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香江大富豪》第六百八十三章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地幔烴鹼流體在地幔中呈超臨界態,賦存於岩石圈之下巨厚的上地幔軟流層中。隨著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上地幔軟流層在重力均衡作用下將不斷向上隆起,其中蘊藏的烴鹼流體將伴隨著軟流層上隆匯聚到軟流層隆起頂部。上地幔軟流層隆起上拱導致上覆岩石圈出現張性破裂。匯聚於隆起頂部的烴鹼流體將沿著這些張性破裂進入中地殼,並通過上地殼斷裂進入沉積盆地和沉積層。地幔烴鹼流體進入上地殼時,因為溫度和壓力下降,其相態將由超臨界流體爆炸相變為高含烴高含鹼的熱液。在地幔烴鹼流體上升的過程中,其中鹼質組分將不斷與圍岩發生鹼交代作用,萃取圍岩中的礦質並攜帶到地表分異形成各類金屬非金屬礦床;其中烴類組分將沿途進入圈閉形成油氣藏,剩余部分將繼續上升進入盆地水體和大氣。地幔烴鹼流體不僅通過上地殼斷裂進入沉積盆地,還將通過上地殼斷裂進入盆地周邊的山體。因此,盆地周邊山體上的金屬非金屬礦床伴生烴類,而盆地沉積層及油藏中則含有高品位的金屬非金屬礦產。

全世界沒有一個油氣田已經枯竭,世界油氣儲量和產量始終在增長。以大馬島西部沙漠為例,其地表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僅400~500毫米,而年蒸發量通常為1100~1600毫米。但地表的鹼泡常年蓄水,並沒有乾涸,說明存在地下供給。結合鹼泡的高含鹼量,可以確定供給鹼泡的高含鹼地下水就是從地幔深處上升到地表的烴鹼流體。因為大馬島東邊的沙漠裡,周邊既沒有海水供給,沉積層本身也不發育鹼源,鹼的唯一來源只能是來自盆地深部。全世界沒有一個油氣田已經枯竭,世界油氣儲量和產量始終在增長隨著地幔烴鹼流體源源不斷地上升,其中烴類組分將源源不斷地向儲層和已發現油氣藏供給。

關於幔源油氣補充油氣田的例子很多,如近海的PL19-3油田的天然氣沿垂直斷裂帶在不斷地逸散,而PL19-3油田卻仍有巨大儲量,表明自開發以來一直有深部油氣補給。米國的墨西哥灣尤金島330區塊油田於1971年發現,到今年年底已采出原油過億立方米,而當時計算的可采儲量僅0.488億立方米,表明原油一直有新的補給,油氣組分也有變化;大毛國伏爾加-烏拉爾盆地的羅馬什金油田於1948年發現,計算可采儲量20億噸,到今年已累計產油21億噸。大馬島的科學家們還發現,加利福尼亞海灣中部的Guaymas盆地熱液噴口石油14C年齡平均僅為4692年,證明石油的生成並非幾百萬年前已經結束,而是正在進行之中。

幔源油氣生成過程是地球演化過程的組成部分。只要地球演化沒有終止,石油生成就不會終止。從人類的角度看待幔源油氣供給,完全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加以形容。

從籠統的石油無機成因發展到幔源油氣,使油氣成因研究擺脫了與石油有機成因的纏鬥,不必再去處處求證有機成因理論提出的種種似是而非的論點,而把目標鎖定到幔源油氣生成、運移和分布的研究上,這是油氣理論的重大進步。

有兩大原創理論作為幔源油氣研究的理論基礎,一個是著名核地質專家杜樂大先生開創的烴鹼流體地球化學理論,另一個是著名化工地質專家李揚簽先生開創的大陸層控構造理論。烴鹼流體地球化學理論從金屬礦床成因的角度追溯到地幔烴鹼流體的總根源,成功地論證了鈾礦、鎢礦、鐵礦、金礦等礦床的熱液成因,

回答了油、氣、鹽、鹵水、金屬熱液礦床共生的根本原因。大陸層控構造理論論證了與上地幔軟流層溝通的盆地富集油氣,而與上地幔軟流層缺乏溝通的盆地缺乏油氣,具體提出了華夏東部斷陷盆地和西部壓陷盆地的構造控油模式。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有機成因理論根深蒂固,家內並沒有開展以無機成因理論為指導的勘探開發實踐。盡管在松遼、渤海灣、蘇北和三水等盆地發現了幔源二氧化碳氣藏,並在徐家圍子斷陷火山岩儲層中發現了幔源烴類氣藏,這些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勘探發現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幔源油氣勘探的成功經驗來自大馬島。大馬島那幫科學家稱他們的理論為深成無機論。大馬島科學家發表了他們在大馬島西部沙漠的勘探成果,他們掌握了小斷距基底走滑斷層控制油氣藏的規律性,運用三維地震技術在侏羅系油層鑽探37口井,全部獲得工業性油流,探井成功率達到100%。而世界其他地區的探井成功率仍然在10%~30%附近徘徊。

很多地方的勘探研究水平仍然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有機成因理論的束縛。傳統勘探的核心工作就是優選圈閉,但有機成因理論無法回答圈閉中是否有油氣,只有通過鑽井進行檢驗,因此勘探實踐本身變成了試錯的過程,探井成功率只有10%~30%。而幔源油氣理論明確指出油氣來自小斷距基底走滑斷層,分布在基底走滑斷層控制的沉積層斷裂體系中,圈閉的含油氣性受控於斷裂體系的三維應力狀態,因此能夠直接勘探幔源油氣的釋放窗口,並獲得100%的探井成功率。

傳統勘探認為超過生油門限就不可能找到油氣。而事實上,只要在上部儲層發現油氣,其深部儲層就一定能發現油氣,因為油氣是從深部向上運移的。傳統勘探范圍局限於生油岩附近,而事實上全球基岩勘探已經發現248億噸儲量,早已突破了生油岩的限制。幔源油氣理論認為只要發育供油供氣斷裂和儲層,有圈閉遮擋就可成藏,從而極大解放了勘探空間和領域。

有機成因理論指出石油即將枯竭,推動各油田大力開展三次采油,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最終采收率。但化學驅措施使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注入儲層後,這些高分子將駐留在儲層中並最終阻塞儲層的滲流通道,結果將大面積報廢開發井網。幔源油氣理論指出深部油氣正在源源不斷地向上供給,只有有效保護儲層,才能實現油田可持續發展。按照深部油氣供給速度來設計油田的開發速度,才能真正實現開發效益最大化。

幔源油氣理論將開辟新的勘探領域,實現油氣儲量和產量的雙增長,真正實現石油工業可持續發展。可以樂觀地說,根據華夏石油工業現有的技術能力,應用幔源油氣理論,將節約50%以上的勘探開發成本,其中巨大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同時,大慶油田將重上5000萬噸。

先進的石油理論不被接受,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高校石油地質學教材有十幾個版本,其中最開明的也僅用兩頁半的篇幅來介紹無機成因,大部分教材根本不提無機成因。幾十年教育下來,很多行業內的人都不知道油氣無機成因這回事。外部原因是,幾十年來,西方石油資本大力鼓吹石油峰值論,告訴全世界石油即將枯竭,為控制世界石油製造輿論。

內外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當西方石油資本公然把世界油價推高到每桶147美元的時候,華夏石油領域權威沒有任何人對此提出質疑。直到世界油價突然下降,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石油如此之多。後世興起的頁岩氣革命,就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頁岩本不生氣,也沒有巨大儲量滯留其中,更不存在米國能源信息署所說“華夏頁岩氣儲量世界第一”這回事。米國頁岩氣最好的區塊在頁岩矽質含量最高的地方,頁岩矽質含量高達85%以上。之所以高含矽頁岩區塊的產量最高,是因為它的壓裂效果最好,能夠長期保持人工裂縫的存在,這個人工裂縫就是頁岩層與深部氣源溝通的通道。一旦通道關閉,產量就會突然降低,出現所謂“L型生產曲線”。而後世在川省和重市發現的頁岩氣,並不在純粹的頁岩中,是水平井和大規模水力壓裂成就了這些勘探發現。

油有機成因理論和無機成因理論之爭,是石油工業前途和命運之爭。有機成因理論抹殺尋找新生油氣儲量的希望、正在指導各大油田進行破壞性開采。所以,必須徹底認清其違背客觀事實的本質。革新勘探開發指導理論。用幔源油氣理論取代陸相生油理論和非常規油氣理論;全面停止化學驅三次采油生產應用,該措施不能提高油田最終采收率,反而傷害儲層,造成大面積井網報廢,大量消耗開發成本,造成嚴重的地下和地面汙染;設立國家、企業、油田三級“幔源油氣研究中心”,用體制和制度保障幔源油氣理論和技術的深入研究,並及時應用於油田生產;把大馬島和家內油田作為國家幔源油氣研究和生產示范基地,率先設立《幔源油氣地質特征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五是修改大中小學教材與石油生成理論有關的內容。

創新驅動發展獲取更多利益,企業迫切需要創新。幔源油氣理論創新成果業已取得,它可以引領世界進入廉價石油時代,就算葉華以後可以在別的星球獲取能量,但是家內那些油田就那樣被毀了,實在太可惜。

解決了能量探測器的問題,葉華也回到了葉華塔頂層的豪華公寓。剛要睡下,就被候著的汪組賢拉起,“這幾天,陳葒在這裡過夜了?”

這是個必須立刻作答的問題,答滿了等於送死。但葉老師不怕,老實回答是。

汪組賢冷笑了一聲,說“這不不止她一個人是嗎?”

“我整天忙著做研發,指導學生,上來招呼她們一下很正常啊。”葉老師馬上把她拉到沙發坐下,冷笑道:“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汪組賢又問:“那我問你,你陳葒來學校找你那天,我也在科技城,你為什麽不先來找我指導指導?”

葉老師呵笑道:“不是看你在家裡帶孩子很辛苦嘛,學習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的。”

汪組賢像是很滿意自己的偵探天賦,然而又感覺很難過的樣子,拉起沙發邊上的被單蓋住了臉。

葉華已經被她的神經質嚇出一身冷汗了,但仔細想想應該早知道了,以她的狌格怎麽會忍這麽久等到今天才過來鬧,葉華安慰說,你不想去波士頓動力公司上班,還有其他位置啦。

手把手帶了一個月,袁永怡總算圓滿出師,可以獨立處理各類問題,科技城的地下城市已經開建,葉老師也回到了他心愛的實驗室,去搞地幔研發。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直徑約為12756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dao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 地球內圈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組成。其中上地幔70-350 Km為軟流圈。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菁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殼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最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如果從地表向地心進發,每走1千米溫度就會增加20攝氏度,這樣當到達地幔的表層時,溫度會達到300攝氏度,而壓力大約是幾千個大氣壓.。

港城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側,在地質構造上屬於華南加裡東褶皺帶南緣,是中生代西太平洋岩漿活動帶的一部分,區內分布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碎屑沉積岩和火山岩,缺失第三紀地層,其中大面積分布侏羅紀火山熔岩、凝灰岩和燕山期花崗岩類。海陸之間存在一條古生代時期的地殼破碎帶,其北為華南陸塊,其南為南海陸塊,縫合帶的位置大體位於20~50m水深的海區,由於中生代以來歷次構造運動的強烈改造而使其面貌複雜化。在港城—山頭近岸海域存在一條強磁負異常帶,呈NEE向展布,在重力異常圖上則顯示出明顯的梯階帶,其位置與負磁異常帶相吻合,稱之為濱海斷裂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