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宋第一槍》第122章 內場文試
“少君是第九名!”高衛一直在找高寵的名字,他覺得自己的爺不是第一,會輸給楊再興和羅延慶,這肯定是考官弄錯了。一路找了下來,最後在第一列的末尾位置發現了高寵的名字。

 聽得出高衛還有些不樂意,不過高寵知道這就是自己的真實水平。武試是一個綜合的評比,他在弓箭上的表現差強人意,竟然還有一箭脫靶,才使得評分有些偏低。

 他們三個的發揮還算正常,劉子翼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這一次武試隻取80人,武藝又不是劉子翼的長項。他們開始向後面尋找,最終在64位發現了劉子翼的名字。

 劉子翼對於自己的這個排名還是很滿意的,畢竟他的武藝並不是多麽的出色,而對後面的文試又是充滿了信心。

 現在幾個人是信心大增,他們飛快的回去準備三日後的內場文試。一回到家中,他們幾個就回到書房,抱著武經七書互相提問考核。

 經過三天的準備,他們再次來到了貢院,這次考試搜查的很嚴。不僅要仔細的核實考牌,還要進行全身的搜查,一經發現有夾帶石私藏就立刻被拿下,取消考試資格。

 高寵在這裡等著搜身的一段時間,就發現了好幾個心存僥幸的人被揪了出來,然後哭喊著被趕了出去。

 天下文武兼備的並不是很多,這些武者大部分不通文墨,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冒險一試,不過都被趕了出去。

 很快檢驗完畢之後,他們進入到了貢院內。武舉考試只有這麽幾十個人,和文試人數差了很多,而且考題也就10道經義,還有三道問策。

 經義主要是檢查大家對武經七書的背誦情況,需要補齊其中的經義(有些類似於填空)。問策三道,其中兩道是解釋闡述自己對經義的理解,還有一道是以邊關的兵事提問,讓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

 這個考試大約半天的時間,比文試動不動就考試好幾天可短了很多。

 高寵他們進去貢院之後,按照自己的考牌找到自己的房間。等他們進去之後,有人分發考卷,接著外面哢嚓一聲把房門鎖上,直到考試結束才會打開。

 高寵點亮油燈,研好了墨,看著手上的三張試卷還有一遝子的白紙,如果沒有什麽意外這些倒是足夠他做完自己的考題。

 首先拿過自己的試卷,在卷頭上寫上籍貫,名字和考牌號碼,高寵才開始讀下面的考題。

 前面10道題考的是武經七書,這武經七書是《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

 第一題考的是孫子兵法上面寫著: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後面是空缺的需要大家補充完整。

 這個比較簡單,是《孫氏兵法》中地形篇的一段。高寵已經將書背的滾瓜爛熟,但是他也沒有直接往考卷上寫,而是在稿紙上寫了一遍。

 再三檢查沒有錯誤,當即沒有再猶豫,在考卷上接著寫道: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不得不說用毛筆寫字就是比較慢,高寵好不容易才做完第一題;接著又看向第二題。

 就見上面寫道: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

 這是《司馬法》中仁者第一中的一段,高寵也對這個記憶猶新,按照第一題的方法。他接著在後面寫道: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一口氣將這幾道題經義做完,高寵揉了揉手腕子,長長的松了一口氣。雖然後面的有些生僻,不過幸好高寵還都記得,基本上算是沒有什麽遺憾全部默寫下來。

 可不是所有人都像高寵這麽好運,很多人在這個默寫經義這一步就被難為住,抓耳撓腮無法繼續。

 他還聽到外面爆發出一陣陣的哭聲,接著這個人就被巡場的士兵抓了出去。還有人大叫著:“給我紙,我的紙不夠用了!”

 “沒人的筆墨紙都是同樣的,不夠了自己的想辦法!”外面的軍兵大喝一聲,根本沒有憐憫的意思。

 聽到外面的哭鬧,高寵暗暗地好笑,他再次低頭埋在自己後面的考題上。這是三道文策題,前面兩道考的是對武經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據考題寫出一篇不下於700字的策論。

 第一策問雲:“兵法起於黃帝,歷代用之,其書日滋,有三門四種之異。其後浸失其傳,而學者之所講習者,七家而已。其當時之所記,後世之所師,詳究其說,宜在所置議也。昔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今其書具在,不識所附之兵法尚可考見而分別乎?李靖以為張良之所學《三略》、《六韜》是也,韓信之所學穰苴、孫武是也,今以良之運籌、信之勝敵,求之諸書,所謂師而行之,果何事耶?因其書而論其人,此所當盡心焉。至於唐太宗謂霍去病暗合《孫》、《吳》,其所合者,複何事耶?其詳以告,欲觀所蘊。”

 這道策問起首說,兵法起於黃帝,歷代相承,其書種類不斷滋長,曾有三門四種的分類。以後漸有失傳,傳到後世的只有七家而已。當時人所記載的,與後世人所師法的,各有什麽優劣。請詳細說明。

 高寵仔細的想了想在草紙上慢慢的想到:“予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此為地之不同也。古之良法,在今世為害民之法,此為時不同也。

 古之爭在中原,今之國有九州,古之人尚道德,今之人較力氣。非是古今兵法異同,實為地域和天時相宜。兵法之變並無優劣,皆因因地製宜,與時俱進也……”

 一口氣寫完了這個問策,高寵仔細檢查了一遍,感覺沒有什麽紕漏了才謄抄在自己的卷子上。

 寫完之後,他看是看自己的第二道問策題。其策問雲:“問:兵有眾寡,眾難持,寡難支,用寡而能支,則可以有功,用眾而能持,何向而不克矣。古者用眾而敗者固有,而粗能持也則固無敵,兵法是以有“十圍五攻、敵堅敵擒”之說。而以寡取勝亦不乏人,敗於寡者皆是也。故將兵者不得已於用寡,而樂於用眾固也。而勝敗之跡異,則能否之不同也……願詳論四子之得失,摭其定說,以見諗焉。”

 這道策問的主題是探究在不同的兵力對比條件下的作戰原則,即所謂“眾”、“寡”問題。在列舉了四個戰例之後,提出了以下問題:凡此種種,兵力眾寡不同,勝負各異,是因為四位將軍用兵之法不同?還是戰場形勢變幻莫測,必須臨事應變,根本毫無原則可言呢?請詳細考究四位古人的勝負得失,對照兵書中提出的戰術原則,加以分析論述。

 這道題不僅考察的是兵法,還考察了考生對於歷史的了解。讓通過王翦破除,苻堅淝水之戰,李陵敗於匈奴和馬隆大敗鮮卑為例子講述王翦和苻堅都是60萬大軍攻南為什麽一勝一敗。李陵和馬隆都是3000勇士和草原民族戰鬥,為什麽一個失利,一個大勝。

 高寵想了想在下面一一闡述了一下他們的失敗經過,點出他們必敗的理由,最後筆鋒一轉道:“故: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將這篇策論寫完,高寵仔細的檢查一遍,然後謄抄在了卷子上。

 有人多人不太重視這個卷面分,不過高寵可是久經考驗,才不會犯這個低級的錯誤,特別是在古代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全憑考官判斷時代就更是如此了。

 寫完之後,他滿意的將卷子放下,數張卷子先不說答得怎麽樣?就是這個字跡分毫不錯也能讓人賞心悅目。

 估計一下時間,應該還比較充足。高寵拿起了最後一張卷子。這也是一道問策,不過這次不是考得學生對武經七書的理解,而是讓他們對實際的兵事進行分析論述。

 這道題讓大家論述一下,朝廷這次對於燕雲之戰的評價還有對金人的看法。

 高寵拿著卷子偷偷地發笑,看了這個官家被投降派和主戰派鬧得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竟然想出這麽一個辦法來,讓武舉們闡述對於主戰還是主和的的看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