限了,但廣大消費者真的認可他們嗎?
不!別看廣大老百姓不得不購買他們的東西,但卻在肚子裡把他們八輩祖宗問候了一個遍。
人家阿迪,耐克的衣服鞋子,動不動就買七八百,衣服動不動就幾百上千。
可你們這些打著民主企業名號的企業,也買這樣的價格。
運動品牌還好,還有些便宜的,尤其是那些商務男裝,那就真的過分了。
也沒看出哪裡好來,反正一套動不動就七八百,上千塊。
而當時的老百姓也真的是沒得選,只能捏著鼻子忍了。
隨後就是隨之而來的網絡電商時代,給了這些偽名牌來了致命一擊。
很多動不動就幾百上千的商務男裝,這下全都成了積壓產品,根本就賣不動了。
互聯網上大把,一百多塊同質量的衣服,老百姓有不傻,憑啥為你買單?
還有那些偽名牌的運動品牌也是一樣,很快就在電商大潮的衝擊下嗝屁了。
不少企業都風光不再,也就只有安踏一家,靠著資本營銷,收購了多家外國快倒閉的小眾品牌。
然後炒作情懷,在國內反而活了過來。
可即便如此,這些企業,依舊是沒什麽好名聲。
因為隨著人們視界的開闊,人們多這些品牌,也已經是看透了。
就比如以前大家只知道阿迪,和耐克的衣服鞋子貴,可為啥貴?
大家都說不上來,反正就是覺得人家衣服鞋子穿的舒服,用的料子好。
可國內品牌的衣服鞋子,質量就是不行,穿兩天不是開線,就是開膠。
要不就是悶熱不透氣,為啥會這樣?
等到互聯網時代到來,信息越來越扁平化,當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查到人家阿迪和耐克的年終財報之後。
大家總算是明白了,為啥人家這些大牌子牛掰!
以往的印象裡,大家總覺得耐克和阿迪不過就是外國做衣服和鞋子的品牌, 能有啥技術?
可等你看了他們的財報之後,你才會發現,原來人家每年都會花幾十個億去搞研發。
你看耐克的鞋子為啥舒服,因為人家有氣墊的專利,甚至人家還開發出被禁賽的跑鞋。
穿著這種跑鞋的運動員,接連破了好幾個馬拉松的世界紀錄。
搞到最後,長跑委員會不得不禁止運動員穿這種鞋參賽。
表面上聽起來,好像耐克倒了霉,可實際上這不就是一種變相給耐克的宣傳嗎。
就是在告訴大家,耐克的鞋子牛逼,穿了不光可以提升速度,關鍵是還穿著輕便不累。
同樣阿迪也從巴斯夫那邊采購了BOOST減震顆粒,來對抗耐克的氣墊鞋。
就是靠著這樣對技術的追捧,人家才各自推出了自己的主打產品。
正因為有這樣產品,廣大消費者才願意話高價,為這兩個品牌的鞋子和衣服買單。
因為人家的衣服和鞋子,不僅僅只是有牌子,關鍵是真的有東西。
穿著就是比其他的鞋子和衣服舒服,這就是產品力。
就這樣一樣兩樣,越來越多的產品,都具備了產品力。
然後越來越多的人購買這種有產品力的商品,最後就會對品牌形成一種信賴。
時間久了這種信賴就成了信仰,然後信仰就會轉化成這個品牌的品牌力!
這就是人家的產品,隨隨便便就能賣出去七八百一雙的主要原因。
哪怕我們的各種電視新聞都已經揭露了,他們這些鞋子和衣服的成本,也不過就是幾十塊。
可卻依舊有無數消費者趨之若鶩的原以為人家的產品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