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宋第一槍》第186章 舌戰群臣
本來昨天就睡得晚了,聽到早朝上一片的阿諛奉承之音,高寵有些昏昏欲睡,以至於後來趙佶宣他的時候都沒有聽到。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鴉雀無聲,都在尋找這位神秘的林慮縣縣令。

 內殿崇班,知西上合門事高世則是皇帝的侍衛,就在大殿的門口守衛,偷偷的捅了他一下。

 高寵就知道不好,他趕緊表現出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跪下磕頭道:“皇上贖罪,臣,臣被陛下龍威所攝,實在,實在是失禮。”

 趙佶聽了哈哈大笑道:“免了,免啦,你是第一次上朝,難免有些緊張,朕恕你無罪!愛卿,給大家說說你的那個5年規劃吧!”

 這個高寵早就爛熟於胸,當即也不推辭,按著自己的思路有條不紊的講了起來。這讓他有了一種自己正在教授一些剛入門的廚師們,廚藝一樣。

 高寵越說思維越是清楚,有些滔滔不絕刹不住車的意思,如果不是自己有些也是一知半解,他都想給這些家夥們好好的上一堂經濟課。

 一些新式的詞語在高寵的口中不住地吐出來,不過這些詞語卻十分的精辟,好像是蘊含著樸素的大道理,不僅這些相公們聽得懂,就是趙佶理解起來也沒有任何的難度。

 這一次高寵一口氣講了大約2個時辰,大約小半天的時間,這麽一個規劃奏章,竟讓讓他講的天花亂墜,大家聽了都沒有感到不耐煩。

 好不容易等他住了嘴,趙佶看看眾人道:“大家對於高愛卿講的還有什麽疑義嗎?有不要問的盡管提問。”

 文武百官面面相覷,白時中等人都將目光投在了唐恪的身上,這位三司使是國家的最高財務長官,號稱計相,這裡最有資格質疑高寵的就是他了。

 唐恪目光閃爍,他輕輕的咳嗽一聲道:“高知縣說的果然天花亂墜,但是這些都是你的一些猜測而已,你憑什麽保證按照你的這個規劃,林慮縣就肯定能得到這個結果?”

 這句話問的很沒有水平,任何未來都是不可琢磨的,誰能百分之百的保證自己能成功呢?

 “唐大人,下官不敢百分之百的保證,但是我敢立軍令狀,如果不能完成,我願意受罰。”

 “受罰?高知縣,你可知道國家的財政有多緊張,要想完成你這個規劃,你計算過需要多好錢嗎?最少幾百萬貫!如果你不能完成又當如何?到時候只是一句你負責就沒事了嗎?”

 白時中等人一聽都跳了出了,一個個指責高寵這是嘩眾取寵,是為商人張目,是要斷了士族的根,是要絕了大宋的基礎。一下子將高寵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

 趙佶現在也有些猶豫了,大宋朝的皇帝在對外上面,頗有些錢財如糞土的味道,只要是錢財能夠擺平,都不叫個事。但是對內卻又是一個態度,在他們眼中這些錢,甚至天下都是我的,憑什麽給你們這麽糟蹋?

 一位儒雅的中年人微微笑道:“知縣主要的職責是為民牧守,你是代表天子教化,管理手下的百姓。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奈何要這樣嘩眾取寵?”

 說話的正是少宰李邦彥,此人為人俊朗豪爽,風度優美,寫文章敏捷而有功底,只是品德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高寵看了他一眼道:“管子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現在林慮縣的百姓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夠維持,,這個教化如何推行?現在倉廩實和衣食足才是當務之急。”

 “胡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些百姓讓他們知道做什麽就行了。你這個縣令管理好他們即為能,不必節外生枝。”

 “這位是白相公吧?我不認為你這句話說得對。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理,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認為聖人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這樣理解應給跟符合孔聖人的行為和儒道的精神。”

 “荒謬!大膽!你小小年紀可製何經典?竟然敢篡改經典?”白時中等人一見大怒,對著他又是一陣批判。

 高寵毫不在乎,大有要舌戰群臣的架勢,他猛地抬起頭,站直了身子,一種猶如山嶽一樣的氣勢讓大家都是一愣。

 “嘿嘿,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這句是今年新流行的三國演義中的一段,這本書在開封甚至大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趙佶都自己看了好幾遍。

 據說這本書是從狀元樓裡最先流傳出來,,很有可能就是這個高寵寫的,沒有想到他用裡面的一句話,將白時中頂了回來。

 這些相公們都是科舉出身,任何一個讀的經典都比高寵兩輩子加起來還多,哪裡會被這個小孩子震懾住了?一個個抖擻精神和高寵辯論起來,威嚴莊重的紫宸大殿就成了菜市場。

 牛保和高公泰已經插不上話了,他們就是想替高寵說話,也不知道怎麽開口,就只能看著高寵和這些人舌戰。

 高寵倒是絲毫不在乎和這些人爭辯的的唾沫橫飛,好像是要打起來一樣。趙佶現在是一個頭兩個大,怎麽好好的事情最後又搞成了這樣?

 眼瞅著事態繼續升級,他們又要爭吵個沒完,趙佶冷哼一聲撫案而走。李彥沒有絲毫表情的說了一聲散朝,也跟著退了下去。

 白時中等人眼瞅著高寵的計劃沒有得逞,也都得意洋洋的走了。高寵也絲毫沒有戰敗的意思,這麽多相公,拿不下他一個縣令,這就很說明原因。

 過兩天就是宣和7年了,我會怕你們?到時候還不知道誰要求誰呢?

 “伯父,咱們走了!”高寵和高公泰,打聲招呼。高公泰也是十分得意,給高寵介紹了旁邊的兩個人,一個是工部尚書牛保,一個是尚書右丞歐陽珣。

 牛保高寵已經見識了,而且還從他的手下借過水利官員,可是幫了自己的大忙。

 “牛大人,真是多謝你了。明天請大人在狀元樓赴宴,不知可肯賞光。”

 牛保哈哈笑道:“好啊!我對你的那個規劃很感興趣,正要和你高知縣請教一下。”

 和牛保打了招呼,高寵再次看向了歐陽珣,這位可是當時的大儒,大宋朝的丞相,抗金義士。他大觀四年(1110),率歐陽族人鴆資倡建潘湖仁穎書院,授徒裡中,究心學問,博授師友,講學不倦。政和元年(1111)被薦為仁穎書院山長。

 政和元年(1111)受薦詔任河南開封即京都汴州主事,未幾晉秘書郎,遷大司成軍司錄、湖廣知州、中書侍郎,將作監丞,尚書右丞兼翰林學士承旨。

 時值金兵大舉南侵,投降派白時中、李邦彥主張割讓河北三鎮向金求和。歐陽珣與李綱等九名閣臣聯名上奏進諫極言說:“宗祖之地,寸土不可與人”。力持主戰。

 翌年,金兵包圍京師,趙佶再集閣臣商議,歐陽珣反對割地求和,歐陽珣力主與戰,與兵部侍郎李綱上書抗金五策,抗言當與力敵。他說:“戰敗而失疆土,日後要收復理直;不戰而割讓疆土,日後要收復理屈”。

 而且歐陽珣臨陣到汴州城下指揮,率武安軍夜襲金營,金軍統帥完顏宗望大怒,起兵進犯宋軍。

 歐陽珣輔政年余, 不久遭到李邦彥、張邦昌等投降派的排擠,與李綱等抗金派一同遭貶,被降為監丞銜。

 白時中尋機報復欲殺歐陽珣,乃遣其奉使割深州與金。翌年,金兵南下圍攻汴京,索河北三鎮並作為議和條件,割深州與金,懦弱的趙恆答應了。

 趙恆派歐陽珣等同為人質,抵達汴京城下。歐陽珣見北宋江山將淪陷與金,便放聲慟哭,勉謂城上守衛軍民,嚴防死守,忠義報國。

 不久河南開封城外圍失守,京城很快就被金兵攻陷,歐陽珣與趙恆被俘押送到燕京。次年四月,金誘歐陽珣叛國,充當新朝宰相,他視死如歸,拒不接授。最後被金兵執送燕京而焚死,抗金忠烈歐陽珣盡忠報國,終以身殉職,卒年四十有六。

 相比於牛保,對於大宋朝的為數不多的忠義丞相,高寵還是很敬佩的。他上前一拱手道:“歐陽相公,久聞大名,一直沒有機會拜見,今日一見,三生有幸。”

 他這麽恭維也不是說不過去,歐陽珣這個尚書右丞,位列中樞,就是高公泰見了也得客客氣氣的,他當然也不能例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